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金融领域获得跨越式发展。在银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难以满足当前银行发展的需求,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人才供给、人才激励、员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调研的实际,提出了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化服务模式完善人力资源内部建设、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培育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等具体建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激励;历任资源;文化建设
本文的研究主要应用实例验证法、文献调研法、数据收集法等。通过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选择M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M银行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提高论文研究的针对性,为我国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人才紧缺已成为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瓶颈,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受到越来越多商业银行的重视。目前,我國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存在组织结构复杂、人才储备不足、薪酬体系不合理、商业银行制度僵化等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优化员工结构、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实行宽带薪酬模式以及实施精神激励等方面来实行,以实现利润的快速增长,对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虽然在中国近几年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的人事部都改名为人力资源部,但是对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定位及职能认识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这也使得当前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员工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优秀人才短缺。2、管理员工方式比较呆板,忽视个人意愿。3、培训机制不健全,模式单一。4、晋升空间较小,行政色彩较浓。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亚洲金融风暴和最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行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國银行业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运行的质量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安全,是不言而喻的客观事实。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人才争夺战正呈拉锯状态,人力要素开始重新配置,客观准确地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及其管理的现状,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开发效率,进而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基础。传统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及其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混淆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前后人力资源及其管理上出现的变化,不仅忽视了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及其管理上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同时对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些现状进行了错误的解读。
(一)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
人力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以及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这对我们有效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大,而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一定要不断地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要对人力资源开发与职工培训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就能在事业单位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但人力资源又是稀缺的,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已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专业人员多,高新技术人才少。银行员工中具备存、贷、汇等传统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员较多,但精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投资银行、个人理财等新业务、新知识的人才较少。二是单功能人员多,多功能复合型人才少。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和兼专业知识与外语、计算机操作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奇缺。
(二)激励机制不完善
从激励机制方面来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难以产生对员工的激励力。1、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实行的薪酬机制主要是行员等级工资制。其中行员等级工资是按照职务大小划分等级,与龄挂钩这种薪酬制度忽视了员工工作的成效,挫伤了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2、缺乏强有力的银行文化,难以形成有效的精神激励飞精神激励最终难以转化为物质激励并和员工个人前途联系起来,无法给员工带来成功的满足感和确切的职业发展预期。
然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激励方面做的却比较好、例如,花旗银行的激励机制较为健全,除了基本、全面的福利保障制度外,还十分重视加强员工的成就感,能够激发员工的潜能。
四、结语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正全面推进,尽管实行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改革措施,但如何使这些改革措施产生实效,使之能够切实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仍然具有关键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华伟.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及建议[J].企业导报.2010(05).
[2]徐桂华.组织变革的认知与工作压力——基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激励;历任资源;文化建设
本文的研究主要应用实例验证法、文献调研法、数据收集法等。通过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选择M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M银行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提高论文研究的针对性,为我国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人才紧缺已成为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瓶颈,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受到越来越多商业银行的重视。目前,我國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存在组织结构复杂、人才储备不足、薪酬体系不合理、商业银行制度僵化等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优化员工结构、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实行宽带薪酬模式以及实施精神激励等方面来实行,以实现利润的快速增长,对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虽然在中国近几年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的人事部都改名为人力资源部,但是对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定位及职能认识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这也使得当前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员工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优秀人才短缺。2、管理员工方式比较呆板,忽视个人意愿。3、培训机制不健全,模式单一。4、晋升空间较小,行政色彩较浓。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亚洲金融风暴和最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行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國银行业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运行的质量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安全,是不言而喻的客观事实。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人才争夺战正呈拉锯状态,人力要素开始重新配置,客观准确地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及其管理的现状,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开发效率,进而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基础。传统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及其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混淆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前后人力资源及其管理上出现的变化,不仅忽视了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及其管理上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同时对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些现状进行了错误的解读。
(一)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
人力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以及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这对我们有效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大,而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一定要不断地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要对人力资源开发与职工培训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就能在事业单位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但人力资源又是稀缺的,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已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专业人员多,高新技术人才少。银行员工中具备存、贷、汇等传统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员较多,但精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投资银行、个人理财等新业务、新知识的人才较少。二是单功能人员多,多功能复合型人才少。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和兼专业知识与外语、计算机操作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奇缺。
(二)激励机制不完善
从激励机制方面来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难以产生对员工的激励力。1、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实行的薪酬机制主要是行员等级工资制。其中行员等级工资是按照职务大小划分等级,与龄挂钩这种薪酬制度忽视了员工工作的成效,挫伤了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2、缺乏强有力的银行文化,难以形成有效的精神激励飞精神激励最终难以转化为物质激励并和员工个人前途联系起来,无法给员工带来成功的满足感和确切的职业发展预期。
然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激励方面做的却比较好、例如,花旗银行的激励机制较为健全,除了基本、全面的福利保障制度外,还十分重视加强员工的成就感,能够激发员工的潜能。
四、结语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正全面推进,尽管实行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改革措施,但如何使这些改革措施产生实效,使之能够切实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仍然具有关键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华伟.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及建议[J].企业导报.2010(05).
[2]徐桂华.组织变革的认知与工作压力——基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