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百褶裙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ueza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人生中第一次独自照相,是三岁多的时候,小小的我穿着已经洗到泛白的百褶裙和小花褂,脚踩一双黄色的胶凉鞋,呆呆地站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政府的内院??那是我对自己最初的印象,也是我对百褶裙最初的记忆。
  上了小学,我的裙子便一年比一年多,也一年比一年长,妈妈在闲暇之余开始教我绣裙边绣,细针头牵着红色的绒线在三指宽的黑布上挑出一个又一个菱形的花纹,那是我最早参与百褶裙的制作。
  上了中学,青春叛逆的我感觉到百褶裙越来越累赘和麻烦,偶尔在节庆的时候穿一下,我就抱怨裙子勒得我腰疼,行动也不方便。妈妈总是一边笑着给我整理褶皱,一边埋怨我成天像个男孩子一样。
  后来,我到南宁读大学,有一天老师带我们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学习,看到玻璃柜里的模特穿着的民族服装,我久久地注视着那款百褶裙,它们是那么熟悉,那么美丽。我突然好想告诉同学和老师,这就是我的民族的服装。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家乡的事物,竟让我内心激动不已,原来我对我的民族有如此深沉的感情。我开始利用寒暑假回家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协助高校的研究生、本科生做关于“白裤瑶”的田野调查,每一次的参与和学习,我都为自己的民族感到骄傲。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像百褶裙,越研究越神秘,越挖掘越有趣,每一个褶皱、每一条纹理都好像暗藏着特别的故事和意义。别人尚且能从外县、外省甚至外国带着崇高的敬意来探索我们民族的文化,欣赏我们民族的服饰,为什么我自己却不能对她多做一些了解呢?
  我慢慢不再排斥穿传统服饰,我穿着黑色的土棉布衣和蓝色的百褶裙,和来到故乡做客的许多朋友合影,每一次看着这些照片,心中对自己的民族和百褶裙便多了一分感恩和敬重。结婚的时候,妈妈挑了一条最新最好的百褶裙给我作嫁衣。接亲的队伍递来一条百褶裙,那是婆婆送给我这个新媳妇的新婚礼物。姑姑也送来一条百褶裙给我做嫁妆。那时候的我,并不明白这些裙子多贵重,有什么特殊意义。直至成为一个母亲,我才理解了每一位“白裤瑶”妇女对制作服饰的热爱和对传授技艺的执着,能让自己爱的人穿上自己亲手做的服装,那种幸福感和成就感对她们充满了诱惑。我也终于明白为何我们民族的服饰如此难以成为商品,且价格差异巨大。那些密密的柔情又怎能用金钱来衡量呢?对于常年忙于制作服饰的“白裤瑶”妇女来说,无论买家给出多高的价格,都会有忍痛割爱的不舍。手工的魅力在于它饱含了制作人的时间、精力与深切的情谊。现在每年冬天我都会特意空出一些时间来为女儿制作一条属于她的百褶裙,想象她穿上的可爱样子便忍不住浮起笑意,而今年冬天的粘膏画,不过是制作百褶裙的其中一个小步骤,最快也只能在来年冬天才能穿上。

  有朋友會问,百褶裙究竟有多么繁杂的工序,需要多长的制作时间呢?那就让我慢慢道来吧??
  百褶裙从一开始就倾注了“白裤瑶”女子的心血。从最初的种棉、纺纱、织布、裁剪等工序,到最后得到百褶裙的基本原料,也就是三段一样长的土棉布,就让她们倍加珍惜。在我们南丹生长着一种特殊的树,人称“粘膏树”。每年农历四月份左右,当地瑶族群众就会在天气好的农闲时间,拿着凿子在粘膏树上凿开一个个小口子。待到农历六月份天气炎热的时候,金黄透明的膏汁从凿开的那些口子中流出来,就可以取粘膏了。用小铁勺一点一点地把粘膏刮下来,收集到装有草木灰水或肥皂水的小桶中。回到家,将粘膏放在肥皂水里反反复复地揉搓,挑出杂质,直至粘膏能揉成一团,表面光滑,就可以用清水来洗净了,洗净的粘膏需要跟牛油以7∶3的比例放入草木灰水中,用大火加热煮沸,冷却过滤后便可将凝固的粘膏留存备用了。冬天天气转冷时,加热经牛油调炼好的粘膏,用画刀沾上温热的膏汁在白布上画下整齐细密的图案,间隔的条纹里也均匀地涂上粘膏。选一个良辰吉日调一缸蓝靛水,待染缸里的水“熟”了(轻轻拨动漂浮在水面的泡沫可看到蓝靛水呈黄绿色),便可以染裙子,浸染再滤干,滤干再浸染,七天之后用河水洗掉垢物和余色,晾干后再放入染缸,如此反复四至六个周期,直至裙子染成黑色。
  裙子染到足够黑的程度,这个冬天也接近尾声了,春寒料峭,山间的鸡血藤长出了嫩红的新芽,掐几捆回来捣出浓汁用来沁透染黑的粘膏裙,以起到固色的作用,原本的蓝黑透出了一点点暗红。将粘膏裙用草木灰煮水进行脱膏,脱好膏后放入蓝靛染缸水中染蓝,按自己的喜好决定蓝色的深浅。在反反复复地染色中春天不知不觉就过完了,春蚕也在木板上吐尽了最后一缕金丝。沿着木板的边角揭下厚实又光滑的蚕丝布,将蚕丝布蒸一遍再染成橘色和金黄色,晾干存好备日后之用。
  炎炎夏日,连耕牛们都想一整天赖在池塘边的树荫下,妇女们趁着农闲就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绣裙边绣,裙边有多长就要绣多长,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绣,一卷下来约有五至六米长,往往还来不及绣完,丰收的秋天就如约而至了,妇女们只能放下针线,投入到紧张的粮食收割中去。
  待忙碌的秋收结束后,妇女们就可以从箱底拿出准备好的材料开始缝合了。黑蓝条纹相间的裙布,下摆缝上鲜红的裙边绣,在衔接处覆上一条四指宽的橘色蚕丝布,中间镀上一条金色的蚕丝,蓝黑色的条纹之间也在适当的位置用蚕丝略做点缀。踩着缝纫机的脚踏,听着老式的缝纫机发出的声响,就好像她也在为妇女们雀跃的心情而歌唱。缝合好的裙布需要找一个伙伴协助自己一褶一褶地折出百褶裙的褶皱,参照自己的腰围,用粗针粗线把裙腰缝成相应的长度,剪一条黑布把裙腰参差不齐的小褶子包起来,在裙腰两端缝上两条系裙子的黑布带子,把裙子捆在圆筒状的竹篓上三个早上,固定出褶皱的形状。最后,另外再做一张挡片,中间是黑布,四周用蓝布包边,挡片的左右上角分别做两个绳套,然后绑上一条可以系的细带子,一条完整的百褶裙就算做好了。

  次年冬天,恰逢节庆喜事高峰期,走亲戚的时候,穿上整洁的百褶裙,既是对亲友的尊重,也在无形中增强了自信。一年一度的年街节也要到了,赶街凑热闹的时候,终于可以穿上自己最新最美的百褶裙,感觉整条街的人都赏心悦目了。看似一模一样的百褶裙,制作人却总能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的那一条,妇女们还会在人群里悄声议论,看看谁的百褶裙染得更好,画得更好,技艺更精湛。仿佛一年的默默努力,只为了这一刻的绽放。
  多年来在外务工的姐姐,过年回家跟家人穿民族服装拍了合照,闲聊中谈道:“看了这么多民族的服装,还是感觉我们民族的服装最美丽也最耐看。”我心想,究竟是因为我们民族的服饰真的特别美,还是因为我们对这个民族的爱意特别浓,或许两者都有吧。
其他文献
春雷在天上轰鸣,未见闪电  春分已至  太阳直射赤道  阳光灿烂,气候温暖  春播大好季节  阳台,小竹篮内  几抓啃余的南瓜子  灰白色,干瘪无样  农家经验,非品种也  疫情封闭期  百无聊赖,农意大发  竹签划开泥盆  横出几条小沟  老手抖动  瓜子全部落下,凌乱挤压  覆土洒水  心念,不会发芽  孰料三天,奇迹出现  嫩芽破土而出  冒頭的片叶,弯曲状,淡黄色  接着长出两片椭圆形的绿
期刊
最为欣赏宋代大才女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荷丛荡桨,沉醉忘情,以至于惊飞了一群鸥鹭!这种随性而野趣盎然的情景,在广西来宾市象州县马坪镇古德村,居然与我不期而遇了。  缘起于一位朋友突发兴致,邀请我到他的老家古德村看鸟。他们村有一片沼泽地,面积约有数十亩,自20世纪以来就经常有鸟类在此聚集,现在更多,主要是白鹭及夜鹭,有数
期刊
村边有一两棵大榕树,村内有一个小亭棚。如果一个村庄因整体迁移或其他原因而消失,还能找到小亭棚的遗址,那基本可以认定这里曾经是一个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壮族村落。这样的标配似乎是壮家人与生俱来的集体认同。亭棚,当地人称“拉亭”,这是巴马盘阳河流域壮族村落的一道民俗文化奇观。  亭棚,从造型、材料、功用来分,有短亭、长亭、凉亭、茶亭、草亭、瓦亭、竹亭、木亭、四方亭、六角亭、休息棚、水车棚??不一而足。无论在
期刊
自古有缘一线牵,兄弟深情暖心田;  尽游仙境黄昏梦,及时行乐夕阳年。  六十而立再春天,夕阳当午正少年;  人生几度跨世纪?偷得闲情逛武宣。  唐武宣德称武仙,人类仙城一万年;  汉代古墓有志载,悠悠历史古渊源。  千古文明韵武宣,特色文化春满园;  众多名人赛今古,远近闻名在世间。  百里画廊珠江源,黔江滚滚润良田;  神龙盘踞添瑞气,古城旧貌变新颜。  来者上宾看武宣,天然氧吧醉神仙;  百崖
期刊
民间喜用荷的寓意。莲藕在南方有些地方叫作“莲菜”,谐音“敛财”,寓意旺财运。广东一些地方过年祭神时喜欢摆上莲藕,寓意好运连连、连年有余。而在广西贵港农村,小伙子娶妻喜欢摆莲藕和莲子,最好是并蒂莲,莲藕意为佳偶天成,莲子则为连生贵子、多子多孙;姑娘出嫁也喜欢摆藕,意为和娘家的情缘永远藕断丝连。  荷,成为别样的文化符号烙在老百姓心中。识荷  我最初是通过舌尖认识荷,然后用鼻子和眼睛配合着去抗拒荷。 
期刊
黄姚古鎮位于广西贺州市昭平县的东北部,这里奇山高耸,异石遍布,珠江、姚江、兴宁江三条溪流在镇内蜿蜒流淌,水量充足,清澈见底,20世纪初可行小型木船,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明末清初,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黄姚的人口迅速发展,经济日渐繁荣,这些变化为文化和地方民俗的繁荣提供生存的土壤,除盛行春节、清明、中秋等节日外,还产生了丰富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其他节庆文化,这些民间民俗文化使黄姚这座历史文化名镇的
期刊
近年来,德保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全县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依托“那文化”资源,深挖当地民俗文化,通过实施那温屯立面改造、民族文化广场、河道巷道治理、农家乐旅游项目等工程,不断提高特色村寨旅游环境档次,真正成为德保一张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名片”。2019年底,那温屯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
期刊
傩面  在大二那年的暑假,我有幸和另外四所大学的小伙伴们有了一次走进傩面的机会。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博物馆里,有一面傩面墙,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对傩面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为了对傩面有更加全面的系统的了解,我们来到了下南乡中南村,在毛南族的发祥地,拜访了傩面传承人谭建新师傅。谭师傅给我们讲了傩面的历史,每一面傩面背后的故事,还为我们展示了傩面的制作过程。每个面具的颜色代表着这个人物的性格,白色的
期刊
习总书记爱人民,他对我们感情深;  调研湘西十八洞,精准扶贫定方针。  大雁高飞头雁领,党是人民引路人;  湘西干群齐响应,扶贫攻坚雷厉行。  城镇单位捆责任,对口扶贫一个村;  派出扶贫工作队,真扶贫来扶真贫。  干部扶贫进了村,结对扶贫攀穷亲;  穷在深山有人问,党恩浩荡暖人心。  干部进村真扶贫,如同帮助自家人;  提出扶贫先扶志,要对脱贫有信心。  带着技术和资金,辨证施治找病因;  改变
期刊
龙胜各族自治县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苗族、瑶族、侗族、壮族、汉族等民族散落在龙胜的山山水水间。“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生动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情况。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留存许多古朴、独特的民间文化。龙胜各族自治县教育局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将最美、最纯、最富民族特色、最具乡土气息的民族文化与办学有机结合,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