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渔诗歌简评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63991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这首小诗,看似写物,实则写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生如聚物之乐,收缩着自己的/空间,以便腾出地方给那些无用之物”,这是朵渔式的冷静洞察与思考。人极尽毕生之力去占有空间,用大大小小的物填充它,然后再试图去占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物。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占有物的必然过程,从出生到成年直至老去,我们从未停止占有。然而,诗人告诉我们,人占有物的过程,同时也是被物件占有和支配的过程。物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人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小,直至被挤出这个空间,生命走向终结。因此,朵渔写出了“聚即是散/占有便是消耗,/当我们终于无物可聚/人生也便走到了终点”这样富有思辨色彩的诗句。在《物》这首诗中,朵渔以坦诚的写作态度和精准的语言描摹了人的生存状态,道破人与物之间的秘密关系,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人生。当朵渔提出人与物之间这种“主客颠倒”的关系时,我们也开始对照自己的人生,也开始认同这样的关系。朵渔的这首《物》似乎具有一种强大的气场和魔力,诗中处处都是静默和淡然,从不说教提点,却自然而然引发读者的反思。
  《椅子和风》记录了一次物的“死亡”。这首诗画面感极强,朵渔在现代诗里融入了白描的技法,句子短促,简洁跳跃,寥寥几笔,诗意便自然生发出来。夕阳下,路边的一把旧椅子,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它旧了,破了,终究逃不过被人遗弃的命运。遗弃意味着它作为椅子的使命已经完结,接下来,它便静静地躺在路边,直到完全消亡。死亡究竟是不是这把旧椅子最终的归宿?面对这个问题,朵渔告诉我们,椅子结束自己的“生命”,走向“无用”之时,正是它重获自由之时。它摆脱了被命名时所承担的“用”之责任,回归到无名无用的状态。夕阳下这把被废弃的椅子,和风一样,纵然一无所用,却也最自由洒脱。椅子和风的自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无边无际、无所拘束的自由,绝不是“一只苍蝇遇到了一块玻璃”的自由(朵渔《厌世者说》)。
  《天才只为抵制一个幸福的晚年》是朵渔对常玉和罗伯特·瓦尔泽的艺术化致敬,充满了梵高式的孤独和骄傲。1966年夏天,常玉绘制了最后一幅油画《奔跑的小象》,因煤气泄露意外死在了工作室,在他去世后很多年,其画作的真正价值才被发掘。拥有类似命运的还有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1956年的圣诞节,瓦尔泽照例在午餐过后独自出门散步,永远倒在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地上,多年以后,瓦尔泽才被冠以文学大师之名。天才总是有着相似的命运,他们离群索居,穷困潦倒,生前不被赏识,难道只有突然的毁灭和绝美的死亡方式才能与他们孤绝的才华匹配吗?常玉所绘制的那头在无边无沿的沙漠里奔跑的孤独小象,映照的似乎就是画家自己,在茫茫黄沙中孤独地奔跑,随时都有可能被吞噬。当瓦尔泽与白茫茫的雪地融为一体时,我们或许应该赞同叔本华的那一句“天才从根本上就是孤独存在的”。整体上看,这首诗里呈现出朵渔一以贯之的悲悯和孤独的精神特质,这或许可以说是诗人内心的一种情结。
  《期待与无明》是朵渔对《尤利西斯:一段独白》所作的注脚,诗人的诗意化阐釋之后,句句鞭辟入里。这首诗没有直接触及死亡,荣格论《尤利西斯》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做是诗的开头,整首诗由“那么”一词自然地联结起来。又一个事实被朵渔击中了,作为一个旁观者,他几乎能完全窥探到潜藏在人们心中的秘密。贪欲和期待时刻存在我们的头脑中,人们以为这份期待在下一秒钟就能兑现,于是继续满怀期待,并不断地攫取眼前的一切。期待越来越多,等待也变成无尽的等待,我们开始感到恐惧和不安。朵渔在诗中创设出一个从粗鄙中间起身的智者,智者从期待变为“无待”,此时我们才发现,在这个紧张而又无奈的期待过程中,外在世界里并没有任何事情发生。这源于我们头脑中的欲望在作祟。事实上,朵渔在其他诗作里也常常思考人的欲望,在《树活着》这一首中,朵渔直言人做不到像树一样“无欲无求的淡定,就像是/另一种活”;在《该如何》中,朵渔发问:“该如何,不受低处的诱惑/去过一种充满戒律的生活”?在这些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经过长期不断地对自己的拷问,朵渔的思想和精神更加决绝、彻底,诗中那个想象出来的智者形象,便是诗人最终的抵达。
  丹纳曾告诉我们:“艺术家从出生至死,心中都刻着苦难和死亡的印象。”作为诗人,朵渔有着更为灵敏的感受力和更为丰富的想象力,他在诗中构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在这个艺术世界里对死亡进行理性思考,摆脱对死亡的痛苦、绝望的初始印象,同时也消弭掉死亡带来的焦虑和恐惧。朵渔试图通过这样的想象告诉读者——完整的生命历程不单只有“生”,“死”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惯常地执着于生,却忽略了如何从容地直面死亡。在诗歌里探讨死亡,清算生命,是走到人生中途的朵渔必须解决也正在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在面对《羊城晚报》记者提问时,朵渔能豁达地说:“你必须为来路买单,担负起一个‘人’的形象;你必须为归途负责,承担起一个‘人’的尊严。”
其他文献
尽管英美新批评被批评“过时”了,然而对诗歌而言,不识诗人,不了然诗歌创作的背景,这也留下了客观评价的可能。由此,瑞恰兹等人推崇的“细读”的确是个值得赞赏的方法。“细读”是什么?瑞恰兹说的都忘了,只记得别人的“批判”——脱离历史和文化语境,割裂了作者与作品的联系……诸如之类,恰如眼下“茫然”的处境。其实,对于诗歌而言,我们并不需要知道诗人当时在干什么,我们要做的仅是阅读诗歌,品味并寻找自己的感觉慰藉
期刊
独 白  翟永明  我,一个狂想,充满深渊的魅力  偶然被你诞生。泥土和天空  二者合一,你把我叫做女人  并强化了我的身体  我是软得像水的白色羽毛体  你把我捧在手上,我就容纳这个世界  穿着肉体凡胎,在阳光下  我是如此炫目,是你难以置信  我是最温柔最懂事的女人  看穿一切却愿分担一切  渴望一个冬天,一个巨大的黑夜  以心为界,我想握住你的手  但在你的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  当你走
期刊
忘记了在哪里读到的荣格的这段话:“你知道地狱里的魔鬼是怎样折磨灵魂的吗?”“我不知道。”“他让它们期待着。”出自荣格的《尤利西斯:一段独白》。  这段话让我大吃一惊。很多期待无非是欲望,无非是无明。  在此之前,我刚写了《物》《椅子与风》等作品。  我认识的一位作家前辈,七十多岁了,一个人生活,家里堆满了书和从各地收敛来的旅游纪念品、小物件、假古董,本来就不太宽敞的空间几乎被各种“物”占领。他生活
期刊
切中脸面,目光取走月色  陌路人被雕刻过  像石头。月亮也戴着假面具  坐在石头上笑  在尘世  人性薄如蝉翼  多年以后,我躲在堕落的石头里  替它找回肉身  当红月亮从五楼窗口一点点升起来  我手捧成心形  接住它吐出的核  让一束束光清醒过来  推荐语  大自然中的月亮通常是光洁如镜,清辉似烟,而诗人丁进兴诗中的月亮却是红色的,不仅色相异于自然,而且还“戴着假面具坐在石头上笑”,这种戏剧性的
期刊
礼 物  【美国】切斯瓦夫·米沃什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个并不使人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西川 译)  “它意味着一种专心致志的状态,即善意地对待自然和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注意
期刊
应该叫道具  工具是反道德的  比如月色,這些从天堂逸漏的灯光  在一首诗中飞翔  片面之词会本末倒置,躲在玉盒中的  诗句,排着队  它们有的高贵,有的低微  但一律戴着面具  我不想用秩序去理解秩序  固然,乡音中有四种不同的鸟语  我躬身而去  在虚无中体味真实  乡思也有负面的影响,依据是  与月色相悖的灯光  一根捆绑灵魂的绳子  推荐语  《道具》的辩证,是以缜密叙事与惊艳意象而组合完
期刊
物  这老人的居室,已被各种陈年旧物  塞满,似乎再活上几年,就没了他的  立锥之地。年轻时购买的小房子  梦想着以后换大的,却再没机会  必须计划着使用,生活是个无奈的加法  每年都会增加一些物件,无用,但快乐  这里一堆旧书信,那里是旅游纪念品  旧家具,破衣物,都舍不得扔掉,但终是  无用。人生如聚物之乐,收缩着自己的  空间,以便腾出地方给那些无用之物  而时光也便包含在这些无用中,聚即是
期刊
就在我的案前  为窗外的一片雪垫后  依稀可见  承载的364倍重量  在生活的轻重中码成一页页公平  悄无声息  叠拼365个零碎的圆  把生命的長短铺就一本本经卷  还来不及看清你立定  就要匆忙翻过背影  最后一张台历  是得的忘却  也是舍的纪念  推荐语  诗人在开头就写道:“就在我的案前/为窗外的一片雪垫后”,“垫后”一词可谓诗眼,很形象很生动而富于机趣,因“垫后”一词平添了这张台历的
期刊
人说,每一具肉身里  都隐藏着一顆石头,这是前世  未及修成的佛  遇贪,嗔,痴,慢,疑  它会以疼痛的方式,立于幽暗背后  和另一个自己,对峙  身体已经很旧,但仍在用药水  反复搓洗。小寒至大寒,那隐藏的石头  仿佛越洗越亮,而且尖叫。不时有回声  高于颤栗,呐喊,呼救,或者祈祷  如果在夜晚,寂静的石头深处,遇到  一个神不守舍的人,一定是他,在练习  如何与身体里未及修成的佛,石头中  隐
期刊
一  有一位诗人朋友曾在一次讲座上说,写作者应该做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就是一颗感知体察世间疾苦的心,而菩萨,就是对此要一直持有怜悯和慈悲。  这位诗人生活在云南,几次在炎热天里碰到他,看到他随意裸露着的小腿和双足,上面有着很多近似野外工作者的皲裂,每每会以此为话头,引出他的一些生活日常,比如他会经常赤脚行走于云南的山山水水,比如他如何与云南那些相信神灵的土著成为生死之交的朋友,一起敬天敬地,一起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