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五公里地下发现数十亿年前微生物

来源 :科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f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对地球地下深层环境研究显示,地球生命可能起源于地下深处,而不是地球表面。
  研究人员发现在地下5公里处存活并繁殖的微生物,从而为地球生命35亿年前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地下隔绝的生命体建立了一个遗传基因相似性群体,尽管与大陆表面生物相分离。
  研究人员发现北美洲和欧洲大陆之下岩石结构中的微生物,非常类似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组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矿井深层岩石中的生物样本。同时,它们的DNA序列类似于北美洲西北部和日本海岸东北部岩石海床中的微生物。这暗示着微生物进化形成于一个共同祖先,而当时正值地球生物起源时期。
  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的马特·施伦克(Matt Schrenk)博士称,尚不清楚南非、北美洲和日本等地区微生物之间的类似性。不过,科学家认为,地下微生物具有医疗用途,地下微生物可幸存于120℃高温和地表50倍压力的环境中,或许地球早期生命便起源于地面以下。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和教育水平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是新世纪推进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年来,科普工作一直是中国营养学会的工作重点之一。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科协和学会领导的带领下,以围绕百姓日常生活为中心完成科普宣传
期刊
《纽约时报》盘点各国地铁的超现实之美
期刊
中国营养学会是由营养科技工作者和从事营养研究的科技、教学及设有营养研究机构的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学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国科协的指导精神和重要指示,抓住全面深化改革机遇,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落实中提升的工作原则,努力成为中国科协创新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想事干、创新招、求人帮、务实效
期刊
营养学(学科)是一门研究食物(营养)与健康关系的学科,对社会进步、居民健康、相关行业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中国营养学会(简称CNS)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在学会活动中遵守我国宪法以及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为促进我国营养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贡献,在国际同行业的影响力
期刊
长久以来,我国营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一直处于缺乏状态,亟需培养大量人才来指引国民的合理膳食,并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活跃、最有朝气、最富于创造精神的年龄阶段,因而扛起营养学未来这一重要历史使命,毫无疑问将落到青年学者们的身上。  20世纪90年代,中国营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青年委员会)成立,至今二十余年,为营养研究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如日方升  孙长颢,青年委员会中走
期刊
2013年12月,一位75岁的法国老人获得了生命的馈赠,一个外科医生团队成功为他移植了一颗革命性的人造心脏。  据报道,这位病人在欧洲一家医院进行了长达10小时的心脏移植手术。与传统手术不同的是,病人不需要等待捐赠者的出现就能活命,这颗Carmat心脏预计能够连续工作5年时间,让接受移植者恢复正常的生活,甚至有可能使病人重新工作。  人造心脏的发明者,外科医生Carpentier声称,他研发的这种
期刊
关于药,有两个真相——“药食同源”和“药毒同源”。关于药食同源这件事,营养学者们已经为我们详细介绍。那么此处我们就来简单谈一谈“毒”。  从谋杀到治病,毒与药这对相爱相杀的同胞兄弟,曾共同在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药理学对应,有一个学科名为毒理学。如果说药理学是个研究药物的学科,那么顾名思义,毒理学是一门关于“毒”的学问。  食用什么能让人瞬间毙命,什么能不留痕迹地令人逐渐衰竭,什么会让
期刊
2013年12月,数起婴儿接种深圳康泰乙肝疫苗后死亡的案例引发公众不安,这究竟是偶合症,还是异常反应,抑或疫苗质量出了问题?安全起见,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宣布暂停使用康泰全部批次乙肝疫苗。  但与公众对疫苗一定程度的恐慌情绪相反,疾控和医疗界专家普遍对康泰事件表现淡定。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病例时有发生,绝大部分被证实是偶合症,属于异常反应的极少,因乙肝疫苗质量造成的事故更是从未发生。 
期刊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宇宙可能会坍塌,陷入其中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人类,都将被压缩成非常小而坚硬的球。这个过程可能已在宇宙某处开始,它正在吞噬着宇宙其它部分。这一离奇古怪令人费解的概念已存在一段时间,但现在丹麦的研究人员声称他们已经利用数学方程式证明了上述推测的可能性。  这一理论的基础在于宇宙力量的彻底转移将导致所有粒子变得异常重。一切事物,每一颗砂砾,每一颗星球和每一个星系——都将变成现在质
期刊
2013年底,《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在回应中国记者的邮件提问时,都承认了影响因子对科研的影响已经走向了反面。  《科学》杂志的首席主编麦克努特博士认为,影响因子的使用已经违背了它的原意。而《自然》杂志的相关负责人也承认,目前科研界过度依赖期刊声誉以及影响因子。  《自然》、《科学》以及《细胞》杂志都以高影响因子在业界享誉盛名。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