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节回老家,听说一个不久前发生在邻县的悲剧,不禁心头一沉:年仅19岁的河南省郑州新密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三学生李金川在学校服毒自杀,经抢救无效死亡。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高中生,却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着实令人嘘唏不已——
这个以全市前50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的孩子,曾是父母的骄傲与希望。在父亲眼里,他是个懂事的孩子,从小乖巧听话,学习也好,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得的奖状贴了家里整整一面墙。在同学眼里,他孝顺,人缘好,许多同学都喜欢和他聊天谈心……
人们从李金川留下的长达七八页纸的遗书中,发现了他服毒自杀的谜底。而遗书内容的披露,却在瞬间激起了社会千层浪。遗书中,充满李金川对其曾经的班主任、现在就读的学校及社会的控诉:“我带着憧憬来到这所梦寐以求的高中,迎接我的是残酷的现实。×××,虚伪、势利,外强中干。为什么我的高中第一个班主任会是你,你让我对这所学校产生了阴影。有人看见你在年级长办公室看黄色录像,你就恁憋得慌,在家看不中?还有没有点人民教师的样子?……还有×××,你更不是东西,谁知道一个高中副校长是怎么开上北京现代的?看看这所学校成什么样子了,它似乎只有两种功能:一是当地政府的形象工程;二是当地强势阶层家庭子女的御用学校。”
“为什么社会越发达人们却越不纯真?跟虚伪同在一个社会真是没意思”,正因为对其所在学校不良现象深恶痛绝、对社会腐败陋习深深厌恶,李金川留下“死要有勇气,但活着更难!我要用自己的死,来唤起人们对教育及师德的反思”的遗言,走向一条极端的道路。
或许李金川所说未必一一属实,但此类社会问题的存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诸如此类许多人习以为常的不良现象,更多人选择了忍耐与承受,以社会普适的价值标准来看,“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就有希望”,而李金川却选择了以死抗争。借用经济学中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师德痼疾、教育沉疴、社会陋习、世风不古,这些无疑都算是劣币,而以死抗争的李金川,则该是一枚富有正义感的良币。在一定时间内,这枚被逐出的良币,会在社会舆论的助推下“咣当”作响,敲击并震撼着人们的灵魂,可是无论切近来看,还是长远来看,这枚良币的逐出,都令人无限悲恸——
并不仅仅因为一个19岁生命的消逝给一个家庭带来的无限悲痛。笔者相信,任何一个人面对这样的噩耗都会心碎,甚至发狂。对于活着的亲朋来说,一个花季生命的离开无疑是永远的伤痛,所有的关爱与希冀瞬间失去了依附的载体,变得没有意义。与此同时,也不排除一些激进的亲朋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来为死者“讨回公道”,在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社会安全的同时,把自己送进无尽的深渊。倘若果真如此,真是情何以堪?!
更因为李金川以死抗争的结果并不一定能够实现他的抗争愿望。李金川的死,除了给他所在学校的某些相关责任人带来一定麻烦外,根本消除不了校园不正之风,也改变不了社会不良之风。虽然,李金川服毒自杀这件事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使人们再次关注师德校风和社会风气,但笔者可以武断地说,这种关注只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一段时间过去后,它就会像当年“马加爵事件”一样,悄无声息地归于尘土。从这个角度看,虽然都是一样的热血,但与那些“死得伟大”、“重如泰山”的民族英烈相比,李金川之死的社会价值是微乎其微、轻如鸿毛的。
最令人悲恸的则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没让李金川学会在死之外找到更好的抗争方式?李金川说:“跟虚伪同在一个社会真是没意思。死要有勇气,但活着更难!”或许,从小到大,你受到的都是“非黑即白”的教育,可是单纯的孩子啊,你应该知道,这个世界是如此复杂多样,正如你自己在遗书中所说“实高其实也有很有责任心的好老师”一样,这个社会固然有杂音,但占主流的却是和谐之音。成长路上,有阳光明媚,也会有风雨泥泞,单纯的孩子啊,你应该知道“水至清则无鱼”,这就好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细菌中,绝大多数是有益的,有益的细菌是我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限制有害微生物繁殖,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扰,倘若不论青红皂白消灭所有细菌,将会把整个人类的健康推向危险深渊!当一个人心目中的“道德底线”被放大成为“道德洁癖”时,“美德”就演变成为不堪一击的“疾病”!死,固然是一个人的权利,但在历史的回音壁中,它却往往成为“逃避”、“懦弱”、“徒劳”、“无谓”的代名词;而活着,却是一种更为勇敢的抗争!正视现实,量力而为,寓执著于包容,坚守外有妥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才是一种绵亘至今的人生智慧。
这个以全市前50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的孩子,曾是父母的骄傲与希望。在父亲眼里,他是个懂事的孩子,从小乖巧听话,学习也好,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得的奖状贴了家里整整一面墙。在同学眼里,他孝顺,人缘好,许多同学都喜欢和他聊天谈心……
人们从李金川留下的长达七八页纸的遗书中,发现了他服毒自杀的谜底。而遗书内容的披露,却在瞬间激起了社会千层浪。遗书中,充满李金川对其曾经的班主任、现在就读的学校及社会的控诉:“我带着憧憬来到这所梦寐以求的高中,迎接我的是残酷的现实。×××,虚伪、势利,外强中干。为什么我的高中第一个班主任会是你,你让我对这所学校产生了阴影。有人看见你在年级长办公室看黄色录像,你就恁憋得慌,在家看不中?还有没有点人民教师的样子?……还有×××,你更不是东西,谁知道一个高中副校长是怎么开上北京现代的?看看这所学校成什么样子了,它似乎只有两种功能:一是当地政府的形象工程;二是当地强势阶层家庭子女的御用学校。”
“为什么社会越发达人们却越不纯真?跟虚伪同在一个社会真是没意思”,正因为对其所在学校不良现象深恶痛绝、对社会腐败陋习深深厌恶,李金川留下“死要有勇气,但活着更难!我要用自己的死,来唤起人们对教育及师德的反思”的遗言,走向一条极端的道路。
或许李金川所说未必一一属实,但此类社会问题的存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诸如此类许多人习以为常的不良现象,更多人选择了忍耐与承受,以社会普适的价值标准来看,“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就有希望”,而李金川却选择了以死抗争。借用经济学中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师德痼疾、教育沉疴、社会陋习、世风不古,这些无疑都算是劣币,而以死抗争的李金川,则该是一枚富有正义感的良币。在一定时间内,这枚被逐出的良币,会在社会舆论的助推下“咣当”作响,敲击并震撼着人们的灵魂,可是无论切近来看,还是长远来看,这枚良币的逐出,都令人无限悲恸——
并不仅仅因为一个19岁生命的消逝给一个家庭带来的无限悲痛。笔者相信,任何一个人面对这样的噩耗都会心碎,甚至发狂。对于活着的亲朋来说,一个花季生命的离开无疑是永远的伤痛,所有的关爱与希冀瞬间失去了依附的载体,变得没有意义。与此同时,也不排除一些激进的亲朋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来为死者“讨回公道”,在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社会安全的同时,把自己送进无尽的深渊。倘若果真如此,真是情何以堪?!
更因为李金川以死抗争的结果并不一定能够实现他的抗争愿望。李金川的死,除了给他所在学校的某些相关责任人带来一定麻烦外,根本消除不了校园不正之风,也改变不了社会不良之风。虽然,李金川服毒自杀这件事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使人们再次关注师德校风和社会风气,但笔者可以武断地说,这种关注只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一段时间过去后,它就会像当年“马加爵事件”一样,悄无声息地归于尘土。从这个角度看,虽然都是一样的热血,但与那些“死得伟大”、“重如泰山”的民族英烈相比,李金川之死的社会价值是微乎其微、轻如鸿毛的。
最令人悲恸的则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没让李金川学会在死之外找到更好的抗争方式?李金川说:“跟虚伪同在一个社会真是没意思。死要有勇气,但活着更难!”或许,从小到大,你受到的都是“非黑即白”的教育,可是单纯的孩子啊,你应该知道,这个世界是如此复杂多样,正如你自己在遗书中所说“实高其实也有很有责任心的好老师”一样,这个社会固然有杂音,但占主流的却是和谐之音。成长路上,有阳光明媚,也会有风雨泥泞,单纯的孩子啊,你应该知道“水至清则无鱼”,这就好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细菌中,绝大多数是有益的,有益的细菌是我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限制有害微生物繁殖,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扰,倘若不论青红皂白消灭所有细菌,将会把整个人类的健康推向危险深渊!当一个人心目中的“道德底线”被放大成为“道德洁癖”时,“美德”就演变成为不堪一击的“疾病”!死,固然是一个人的权利,但在历史的回音壁中,它却往往成为“逃避”、“懦弱”、“徒劳”、“无谓”的代名词;而活着,却是一种更为勇敢的抗争!正视现实,量力而为,寓执著于包容,坚守外有妥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才是一种绵亘至今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