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废弃物的凤凰涅槃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ingz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徐冰在《凤凰》作品安装现场。他的作品《凤凰》表达了中国人对物质的一种尊重态度,物尽其用,中国人认为物质是具有神性的,可以物尽其用,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对客观的一种态度,中国的建筑是不破坏自然,是顺着自然的。

  



2010年,《凤凰》作品初次在位于北京CBD的今日美术馆展出,引起轰动。作品由来自建筑工地的废弃物构成,体现了一种环保理念,和人文关怀。

  “大风起兮鸟惊心,燕山无不玉尘生。
  一去‘今日’冲天起,独来‘百子’静夜蹲。
  城高城矮见人力,风瘦风肥问鬼魂。
  年来不作东西游,为伊每负日月归。”
  2015年,立春刚过没两天,发白的光秃树杈,透着冰冷的含义,春天还很远。偌大的北京城就像这裹挟着丝丝寒意的街头一样,寂寥冷清。
  在去徐冰先生工作室采访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徐冰的这首诗。那是2010年的3月,也是春寒料峭时,他的新作,两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从北京郊外的制作工厂起运,将被安置在城中百子湾今日美术馆前的小广场上。时遇京城特大沙尘暴,风力六级。黄沙蔽日,不见天地。徐先生遂“胡诌”一首,以记此景。
  今日不见沙尘暴,连平时令人生厌的雾霾也不见踪影,天气晴朗。工作室有些不好找,隐匿在望京的一隅。步入工作室,挑高的宽敞空间里,散落着一些木质的架子和材料,一角区隔出来作为工作区,整个工作室简单、大气。
  2015年1月21日华盛顿时间中午十二点,在美国国务院“本杰明·富兰克林大厅”举办的颁奖午宴上,徐冰由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授予“AIE艺术勋章”(Art in Embassies),以表彰其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所作贡献。
  引一句对其经典的评价:徐冰以其对语言与语言构成的激进实验,在当代艺术的国际舞台上掞藻飞声。从无人能读的天书到尽人皆懂的地书,毫无疑问,徐冰是天才。


离地15米处,两只重约12吨的“凤凰”,由6台吊车悬挂,昂首冲天,一飞惊人。


美丽而怪异的“凤凰”伤痕累累,用一种非常低廉的材料来打扮自己,带着神性,同时又非常现

  他也涉足广泛,以书法、水墨画和装置艺术等多种媒介进行创作。
  徐冰作品曾在全球众多美术馆和画廊展出,包括赛克勒艺术博物馆、纽约当代美术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館、大英博物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西班牙国家美术馆、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和纽约新美术馆。徐冰的作品正在大都会美术馆《水墨》展览展出,他的大型回顾展在台北美术馆展出。徐冰的作品也在第45届和51届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和约翰内斯堡双年展展出。
  1999年,徐冰获得麦克阿瑟奖。他在2002年和2004年又分别摘得福冈亚洲文化大奖和第一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大奖。2008年徐冰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致力于领导学校的艺术方向,促进学校的国际交流。哥伦比亚大学于2010年向徐冰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
  涅槃的凤凰
  首次见徐冰还是在2010年,《凤凰》初次在今日美术馆展出的时候。由6台吊车悬挂,离地15米处,两只重12吨的巨大“凤凰”在央视大楼、国贸三期主楼等建筑物的背景下,昂首冲天,一飞惊人。
  时隔5年,徐冰还是一样的装扮,黑色质朴的大衣,脖子里围着一条深色的羊毛围巾,脸上架着招牌的黑框眼镜。1981年,徐冰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徐冰受到美国维斯康辛-麦迪森大学的邀请首次赴美。18年后的2008年,他又回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授、副院长,桃李春风,长期的校园生活浸淫,使他身上带着浓厚的学术气质,十足温文儒雅的绅士。
  跟徐冰聊起凤凰的故事。凤凰涅槃,就如同传说中的一样,当年这两只“凤凰”的出生确实经历过一番波折。


铁锹、钢盔、吊车臂、轮胎、钢管、电线、砂轮片……这些或锈迹斑斑、或弯曲变形的建筑垃圾拼出了一只“涅槃的凤

  2008年的中国,奥运会行将举行,整个城市大兴土木。各个施工现场,遍布建筑废料。徐冰萌发了利用这些建筑废弃物,以及民工的生产和生活用具来做一件作品,然后悬挂在财富大厦的大堂中的想法。建筑废料本身的底层感和粗糙感可以衬托大厦的金碧辉煌和奢侈,后者的华丽又可以衬托作品的现实感。这是“凤凰涅槃”再生的含义,也隐喻垃圾和财富的对比关系。同时,运用建筑废料做成一个艺术品,体现了一种环保的理念。   为了找到够用的废料,徐冰和工厂的师傅几乎把北京有建筑废料的地方都走遍了。之后的两年里,工厂的院子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建筑垃圾场”。铁锹、钢盔、吊车臂、轮胎、钢管、电线、砂轮片、涡轮、螺帽……这些或锈迹斑斑、或弯曲变形的不同物件本身是冲突的。经过工人之手,利用这些灰头土脸的工具建造的大楼,却富丽堂皇。
  徐冰试图通过一种节奏和一种逻辑,把这些建筑废弃物一块一块摆出来,整合在一起,拼出一种不抵触的和舒服的,或者说抵触出一种有意思的感觉。他包办了绘画、制作模型和电脑制图等工作。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凤凰的外观有着中国民间工艺的拙朴特点,但是从鸟喙到尾羽,每一分每一寸都经过悉心考量。
  安全帽肯定要构成凤冠的,产生一种滑稽和幽默。再比如说一个老吊车的臂,就是它的脖子,那个脖子中间,转折的地方要露出一点,全包死了就不行,那就太写实了。露出一部分,就有骨节感,与吊车的骨节功能是一样的,这就是逻辑。这部分露得合适就有组装和变形金刚的感觉。铁锹构成质感的羽毛,就像画工笔画一样,一笔一笔,细腻生动。还有后边的尾巴,由各种建工钢条弄成的。飘带是用施工围栏布,这种布给大家特别强的施工感,红兰相间已是固定的工地意向。
  实际上,整个过程中,徐冰一直强调强化施工现场感、建筑感的材料,比如水泥、钢筋,铸造的部分,都是在加强这种感觉。
  其实整个的美感来自于什么呢?这种美感,就是心理上的美感,来自于你对材料的一种经济和巧妙的使用,等于是—这个东西放这儿怎么这么合适,这种合适产生一种触动人的美感。物尽其用就会有幽默感,就产生一种智慧的美感,透着对物尊重的态度,也透着对劳动的尊重。任何一个物都是值得你尊重的,都是有用的,都是有神性的,只要给它放在应该的位置上,它就会焕发光彩,其实美感就是这么来的。
  “我希望它很浪漫,很美,同时又很凶猛,带有神性,怪异同时又非常现实。就像是它用一种非常低廉的材料来打扮自己,让自己变得很有尊严,而带着伤痕累累的感觉,这就是这个凤凰的感人之处。”徐冰说起自己的凤凰。他的《凤凰》是在讲故事,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
  最后,模仿“凤凰”的制作方法,工厂的工人也开始利用废品制作东西,像用轮胎和旧钢管制作的椅子和桌子。这种特殊的艺术品,被大家用来送人。徐冰收藏了最后剩下的几把椅子,放在自己的工作室中。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徐冰的两只《凤凰》作为世博园中最大的单体艺术品,与园中光鲜亮丽的现代场馆形成对比。世博园展览说明牌这样写道:此作品的反思性,与城市足迹、财富积累、现代生活产生着直接和隐喻的双重关系,可作为世博会“城市主题”更多维度的注释。世博关注的是城市的光彩和城市化的结果,而《凤凰》关注的是其过程背后的实质。让人反思盛世图景中的“背后故事”。


一对来自印度的新人,选择了在《凤凰》下举办他们的印度婚礼,在《凤凰》下翩翩起舞。


在MASS MoCA巨大的、由工业时代旧厂房改建的展厅中,《凤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展出。
MASS MoCA被誉为“美国最肥沃的新的艺术阵地”。

  《凤凰》飞越重洋
  纽约。建于1892年的圣约翰大教堂(Saint John the Divine)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大教堂。如今,在这个教堂宏伟的大厅中,距离地面6米处,徐冰的两只“凤凰”一前一后,振翅盘旋。它们面向教堂有着精美雕刻的青铜门,仿佛随时就要乘风而去。
  《凤凰》在圣约翰大教堂布展的巨大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它被拆分成若干部分用九辆平板卡车由警车护送运输至纽约,通过大铜门进入大教堂。《凤凰》的起吊需要30个滑轮和140英尺长的桁架共同作业。装吊工程完成后,雕塑将充满整个教堂中殿;亮灯后,《凤凰》仿佛夜空星系。
  圣洁庄严的教堂,这个西方价值观的核心与信仰和这对来自中国,充满中国现实和底层信息的“凤凰”,却奇迹般地在此协调融合成一体。正如徐冰所说:“就如凤凰经历困苦,却依然保持着自尊,教堂是人心灵安抚皈依之所,两者都象征着未曾实现的希望与梦想。”
  这个美丽的装置作品是神圣的,拥有转变的力量,是一个感动我们所有人的题材。圣约翰大教堂主教詹姆士·科瓦尔斯基(Dr. James A. Kowalski)说:“徐冰的艺术源自对于跨国界语言的不懈追求,这种跨越文化和时间的语言能够加深彼此的沟通,我们很骄傲将这位世界公民的作品放在大教堂展览,以秉承大教堂为各个社群搭建对话平台的传统。”
  在教堂的公开展出,并不是这对《凤凰》在美国的首次公开亮相。来到纽约之前,这两只“大鸟”曾在北亚当斯的马萨诸塞当代艺术中心(MASS MoCA)逗留。MASS MoCA由工业时代的旧厂房改造而成,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中心之一,是“美国最肥沃的新的艺术阵地”。在该馆标志性的五号馆里,从2012年11月到2013年10月,《凤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展出。美国媒体对MASS MoCA的徐冰《凤凰》个展做了多次报道。展览开幕后,这个作为国际最重要的当代艺术中心之一的场馆,参观人数打破了建馆25年来的记录。
  “矗立在你面前的这对凤凰不是沉重的、冷冰冰的,它五彩斑斓,带着强大的力量。”徐冰说道,“同时它又是如此充满温度。”


纽约圣约翰大教堂内,徐冰的《凤凰》被悬置于宏伟的大厅中。代表西方核心价值的教堂和充满中国现实和底层信息的凤凰,奇妙的融合成一体。

  


  徐冰向我们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个安静柔弱的中国孩子,却带着迷茫而警惕的眼神。孩子被父母带到了美国,在陌生的环境中,患了自闭症,从他到达美国的那一天起,就没有说过一句话。但当他站在《凤凰》下时,他突然开口说话了。
  而另一对来自印度的新人,则选择了在MASS MoCA举办他们的印度式婚礼,新婚的夫妇在《凤凰》下翩翩起舞,共同迎接美好的新生活。
  《凤凰》的每一次“飞翔”都是一次意义的重构。这两只美丽、温暖、环保、让人震撼的“凤凰”不光是徐冰艺术创作的一个突破,它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一种真实感受,对环保的一种象征意味。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青年中国行”2017南京师范大学暑期社会调研实践,走进江苏,就中国现有的农业保险机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和保险财政补贴的问题,以江苏地区农作物自然灾害损失为案列,对江苏不同地区提出相应可行性方案。  江苏地区因地域特点,主要种植水稻、小麦,但常因旱涝、低温灾害而大面积减产,造
期刊
“断手”经历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打斗,从争抢食物到争抢家庭,不管是单挑还是群殴,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它的每一场打斗都十分凶险,又一次次凭借着凶狠的方式,以及战斗中积累的经验而化险为夷。  身体的缺陷没有使它成为大自然的弃儿,反而让它一步步走上了强者之路。“陆战之王”的归来  8月的响古菁,总是笼罩在浓密的雨幕中。夜幕,在响古篝滇金丝猴内群附近出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来,它的父母是谁,也不
期刊
几十年和文字打交道,渐渐地觉得老了,不喜欢热闹,喜欢清静和独处,恰巧我在周口店有个六十平米的小房子,为了躲开喧嚣,八年前我和老伴默默地住了进来。  这儿环境好,小区里有一条小河,出门向北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龙骨山,北京猿人头盖骨就出土在那座山上,考古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周口店附近已连续生活了几十万年。出小区向西有个小山头,叫鸡骨山。鸡骨山上出鸡骨(鸟类化石)也出奇石,北太湖石就出在这座山的另一面,据说几
期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过后,天气逐渐转凉,“秋乏”来临——不少人会有一股说不出的疲劳感。  炎热的夏天,人体消耗了太多的气血、体力和津液,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失去了较多的“老本”,欠了一笔“夏债”。  秋高气爽,却也是干燥的季节,因而,有的人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表现。  虚则补之,野山参是这个时节用来进补的上佳选择。人参文化 源远流长    野山参自古以来被誉“百草之王”“万药之首”,是驰名中
期刊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在中国CCTV-2、CCTV-9、英国BBC、《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德国GEO、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美国彭博新闻社等国内外媒体发表,现为正和岛首席摄影师。  2006年12月在德国纽伦堡国家火车博物馆展出《蒸汽机车》作品  2007年8月参加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飘离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7年10月在德国德累斯顿国家交通博物馆展出《蒸汽机车》作品  2009、2010
期刊
走过热闹的荷塘,进入一片宁静。古朴的小山村掩映在生机盎然的绿树中,无论柴门人家或是粉墙黛瓦,人与自然相融,才能描绘出最美的图画。  郝堂村什么样?  夕阳西沉,霞光满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沿着村中傍水蜿蜒的碎石小路,路过荷塘,精致的民居自然散落,门前是木头垛起的柴扉,墙头绽放着美丽的无名小花。宁静的田园、古朴的村子,焕发出的是欣欣向荣的活力。  但是2009年,当李昌平第一次踏进郝堂
期刊
冰河乍开,春意弥漫,又是一季好时光。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本期《中国周刊》封面报道聚焦“设计改变生活”这样一个老套又鲜活的话题。  冬天还未远行,春天姗姗未至,和季节一样,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轨的特殊节点。刚刚解决温饱的国人传统思维模式中,创意与设计似乎仍然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边缘话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还远远未被广泛认知。长久以来,
期刊
人类近代文明经历了非常重要的三个阶段:其一是十六至十九世纪前的手工业时代;其二是自蒸汽机发明之后从十九世纪开始的工业时代;其三是自二十世纪至今的信息时代。在这样大的文明演进过程中,手工生产被机器生产逐渐替代,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分享着工业革命带来的规模化的批量生产,特别是伴随着新兴材料的诞生如玻璃、塑料、金属等,它们取代了自然生长出来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竹子、柳条、藤条等,成为规模化生产的主要素材
期刊
现代社会,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将时间的重心似乎已经完全偏移到工作,而留给个人生活的时间则少之又少,更别说对自身的关照,让艺术走进生活,从而改变生活了。  然而,我们回望自己的周遭,缺少了艺术的浸润,生活变成了什么样子呢?人们疲于奔命,或为升职加薪而奔忙穿梭,或为老老小小而操心不断,或为蝇头小利而蝇营狗苟,这些目的的达成只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环境,而同样重要的艺术情操却仍然是一片荒漠。所以,是时
期刊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它以丰富的资源,灌溉祖国大地,哺育中华儿女。  但在磅礴激流的6000多公里的长江,环保危机一再上演:源头私采滥伐、过载沙地侵袭村庄;中游湿地快速退减、珍稀水生物种濒临灭绝;下游则被矿工业、生活所排污水搅动—数十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变趋势迅速蔓延。    清流千里,已不再是它原来的样子。  长江源之乱  长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