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二是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三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四是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五是重视活动课程建设,增强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堂;主渠道;创新;新型;想象;个性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实施新课程,其核心便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应以课堂为主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这无疑给师生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定义为有组织、有目的的传授知识的工作。1997年更改为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教育定义的改变,标志着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教育过程是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平等、尊重是教育的情感基础,是师生、也是朋友,更是新型师生关系的高度概括。
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人格、情感、思想与不同志趣、爱好和个性的,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活生生的人,那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强迫你学习。”教师在教育中凌驾于学生之上,以教育者自居,以严格要求为借口,以训斥、打骂为强制手段,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以致伤害了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这种师生关系学生厌烦都来不及,又何谈创新精神的培养呢?
我们看重后果的还是合作教育学派的观念,教师和儿童是朋友关系,“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教师采取多种方法,诱导启发儿童,帮助儿童树立学习动机,从学习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这样,学生愿意思考,善于思考,才能进行创造性活动,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第二、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
在神圣的科学殿堂中,大凡能有所成就者,都是一些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者。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面对“QL”疑难,勇敢地和杨振宁一同打破常规进行新的探索研究,共同提出了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因此而分享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但是在我们周围,常见有的老师对一些新奇的回答,很伤脑筋,认为尽是一些荒诞离奇的胡思乱想,而不予理睬或加以喝斥。这实是可惜,为什么不把它看成是与众不同,鹤立鸡群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呢?当老师津津乐道这样的学生再没有古怪的想法,而变得听话、顺从、合老师的意时,我们不禁感到悲哀,我们的现行教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时否也在扼杀着人的灵性和创新潜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须教育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心理障碍,避免受先前定势的影响。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沙里淘金,发现其思想的闪光点。正如法国诺贝尔奖获者贝尔纳所说:“创新的能力是没法给的,它就是提供给人发表意见的机会。”
第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学之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气机都源于疑。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把鼓励学生质疑作为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质疑,就在观念上树立起一个导引思维的目標,就可以促使大脑积极回忆既有知识,进行相应的思维建构,去探讨、搜寻。学生发现问题,继而设计问题的提法,都是创新思维的展开过程,有的往往能体现出极强的理解力和独到性,闪现出求异思维的火花,其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思维,往往令教师都大吃一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其思维活力,疏导质疑;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去理解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独特视角的冒尖行为;三是“善待问”,老师应当善于对待学生不同的质疑问难,在回答学生发问时,要讲究艺术,要利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引起学生的思考,以达到“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的境界,之后再点拨他向深层次考虑。
第四、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对诗人来说,只有想象才有诗。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要珍惜和看重学生的好奇心,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要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活动,大大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想象振奋起来;要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他们的表象储备,使想象有充分的感性材料基础。
第五、重视活动课程建设,增强实践能力。
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书面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能力。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活动课程则侧重于通过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重视活动课程,首先在内容上要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信息和经验,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其次要抓住活动课“活动”的特点,把教师的主导作用隐蔽些,给学生以最大可能的自由权,让学生在课堂“游泳池”中自己去扑腾,可只向学生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试验、观察,得出结论。教师在必要的时候提醒、点拔,做学生思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引路人。
关键词:课堂;主渠道;创新;新型;想象;个性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实施新课程,其核心便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应以课堂为主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这无疑给师生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定义为有组织、有目的的传授知识的工作。1997年更改为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教育定义的改变,标志着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教育过程是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平等、尊重是教育的情感基础,是师生、也是朋友,更是新型师生关系的高度概括。
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人格、情感、思想与不同志趣、爱好和个性的,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活生生的人,那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强迫你学习。”教师在教育中凌驾于学生之上,以教育者自居,以严格要求为借口,以训斥、打骂为强制手段,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以致伤害了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这种师生关系学生厌烦都来不及,又何谈创新精神的培养呢?
我们看重后果的还是合作教育学派的观念,教师和儿童是朋友关系,“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教师采取多种方法,诱导启发儿童,帮助儿童树立学习动机,从学习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这样,学生愿意思考,善于思考,才能进行创造性活动,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第二、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
在神圣的科学殿堂中,大凡能有所成就者,都是一些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者。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面对“QL”疑难,勇敢地和杨振宁一同打破常规进行新的探索研究,共同提出了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因此而分享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但是在我们周围,常见有的老师对一些新奇的回答,很伤脑筋,认为尽是一些荒诞离奇的胡思乱想,而不予理睬或加以喝斥。这实是可惜,为什么不把它看成是与众不同,鹤立鸡群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呢?当老师津津乐道这样的学生再没有古怪的想法,而变得听话、顺从、合老师的意时,我们不禁感到悲哀,我们的现行教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时否也在扼杀着人的灵性和创新潜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须教育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心理障碍,避免受先前定势的影响。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沙里淘金,发现其思想的闪光点。正如法国诺贝尔奖获者贝尔纳所说:“创新的能力是没法给的,它就是提供给人发表意见的机会。”
第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学之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气机都源于疑。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把鼓励学生质疑作为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质疑,就在观念上树立起一个导引思维的目標,就可以促使大脑积极回忆既有知识,进行相应的思维建构,去探讨、搜寻。学生发现问题,继而设计问题的提法,都是创新思维的展开过程,有的往往能体现出极强的理解力和独到性,闪现出求异思维的火花,其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思维,往往令教师都大吃一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其思维活力,疏导质疑;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去理解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独特视角的冒尖行为;三是“善待问”,老师应当善于对待学生不同的质疑问难,在回答学生发问时,要讲究艺术,要利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引起学生的思考,以达到“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的境界,之后再点拨他向深层次考虑。
第四、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对诗人来说,只有想象才有诗。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要珍惜和看重学生的好奇心,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要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活动,大大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想象振奋起来;要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他们的表象储备,使想象有充分的感性材料基础。
第五、重视活动课程建设,增强实践能力。
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书面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能力。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活动课程则侧重于通过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重视活动课程,首先在内容上要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信息和经验,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其次要抓住活动课“活动”的特点,把教师的主导作用隐蔽些,给学生以最大可能的自由权,让学生在课堂“游泳池”中自己去扑腾,可只向学生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试验、观察,得出结论。教师在必要的时候提醒、点拔,做学生思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