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作为一项关系着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课程,在当前的小学课程中所占比例也日益提高。而对于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由于基础的落差、师资的匮乏,加上语言文化与主流形势存在一定差异,在语文教学工作上往往面临着一些亟待改进的环节,同时也向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特立足于云南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改进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边远山区的小学生而言,在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上,所面临的难题及存在的短板相对较多,一方面来自教学环境偏远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来自先进教学手段、专业文化氛围之间不同程度的隔离性[1-2]。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尽可能扭转教学格局中的不利局面,便成为教学改进工作中的重点。笔者特以云南边远山区少数民族为例,对该地区的语文教学改进方案提出了几点建议,总结如下。
一、基于现状实施针对性基础教学习惯改进
语文是以汉语言为基础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文化学科,包括语言的认识、应用与创新,也包括文学的理解与发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文学习以字、词、句的听、说、写等为主要内容,教师只有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语文常识基础情况下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创新与发展能力,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3-3]。然而,对于云南边远山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其基本的教学成效则差强人意。笔者认为,其首先在于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教师仅致力于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上,未能针对学生的特色与创新发展进行进一步研究;其次,云南边远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程度不高,包括壮族、苗族、瑶族、彝族等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不具备良好的汉语环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缺乏必要的标准汉语培训,导致其基本语文能力缺失的结果。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1)教师要自觉接受标准汉语的培训或进行自我培训,争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2)尊重各类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在认同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标准普通话普及,帮助其养成普通话的语言习惯,并能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3)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在课内外均使用标准普通话进行交流,通过“以身作则法”为学生树立汉语交流榜样。总之,只有从教师开始改进基础教学的习惯,才能从根本上优化云南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
二、结合少数民族特色促进小学生个性化发展
对于云南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语文作为一门与其地域化母语差别极大的语言,无论在听力理解还是在语言表达上均存在较大的转变困难;部分学生在母语习惯下短期内无法正确完成标准汉语发音的学习任务,容易因“与众不同”产生自卑感,进而不利于其积极、乐观学习态度的发展。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标准汉语习惯的养成与学生少数民族母语的形成规律相同,均需要学生日积月累的学习与应用作为发展基础。而小学作为积累语言基本元素的阶段,教师应首先致力于字词的普及与应用,但由于母语教化较为严重的学生在基本语言元素的学习上相对困难,可采取结合少数民族特色进行双向教学的策略,以激活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将后鼻音与前鼻音混淆,如“钱”,当地发音为“情”;将“x”音发音成“s”音,因而“洗脸”表达出来则为“死脸”;“正月”读成“金月”等等;在基本语言元素差异略大的情况下,要强行展开标准汉语教学,容易将小学生陷入语言学习混乱的误区。对此,教师应首先全面了解学生的母语语言习惯,具体可通过一对一交流、课堂观察、课后活动等进行调查,在调查基础上进行学生的個性化语言发展档案分析;其次,根据调查结果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语文基本教学方案,例如,某学生“ɑn”音与“in”音分辨存在较大的偏差,教师可为其选择或设计若干篇朗读短文素材,素材中以“ɑn”音与“in”音的辨别为语言特色,素材形式可为文字、音频、视频等;课后教师定期与该学生交流,在聆听其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纠正与指导;若学生在该部分语言学习环节中发展较慢并逐渐显现倦怠或自卑的心理,教师可采取“母语版”与“汉语版”的分享策略,使学生在课堂等平台上展现两种版本的朗读效果,从而达到在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特色的目的,进而提高其汉语表达能力。
三、从自然出发,回归生活化教学模式
从上文分析中可知,云南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存在教育经济资源缺失的情况,教学在此基础上无法达到与发达地区同日而语的水平;但少数民族区域具有其经过长期发展而来的文化特色,同时也附带着丰富、优美的自然教学环境。在现实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特色资源获得教学成效的个性化发展,是教师应致力研究的论题。笔者认为,云南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的小学教学资源符合生活化教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师可从自然出发,以学生的民族特色以及性格爱好为中心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成效。例如,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找春天》为基础,组织学生到郊外或校内花园进行游览,并在户外开展包括“植物王国”“动物世界”等在内的收集游戏,让学生通过画画、文字描述的形式在画册上呈现;在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在活动结束后使其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分享以及展示成果。户外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了解以及欣赏水平,并通过小组分享等课堂活动发展其汉语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云南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所亟待改进的环节相对较多,教师应当与实际产生的有关问题相结合,通过“对症下药”的形式填补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同时,在不断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还可对各种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积极探索,致力于拉近边远山区与各地区之间的教学距离。
参考文献
[1]张胜利.贫困山区的教师应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J].新校园(中旬刊),2014(7).
[2]马玉兰.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学园,2015(18).
[3]赵悦,赵轩.略谈民族边远山区初小语文教学中的词语变通[J].艺术科技,2014(6).
附注:本文通讯作者为周发杰。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边远山区的小学生而言,在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上,所面临的难题及存在的短板相对较多,一方面来自教学环境偏远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来自先进教学手段、专业文化氛围之间不同程度的隔离性[1-2]。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尽可能扭转教学格局中的不利局面,便成为教学改进工作中的重点。笔者特以云南边远山区少数民族为例,对该地区的语文教学改进方案提出了几点建议,总结如下。
一、基于现状实施针对性基础教学习惯改进
语文是以汉语言为基础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文化学科,包括语言的认识、应用与创新,也包括文学的理解与发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文学习以字、词、句的听、说、写等为主要内容,教师只有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语文常识基础情况下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创新与发展能力,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3-3]。然而,对于云南边远山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其基本的教学成效则差强人意。笔者认为,其首先在于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教师仅致力于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上,未能针对学生的特色与创新发展进行进一步研究;其次,云南边远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程度不高,包括壮族、苗族、瑶族、彝族等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不具备良好的汉语环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缺乏必要的标准汉语培训,导致其基本语文能力缺失的结果。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1)教师要自觉接受标准汉语的培训或进行自我培训,争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2)尊重各类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在认同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标准普通话普及,帮助其养成普通话的语言习惯,并能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3)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在课内外均使用标准普通话进行交流,通过“以身作则法”为学生树立汉语交流榜样。总之,只有从教师开始改进基础教学的习惯,才能从根本上优化云南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
二、结合少数民族特色促进小学生个性化发展
对于云南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语文作为一门与其地域化母语差别极大的语言,无论在听力理解还是在语言表达上均存在较大的转变困难;部分学生在母语习惯下短期内无法正确完成标准汉语发音的学习任务,容易因“与众不同”产生自卑感,进而不利于其积极、乐观学习态度的发展。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标准汉语习惯的养成与学生少数民族母语的形成规律相同,均需要学生日积月累的学习与应用作为发展基础。而小学作为积累语言基本元素的阶段,教师应首先致力于字词的普及与应用,但由于母语教化较为严重的学生在基本语言元素的学习上相对困难,可采取结合少数民族特色进行双向教学的策略,以激活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将后鼻音与前鼻音混淆,如“钱”,当地发音为“情”;将“x”音发音成“s”音,因而“洗脸”表达出来则为“死脸”;“正月”读成“金月”等等;在基本语言元素差异略大的情况下,要强行展开标准汉语教学,容易将小学生陷入语言学习混乱的误区。对此,教师应首先全面了解学生的母语语言习惯,具体可通过一对一交流、课堂观察、课后活动等进行调查,在调查基础上进行学生的個性化语言发展档案分析;其次,根据调查结果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语文基本教学方案,例如,某学生“ɑn”音与“in”音分辨存在较大的偏差,教师可为其选择或设计若干篇朗读短文素材,素材中以“ɑn”音与“in”音的辨别为语言特色,素材形式可为文字、音频、视频等;课后教师定期与该学生交流,在聆听其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纠正与指导;若学生在该部分语言学习环节中发展较慢并逐渐显现倦怠或自卑的心理,教师可采取“母语版”与“汉语版”的分享策略,使学生在课堂等平台上展现两种版本的朗读效果,从而达到在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特色的目的,进而提高其汉语表达能力。
三、从自然出发,回归生活化教学模式
从上文分析中可知,云南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存在教育经济资源缺失的情况,教学在此基础上无法达到与发达地区同日而语的水平;但少数民族区域具有其经过长期发展而来的文化特色,同时也附带着丰富、优美的自然教学环境。在现实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特色资源获得教学成效的个性化发展,是教师应致力研究的论题。笔者认为,云南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的小学教学资源符合生活化教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师可从自然出发,以学生的民族特色以及性格爱好为中心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成效。例如,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找春天》为基础,组织学生到郊外或校内花园进行游览,并在户外开展包括“植物王国”“动物世界”等在内的收集游戏,让学生通过画画、文字描述的形式在画册上呈现;在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在活动结束后使其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分享以及展示成果。户外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了解以及欣赏水平,并通过小组分享等课堂活动发展其汉语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云南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所亟待改进的环节相对较多,教师应当与实际产生的有关问题相结合,通过“对症下药”的形式填补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同时,在不断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还可对各种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积极探索,致力于拉近边远山区与各地区之间的教学距离。
参考文献
[1]张胜利.贫困山区的教师应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J].新校园(中旬刊),2014(7).
[2]马玉兰.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学园,2015(18).
[3]赵悦,赵轩.略谈民族边远山区初小语文教学中的词语变通[J].艺术科技,2014(6).
附注:本文通讯作者为周发杰。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