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国外多个国家不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进而得出产学研合作模式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和有待改革与创新的任务及策略,为我国产学研与地方经济结合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地方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和战后新兴工业国家的教育实践证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是两者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全球范围来看,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一、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
(一)产学研的概念分析
在公共社会或学术研究话语范式中,人们经常会听到或运用“产学研”一词。就字面意义而言,“产”指的是产业或产业界,“学”指的是高等学校,“研”指的则是研究机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还是对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它的内涵早就突破了人们对它字面意义的理解。
在综合了诸多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定义之后,笔者认为,应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描述产学研合作的概念。狭义的产学研合作指的是产业(或企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相互之间在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的合作,以实现产、学、研三职能的充分发挥,共同发展。广义的产学研合作是指,以产业(或企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为三大基本主体与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机制或规则进行结合,形成某种联盟进行合作研发,不断进行知识传递、知识消化、知识转移。知识生产的非线性的复杂过程,创造某种未知的需求和价值,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经济进步等功能。
(二)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1.产学研合作是实现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开发潜在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产学研合作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
3.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引导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建立建全技术创新体系的根本条件。
4.开展产学研合作,是激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开发动力,提高研究水平,加强科研成果针对性,促进知识创新的有效手段。
5.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实现科技人员的智力资源有效配置,综合利用以及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针对性的有力措施。
二、国外产学研合作的体制研究
(一)美国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和内容
1.企业资助大学科研
这类合作方式约占大学与企业所签科研合同总数的10%。它又可细分为以下三类:
(1)提供资金援助包括非专项科研补贴、捐款、现金赠予等。提供这类无偿资助多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它们资助大学科研的目的不在于获取直接收益,而是为了同大学建立联系,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联合研究打下基础。
(2)转让科研设备企业以赠予方式或收取象征性费用的方式向大学转让科研设备。这是另一种无偿资助形式。
2.企业与大学联合研究
联合研究是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的主要形式。1993年,这种形式占合同总数的70%。企业与大学的联合研究,按其组织形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合同研究指大学根据企业的“订货”来确定研究课题,特点是企业对研究资助额与研究成效直接挂钩。1993年此形式占联合研究合同总数55%。
(2)提供专项补贴专项科研补贴一般提供给风险性很大或有助于扩大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用来解决企业感兴趣的技术问题。通常先由大学学者提出某一独特而有价值的设想,企业倘若中意即与之达成协议,并通过提供专项补贴来承担一部分研究经费。
3.大学参加企业科研
该合作形式约占大学与企业科研合同的30%。具体形式有:大学教授去公司咨询、授课或做学术报告:大学研究人员到公司临时参加课题研究以及企业到大学校园中公开招募学生从事一些课题的研究;公司科研人员到大学进修并取得学位等等。目前,在高技术密集区、技术密集型企业与大学合作创造良好环境的科学园区内,大学参加企业科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前苏联的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前苏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主要就是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这种“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始于七十年代中期,及至1987年3月21日,“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作为前苏联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和杠杆,在《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中被正式确立。[2]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前苏联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亦在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如下几种主要的一体化形式:
1.教学一科研一生产综合体,这是在70年代中期出现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体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同组建而成,遵循的原则是:参加单位在经济和法律上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教育密切结合生产,要兼顾综合体内各方面的利益;通过协调,合理使用设备和干部力量;实行科研生产通盘计划等等。在综合体中,大学生可以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参加研究和开发工作,教师可以参加从制定新产品方案到样品生产全过程的研究工作,大部分科研工作者则可参加教学工作。
2.地区性跨部门科研生产综合体,这种形式是70年代末在乌克兰共和国和新西伯利亚科学城首先创建起来的。一般由处于同一地区的跨部门科研设计单位、高等院校以及工业企业,本着自愿原则,围绕着一项重要科技课题或成果转化工作组建而成。综合体内的各单位之间以合同的方式维系在一起,其各自原有的隶属关系及职能保持不变。
三、国外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互动模式
在当今社会,任何一所高校要谋求发展,都必须与地方经济建立互利互惠、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把高校封闭在“象牙塔”内的做法只能是作茧自缚,最终导致发展障碍和生存危机。零距离接触社会,多通道交融互动,谋求与地方经济的双赢发展,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生命线。从当今高校最流行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中分析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一)产学研中的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的发展对知识和技术没有特别强烈的需求,大学因传播高深学问、从事纯学术研究而远离社会现实,高校与地方经济一度处于相互封闭、各自独立的关系之中。自16世纪末,高校开始了逐步面向社会开放的过程。高校与地方经济从相互独立到建立起相互需要、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的演进,主要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国外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互动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以“威斯康星”为代表的教师与顾问式高校主导模式 美国赠地学院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当地经济的资助和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开创了高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关系的新时代。在众多的学院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在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方面成绩卓著,校长范•海斯提出的“服务应该是大学唯一的理想”、“学校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等想法被总结为“威斯康星思想”,这种理念为其他高等学校提供了发展的导向并树立了榜样。
2.以“硅谷”为代表的产学研三结合模式
美国“硅谷”那样以大学为核心的“科技工业园区”现象,它把高校的教学、科研、生产整合协调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联合体,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此时,大学对地方经济不再是老师与顾问的单向指导关系了,而是与地方经济实体、政府等达成了休戚与共的伙伴与兄弟关系。
(二)产学研中的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遏止的发展潮流。在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使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就争相把建立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作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战略。由于世界各区域之间在科技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教育培训以及参与创新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各地在推进创新的方式和发展的重点上形成不同的特色和趋势,进而形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同模式。
1.美国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美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全以市场为主导。由于市场的主导,各创新资源配置合理,功能配套完善,创新主体角色明确,依据市场导向进行明确分工,在创新链的不同环节进行自主创新,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研究开发、中介服务、风险投资和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处于良性的互动状态。完善的市场体系与运行机制,不仅有利于美国企业的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形成了以市场为核心的创新网络。
2.日本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日本的教育观念认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取决于人才资源的开发,人才的培养与交流是开发人才资源、实施产学研合作的有效途径。
日本经济迅猛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究其原因,在于日本实施了“技术立国”的国家战略,致力于发展研发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这一战略推动了社会的、科技的创新资源向研发方向倾斜,日本在成功进行技术引进与应用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技术加以消化吸收、进而发展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推动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腾飞。
四、高校产学研合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在当今社会,任何一所高校要谋求发展,都必须与地方经济建立互利互惠、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把高校封闭在“象牙塔”内的做法只能是作茧自缚,最终导致发展障碍和生存危机。零距离接触社会,多通道交融互动,谋求与地方经济的双赢发展,办出创新型特色高校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同样高校的良性持续发展也依赖地方高校人力、智力、科研力的强大支持。因此,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谋求其互惠互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最终将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使当前最流行的产学研培养模式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产学研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高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调整或增设学科专业;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主动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有力推动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学研合作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科学研究项目和成果的转化以及产品技术的开发应用;另一方面是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应该强调的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不应设在高校,而应设在企业,目前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设在企业缺少兴趣,政府应出台支持政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大批具有相应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二)地方经济发展促进高校更好发展
为促进高校和地方经济更好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对大学提供经济资助,设立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推行技术创新伙伴计划、产学合作资助计划,为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提供与高校的科技合作机会。
五、结语
高校能否办出特色,关键在于能否立足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进行正确的前瞻分析和机会把握,与地方共建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互动平台。这一平台的内容应该包括:
1.优势互动。高校发挥人才和学科方面的优势,可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发展战略提供论证、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政府发挥地方管理方面的优势,可为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和经验,增强高校的发展潜力。
2.人才互动。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留住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同时根据地区的发展要求,利用高校教育资源进行非学历教育培训。高校应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通过讲学、聘客座教授等形式利用好政府资源,弥补师资的不足。
3.科研互动。高校的科研应立足地方的需求,进行高校与地方科技资源整合和联合攻关,使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这样不但能提高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能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4.文化互动。高校通常是地方先进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加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地方政府应该在提高地区文化品位方面与高校携手同进,用高校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塑造地方的学习型文化。高校要将现代化的高校文化融入地方文化,创新地方文化,为提高地方文化品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3] 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世行贷款合作教育项目总报告[EB/OL]﹒http://www﹒tech﹒netcn/xiehui/ztyj1﹒doc
[2]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9-40
[3] 谈松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从模式选择到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14-16﹒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2)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地方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和战后新兴工业国家的教育实践证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是两者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全球范围来看,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一、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
(一)产学研的概念分析
在公共社会或学术研究话语范式中,人们经常会听到或运用“产学研”一词。就字面意义而言,“产”指的是产业或产业界,“学”指的是高等学校,“研”指的则是研究机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还是对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它的内涵早就突破了人们对它字面意义的理解。
在综合了诸多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定义之后,笔者认为,应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描述产学研合作的概念。狭义的产学研合作指的是产业(或企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相互之间在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的合作,以实现产、学、研三职能的充分发挥,共同发展。广义的产学研合作是指,以产业(或企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为三大基本主体与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机制或规则进行结合,形成某种联盟进行合作研发,不断进行知识传递、知识消化、知识转移。知识生产的非线性的复杂过程,创造某种未知的需求和价值,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经济进步等功能。
(二)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1.产学研合作是实现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开发潜在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产学研合作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
3.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引导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建立建全技术创新体系的根本条件。
4.开展产学研合作,是激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开发动力,提高研究水平,加强科研成果针对性,促进知识创新的有效手段。
5.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实现科技人员的智力资源有效配置,综合利用以及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针对性的有力措施。
二、国外产学研合作的体制研究
(一)美国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和内容
1.企业资助大学科研
这类合作方式约占大学与企业所签科研合同总数的10%。它又可细分为以下三类:
(1)提供资金援助包括非专项科研补贴、捐款、现金赠予等。提供这类无偿资助多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它们资助大学科研的目的不在于获取直接收益,而是为了同大学建立联系,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联合研究打下基础。
(2)转让科研设备企业以赠予方式或收取象征性费用的方式向大学转让科研设备。这是另一种无偿资助形式。
2.企业与大学联合研究
联合研究是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的主要形式。1993年,这种形式占合同总数的70%。企业与大学的联合研究,按其组织形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合同研究指大学根据企业的“订货”来确定研究课题,特点是企业对研究资助额与研究成效直接挂钩。1993年此形式占联合研究合同总数55%。
(2)提供专项补贴专项科研补贴一般提供给风险性很大或有助于扩大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用来解决企业感兴趣的技术问题。通常先由大学学者提出某一独特而有价值的设想,企业倘若中意即与之达成协议,并通过提供专项补贴来承担一部分研究经费。
3.大学参加企业科研
该合作形式约占大学与企业科研合同的30%。具体形式有:大学教授去公司咨询、授课或做学术报告:大学研究人员到公司临时参加课题研究以及企业到大学校园中公开招募学生从事一些课题的研究;公司科研人员到大学进修并取得学位等等。目前,在高技术密集区、技术密集型企业与大学合作创造良好环境的科学园区内,大学参加企业科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前苏联的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前苏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主要就是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这种“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始于七十年代中期,及至1987年3月21日,“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作为前苏联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和杠杆,在《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中被正式确立。[2]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前苏联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亦在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如下几种主要的一体化形式:
1.教学一科研一生产综合体,这是在70年代中期出现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体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同组建而成,遵循的原则是:参加单位在经济和法律上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教育密切结合生产,要兼顾综合体内各方面的利益;通过协调,合理使用设备和干部力量;实行科研生产通盘计划等等。在综合体中,大学生可以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参加研究和开发工作,教师可以参加从制定新产品方案到样品生产全过程的研究工作,大部分科研工作者则可参加教学工作。
2.地区性跨部门科研生产综合体,这种形式是70年代末在乌克兰共和国和新西伯利亚科学城首先创建起来的。一般由处于同一地区的跨部门科研设计单位、高等院校以及工业企业,本着自愿原则,围绕着一项重要科技课题或成果转化工作组建而成。综合体内的各单位之间以合同的方式维系在一起,其各自原有的隶属关系及职能保持不变。
三、国外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互动模式
在当今社会,任何一所高校要谋求发展,都必须与地方经济建立互利互惠、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把高校封闭在“象牙塔”内的做法只能是作茧自缚,最终导致发展障碍和生存危机。零距离接触社会,多通道交融互动,谋求与地方经济的双赢发展,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生命线。从当今高校最流行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中分析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一)产学研中的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的发展对知识和技术没有特别强烈的需求,大学因传播高深学问、从事纯学术研究而远离社会现实,高校与地方经济一度处于相互封闭、各自独立的关系之中。自16世纪末,高校开始了逐步面向社会开放的过程。高校与地方经济从相互独立到建立起相互需要、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的演进,主要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国外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互动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以“威斯康星”为代表的教师与顾问式高校主导模式 美国赠地学院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当地经济的资助和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开创了高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关系的新时代。在众多的学院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在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方面成绩卓著,校长范•海斯提出的“服务应该是大学唯一的理想”、“学校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等想法被总结为“威斯康星思想”,这种理念为其他高等学校提供了发展的导向并树立了榜样。
2.以“硅谷”为代表的产学研三结合模式
美国“硅谷”那样以大学为核心的“科技工业园区”现象,它把高校的教学、科研、生产整合协调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联合体,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此时,大学对地方经济不再是老师与顾问的单向指导关系了,而是与地方经济实体、政府等达成了休戚与共的伙伴与兄弟关系。
(二)产学研中的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遏止的发展潮流。在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使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就争相把建立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作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战略。由于世界各区域之间在科技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教育培训以及参与创新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各地在推进创新的方式和发展的重点上形成不同的特色和趋势,进而形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同模式。
1.美国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美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全以市场为主导。由于市场的主导,各创新资源配置合理,功能配套完善,创新主体角色明确,依据市场导向进行明确分工,在创新链的不同环节进行自主创新,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研究开发、中介服务、风险投资和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处于良性的互动状态。完善的市场体系与运行机制,不仅有利于美国企业的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形成了以市场为核心的创新网络。
2.日本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日本的教育观念认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取决于人才资源的开发,人才的培养与交流是开发人才资源、实施产学研合作的有效途径。
日本经济迅猛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究其原因,在于日本实施了“技术立国”的国家战略,致力于发展研发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这一战略推动了社会的、科技的创新资源向研发方向倾斜,日本在成功进行技术引进与应用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技术加以消化吸收、进而发展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推动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腾飞。
四、高校产学研合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在当今社会,任何一所高校要谋求发展,都必须与地方经济建立互利互惠、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把高校封闭在“象牙塔”内的做法只能是作茧自缚,最终导致发展障碍和生存危机。零距离接触社会,多通道交融互动,谋求与地方经济的双赢发展,办出创新型特色高校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同样高校的良性持续发展也依赖地方高校人力、智力、科研力的强大支持。因此,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谋求其互惠互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最终将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使当前最流行的产学研培养模式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产学研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高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调整或增设学科专业;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主动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有力推动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学研合作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科学研究项目和成果的转化以及产品技术的开发应用;另一方面是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应该强调的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不应设在高校,而应设在企业,目前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设在企业缺少兴趣,政府应出台支持政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大批具有相应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二)地方经济发展促进高校更好发展
为促进高校和地方经济更好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对大学提供经济资助,设立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推行技术创新伙伴计划、产学合作资助计划,为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提供与高校的科技合作机会。
五、结语
高校能否办出特色,关键在于能否立足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进行正确的前瞻分析和机会把握,与地方共建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互动平台。这一平台的内容应该包括:
1.优势互动。高校发挥人才和学科方面的优势,可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发展战略提供论证、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政府发挥地方管理方面的优势,可为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和经验,增强高校的发展潜力。
2.人才互动。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留住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同时根据地区的发展要求,利用高校教育资源进行非学历教育培训。高校应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同时通过讲学、聘客座教授等形式利用好政府资源,弥补师资的不足。
3.科研互动。高校的科研应立足地方的需求,进行高校与地方科技资源整合和联合攻关,使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这样不但能提高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能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4.文化互动。高校通常是地方先进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加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地方政府应该在提高地区文化品位方面与高校携手同进,用高校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塑造地方的学习型文化。高校要将现代化的高校文化融入地方文化,创新地方文化,为提高地方文化品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3] 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世行贷款合作教育项目总报告[EB/OL]﹒http://www﹒tech﹒netcn/xiehui/ztyj1﹒doc
[2]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9-40
[3] 谈松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从模式选择到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14-16﹒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