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可以说,音乐反映生活,主要不是展现生活的外在风貌,而是侧重于体现人对生活的感受。因此,本人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
【关键词】声乐教学; 学生; 情感因素
一、声乐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声乐艺术是一种表演的艺术,歌者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情感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这是歌唱者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
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如果演唱者只有激情,没有扎实的歌唱技艺技能,即使演唱者对作品所含的内在情感理解和体会得再深,也无法充分表现出来;相反,如果演唱者只掌握表现作品形式的娴熟技巧,而没有情感的投入,只能像钟摆一样机械地表达作品的形式含义,那么演唱就会乏味,难以打动听众。因此,技巧是基础,而情感则是上层建筑,是一个人音乐修养的集中体现。一个被认为是处理成熟了的声乐作品,如果光注重声乐技巧是非常有缺陷的。歌者的艺术修养是相当重要的,不会表达情感,不会理解作品情绪是不可能成功的。
为什么通俗歌曲较民族美声歌曲更有市场?除了通俗唱法在技巧上没有很高的要求,适合大众演唱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通俗歌手多数能“唱味道”、“唱感觉”,能形成自己特有的特定的风格。在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中显示,学生们大多喜欢通俗唱法。这种情况,对于长期从事声乐教育、热爱民族美声唱法的我们而言,是值得深思的。所以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很有义务纠正这种忽视音乐情感因素的偏向,把完整、全面的民族美声艺术带给学生,让学生接受音乐作品中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使他们变得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从而提高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好的声乐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引导他们理解声乐作品内涵,再通过声乐技巧表现出来。
声乐艺术是一门很重要的表情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是夸张了的借用音乐符号为手段来朗诵文字抒发感情的情感艺术。其学习和表演的核心可分技巧的掌握和情感的表达两方面。强调情感因素:一是作品表达本身需要用情,是教学技能目标实现的一部分;二是通过强调情感因素的声乐教学,可达到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
二、声乐教学中“技巧”与“情感因素”之间的关系
目前,随着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各学校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些成绩的背后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调,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实践、体验和表现,缺乏民主、融洽、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压抑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把声乐教学看作是一种“特长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情感的培育等问题。
在声乐教学中,“技巧”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技巧何以谈情感?声乐技巧是“情感因素”的基础,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工具。如果在演唱中,情感体验和艺术表现的成分过重,而技术不足,也会损害艺术,使音乐作品的表达失真,变的矫揉造作。在声乐教学中,尤其是初级阶段,要以声乐技巧训练为主,解决发声上存在的问题。待学生掌握了一些技巧后,才可以适时适量地在练声曲和作品上注入情感因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和自身表现力的目的。
如此看来,情感因素的培育和声乐技巧的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没有“技巧”,“情感”就成无源之水。没有“情感”,再好的声乐“技巧”也会变成无木之本。综上所述,声乐技巧的训练是情感表达的基础,而情感表达更是声乐技巧的华美外衣。那么如何穿好这华美的外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切实做到“声情并茂”呢?
三、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育学生情感
良好的艺术修养需要学生本身生活阅历的累积,而学生往往生活单纯,很难全部理解其中意味,这就需要声乐教师耐心地讲解和循循善诱的启发了。在这点上,笔者做以下尝试:
(一)通过讲解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和诠释作品内容来激发情感。音乐作品如同其它艺术作品,都有其产生的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总是或多或少打上时代精神烙印。但是由于受知识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较难理解并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即使作品的艺术形式很大程度上预先提供了作品情感外部表现的可能性,即使学生掌握了作品情感表达的技能技巧,但如果缺乏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还是不能真正理解和展现作品的深刻情感,也不能把作品内含的丰富情感正确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详细讲解作品特定背景等因素,正确引导并激发学生情感表达。
在课堂上,我们可多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经典艺术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不同体裁作品的风格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了解音乐家的成长经历和创作经历,使学生从他们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性格情感的存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可让学生感知流传至今而几经嬗变的民歌、小调所带来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情结。
(二)通过声乐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准确、自然地表现音乐情感的关键在教师。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必须有好的范唱,既有正确的范唱,又能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模仿示范,还要注意“声情并茂”。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根据授课内容备“表情”,使自己形象而真挚的“表情”在教学中“说”得动情、“唱”得情深、“奏”得形象、“演”得逼真,给学生一个听得着、看得见的声乐作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使学生能体会和感受得到的这种情感境界。他们通过“全神贯注”、“浮想联翩”地听,“真情实意”、“优美动听”地唱,“手舞足蹈”、“活灵活现”地演等,让其表情随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地表现,使它成为表达情感的需要,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有感情的范唱,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歌唱兴趣。
(三)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音乐的要素)来进行情感的体验。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体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知能力。有音乐的情感表达离不开对音乐作品中的速度、力度、音色的感知、体验、理解和实践,抓住速度、力度、音色三要素,也就抓住了音乐的情感表情。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与体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色对于表现歌曲的不同作用。
在教学中,我常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一些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让他们比较在速度、力度、音色的运用上有什么不同,让他们从中体会情感表情的准确恰当与音乐作品的速度、力度、音色的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有表情地表现音乐作品所演绎的情感,全身心地正确而完美地表现音乐的意境、风格和特点,在其情感实践体验中创造音乐的美,表现音乐的美。
歌唱是一种情感艺术,一种需要修养的美育文化。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做到声情并茂。不能只学习发声方法和技巧,更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多注重歌曲情绪情感的表达,做一个“会唱歌”的唱歌人。作为声乐教师来讲,要想培养“会唱歌”的学生,就要加强学习,注意积累。有了丰厚的艺术积累,才能深入领会歌曲的内容与内涵,从而引发感情的激动、表演的冲动和教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赵梅伯著,《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7月.
[2] 沈湘著,《声乐艺术教学》,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7月.
【关键词】声乐教学; 学生; 情感因素
一、声乐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声乐艺术是一种表演的艺术,歌者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情感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这是歌唱者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
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如果演唱者只有激情,没有扎实的歌唱技艺技能,即使演唱者对作品所含的内在情感理解和体会得再深,也无法充分表现出来;相反,如果演唱者只掌握表现作品形式的娴熟技巧,而没有情感的投入,只能像钟摆一样机械地表达作品的形式含义,那么演唱就会乏味,难以打动听众。因此,技巧是基础,而情感则是上层建筑,是一个人音乐修养的集中体现。一个被认为是处理成熟了的声乐作品,如果光注重声乐技巧是非常有缺陷的。歌者的艺术修养是相当重要的,不会表达情感,不会理解作品情绪是不可能成功的。
为什么通俗歌曲较民族美声歌曲更有市场?除了通俗唱法在技巧上没有很高的要求,适合大众演唱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通俗歌手多数能“唱味道”、“唱感觉”,能形成自己特有的特定的风格。在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中显示,学生们大多喜欢通俗唱法。这种情况,对于长期从事声乐教育、热爱民族美声唱法的我们而言,是值得深思的。所以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很有义务纠正这种忽视音乐情感因素的偏向,把完整、全面的民族美声艺术带给学生,让学生接受音乐作品中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使他们变得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从而提高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好的声乐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引导他们理解声乐作品内涵,再通过声乐技巧表现出来。
声乐艺术是一门很重要的表情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是夸张了的借用音乐符号为手段来朗诵文字抒发感情的情感艺术。其学习和表演的核心可分技巧的掌握和情感的表达两方面。强调情感因素:一是作品表达本身需要用情,是教学技能目标实现的一部分;二是通过强调情感因素的声乐教学,可达到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
二、声乐教学中“技巧”与“情感因素”之间的关系
目前,随着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各学校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些成绩的背后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调,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实践、体验和表现,缺乏民主、融洽、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压抑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把声乐教学看作是一种“特长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情感的培育等问题。
在声乐教学中,“技巧”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技巧何以谈情感?声乐技巧是“情感因素”的基础,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工具。如果在演唱中,情感体验和艺术表现的成分过重,而技术不足,也会损害艺术,使音乐作品的表达失真,变的矫揉造作。在声乐教学中,尤其是初级阶段,要以声乐技巧训练为主,解决发声上存在的问题。待学生掌握了一些技巧后,才可以适时适量地在练声曲和作品上注入情感因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和自身表现力的目的。
如此看来,情感因素的培育和声乐技巧的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没有“技巧”,“情感”就成无源之水。没有“情感”,再好的声乐“技巧”也会变成无木之本。综上所述,声乐技巧的训练是情感表达的基础,而情感表达更是声乐技巧的华美外衣。那么如何穿好这华美的外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切实做到“声情并茂”呢?
三、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育学生情感
良好的艺术修养需要学生本身生活阅历的累积,而学生往往生活单纯,很难全部理解其中意味,这就需要声乐教师耐心地讲解和循循善诱的启发了。在这点上,笔者做以下尝试:
(一)通过讲解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和诠释作品内容来激发情感。音乐作品如同其它艺术作品,都有其产生的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总是或多或少打上时代精神烙印。但是由于受知识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较难理解并体会作品表达的情感,即使作品的艺术形式很大程度上预先提供了作品情感外部表现的可能性,即使学生掌握了作品情感表达的技能技巧,但如果缺乏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还是不能真正理解和展现作品的深刻情感,也不能把作品内含的丰富情感正确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详细讲解作品特定背景等因素,正确引导并激发学生情感表达。
在课堂上,我们可多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经典艺术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不同体裁作品的风格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了解音乐家的成长经历和创作经历,使学生从他们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性格情感的存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可让学生感知流传至今而几经嬗变的民歌、小调所带来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情结。
(二)通过声乐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准确、自然地表现音乐情感的关键在教师。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必须有好的范唱,既有正确的范唱,又能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模仿示范,还要注意“声情并茂”。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根据授课内容备“表情”,使自己形象而真挚的“表情”在教学中“说”得动情、“唱”得情深、“奏”得形象、“演”得逼真,给学生一个听得着、看得见的声乐作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使学生能体会和感受得到的这种情感境界。他们通过“全神贯注”、“浮想联翩”地听,“真情实意”、“优美动听”地唱,“手舞足蹈”、“活灵活现”地演等,让其表情随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地表现,使它成为表达情感的需要,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有感情的范唱,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歌唱兴趣。
(三)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音乐的要素)来进行情感的体验。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体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知能力。有音乐的情感表达离不开对音乐作品中的速度、力度、音色的感知、体验、理解和实践,抓住速度、力度、音色三要素,也就抓住了音乐的情感表情。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与体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音色对于表现歌曲的不同作用。
在教学中,我常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一些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让他们比较在速度、力度、音色的运用上有什么不同,让他们从中体会情感表情的准确恰当与音乐作品的速度、力度、音色的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有表情地表现音乐作品所演绎的情感,全身心地正确而完美地表现音乐的意境、风格和特点,在其情感实践体验中创造音乐的美,表现音乐的美。
歌唱是一种情感艺术,一种需要修养的美育文化。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做到声情并茂。不能只学习发声方法和技巧,更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多注重歌曲情绪情感的表达,做一个“会唱歌”的唱歌人。作为声乐教师来讲,要想培养“会唱歌”的学生,就要加强学习,注意积累。有了丰厚的艺术积累,才能深入领会歌曲的内容与内涵,从而引发感情的激动、表演的冲动和教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赵梅伯著,《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7月.
[2] 沈湘著,《声乐艺术教学》,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