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密码”工作坊的美育创新实践与探索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颜色密码”美育工作坊旨在通过丰富和拓展美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引导孩子自觉自主参与实践体验。在此基础上,唤醒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欣赏和享受艺术与生活之美,培育乐于通过劳动实现创造、怀抱感恩之心参与社会实践等美德,最终实现核心美育素养的渗透与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 颜色密码;自觉自主;美育
  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我们提出“颜色密码”美育工作坊的拓展性研究,就是引导孩子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唤醒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通过劳动实现创造,欣赏和享受艺术与生活之美,怀抱感恩之心参与社会实践,回报和奉献社会,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现代小公民。
  一、“颜色密码”美育创新实践的课程设计
  “天然草木染”是“颜色密码”美术教学工作坊的主要研究领域,分“天然草木扎染”和“天然草木敲拓染”。什么样的颜色可以用哪些植物的部分,用什么方法来提取,就像一串有待揭示的“密码”,故美其名曰“颜色密码”。
  1.“颜色密码”美术教学课程设计
  “天然草木染”是一种利用天然的植物根、茎、叶、皮、果壳等原材料,经过煮、榨、捣、拓等方法,将植物中的色素提取出来制成染液,给纺织品染色并绘画的技术,也可直接将植物的茎、叶、花等部分进行敲打拓染,从而制作出自然天成的佳作。除了“天然草木染”外,“颜色密码”美术教学工作坊还涉及天然矿物颜料的探究(见表1)。
  该课程的立足点在课堂,无论是对原料的认识、提炼,还是作品的创作,仅限于单纯的美术教学,美育的内容、途径、方法显得较为单一,许多美育的功能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
  2.“颜色密码”美术教学课程的再认识
  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提倡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融合校本课程,树立大教育、大学科思想,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综合育人实践。“颜色密码”美术教学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发明创造的文明成果。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气势恢宏的敦煌壁画、造型各异的唐三彩等中华文明,都有“颜色密码”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3.“颜色密码”美育创新实践课程的构思与设计
  基于以上的理解与认识,我们从美育创新实践的层面,对“颜色密码”美术课程进行了拓展性再设计。
  (1)课程构思
  课程构思将课程实施的过程分为走进自然、参加劳动、美化生活、创造艺术四个环形步骤,每个步骤的实施内容不是单列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彼此影响的。每个步骤的体验实践都有明确的核心素养培养指向,使教育目标更加明确。
  (2)綜合性学科教学体系的架构
  多学科整体推进“颜色密码”创新美育实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1-2门学科中的2-3项内容参与实践,既面向全体,又充分考虑个性特长,凸显了拓展性课程的自主选择性。在“颜色密码”的教学内容上,无论是“草木染”、敲拓染,还是矿物颜料绘画,其对原材料的认识、采集与提取都具有丰富的研究内涵,课程实施的途径与评价也具有多样性,值得我们依据各学科教学特点,整合各学科教学优势,开展综合美育创新实践研究(见表2)。
  二、基于“颜色密码”的美育创新实践
  1.创建“颜色密码”实践基地,让探究活动落在实处
  “颜色密码”并不神秘,就像发明创造就在身边一样。破解这种神秘感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进而才会想得到。我们把“颜色密码”的元素融入校园绿化种植之中,开辟了“颜色密码”百草园,播上紫云英等染草的种子,挖来艾草加以培植;在南面围墙的花坛里种上藤本染色植物,任它爬满墙面,营造出“处处有染草、季季有花香”的“颜色密码”特色校园。
  2.线上线下结合,无限拓展工作坊的工作面
  学校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便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公众号,将“颜色密码”探究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发送给家长,让学生和家长在家里共同完成作品,并将制作心得、图片、视频发到群里,大家共同研讨并分享。孩子与家长一道探究“颜色密码”的过程,使家校合作更加紧密,学生与家长的亲情也愈发增强。这种模式,解决了学校工作室空间有限的难题,让“颜色密码”工作室得到无限的“扩张”,一个个家庭都成为各具特色的“颜色密码”工作室,满足了每一位孩子的探究欲望。
  3.多学科并举,实现探究活动的自主性选择
  学校每学年举办一届“颜色密码”文化节活动,在此期间,围绕同一个主题,美术、科学、语文、综合实践等学科,各自发挥其学科特点,纷纷向学生展示体验菜单。喜爱语文的可以写观察日记;喜欢科学的可以研究和种植植物;喜欢综合实践的可以假日小队的形式,小组合作完成线路设计和推荐,参加“小小志愿者”公益活动……孩子带动家长一道参与,满足了不同兴趣爱好的需求,每一个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也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浓浓亲情。
  4.多元评价,多层次满足学生的价值需求
  “颜色密码”的创新实践,开启了评价的多元化。有集体展示式的评价,也有个人才艺的评价;有学校层面的评价,也有家长参与的评价;有学科层面的评价,也有社会实践的评价;有自我评价,也有同伴评价……这种评价有肯定的、有激励的;有赞赏的、有批评的;有全员参与的、有小组合作的。这种评价,在比较中找差距,在竞争中寻原因,无论是对班集体建设,还是对个人成长,都起到互学互鉴的作用,最终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三、“颜色密码”美育创新实践的成果
  1.创造了让孩子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多重机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颜色密码”的实践,让家长们饶有兴趣地带领孩子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孩子们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风景。在寻找和收集天然染料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真舍不得折断眼前的那株南烛,虽然它会帮我实现做乌米饭的愿望,但不知道我的‘暴行’是否会影响它来年的生长,我心有不忍……
  校门口公园里的落叶,花店门口被遗弃的玫瑰花,都成了孩子们抢手的宝贝。他们会选择造型好看、汁水饱滿、容易上色的枝叶和花朵,用敲拓的形式将它们永远留在纸、布等材料上,说这是再现“活着的美”。
  2.拓展和丰富了劳动的内涵,让孩子们乐于劳动、勤于劳动
  “颜色密码”的探究过程就是劳动的过程。除了在自然界中采集原料,还可以收集家中平时丢弃的果壳、果皮,如洋葱皮、菱角壳、丝瓜皮、火龙果皮、紫葡萄皮等,收集后晒干再分类、整理、保管,这也是一项劳动。劳动培养了孩子们坚韧、自信的品质。暑假里,贵州锦屏的30多位小伙伴来到学校体验“颜色密码”探究课程,整整一个上午,我们的孩子手把手示范、指导、讲解,没有一个嫌脏叫苦。
  3.发现和找到了美化生活的途径与方法,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生活
  生活处处有艺术,“颜色密码”让学生感到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孩子们会将自己制作的扎染作品装点教室、走廊和家里的小书房、卧室等;会穿上自己染制的文化衫,围上各色丝巾,带上五彩缤纷各式图案的手提包来校展示;会挂上自己亲手设计,并用天然染料绘上各种个性图案的陶笛去上音乐课;毕业时还会将自己亲手绘制的、承载友谊的精美小书签赠送同学。在各类活动中,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艺术,更学会了懂生活、知感恩、有担当。
  4.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激发了孩子们发现美、创造美的热情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个在浓郁艺术氛围中熏染成长的孩子,内化的是美丽的心灵,外显的是美好的行为。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的展演现场,孩子们的作品求购、求藏者络绎不绝。他们将自己创作的艺术珍品拿去义卖,将义卖所得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体现出浓浓的奉献与助人精神。
  都说育人无痕,但基于“颜色密码”的美育创新实践,把“美”绽放得有形有痕,美在自然、美在劳动、美在生活、美在艺术,美在浸润其中的成长。爱自然,润热爱生活之德;爱生活,润劳动之徳;爱劳动,润奉献之徳。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俞寅琳.探求推进中小学美育“路线图”[N].浙江教育报,2019-1-9(03).
  叶国洪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教学资源泛滥的背景下,数学解题教学中“教考挂钩”“拿来主义”的现象日趋严重,导致解题教学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大概念”学科领域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是学科教学的灵魂。在“大概念”的统摄下,有助于教师树立解题教学的理念,明确解题教学的目标,规划解题教学的流程。  【关键词】解题教学;大概念;拿来主义  【作者简介】吕增锋,正高级教师,甬城教育名家,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  【基金项目】
期刊
【摘 要】意象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利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诗歌,引导学生在程序操作中充分体悟意象的概念、领悟“意象—情感”的构建规则,可提高学生有效运用意象的能力。经过纸笔测试并收集证据,基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意象”教学是富有成效的。  【关键词】诗歌教学;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意象  【作者简介】熊纪涛,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专业方法及其应用。  【
期刊
【摘 要】美是人类对艺术的最终追求。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承担培养青少年审美能力的重要职责。教师应以美学理论为依据,关注文本美的表现,强调美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在此基础上集合各种教学手段,构建在语言文字中体验美的审美化课堂,探索“聚美”语文教学思想的有效实践,达成学生审美意识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文学审美;教学思想;意识培养  【作者简介】吴鸿丽,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语
期刊
【摘 要】课堂少不了对话,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问答并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是一种分享交流,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碰撞性等特征。语文教学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要脱离以识记、积累为主的“被认识”教学,实践以语用理解、审美价值为主要取向的“被理解”教学,真正走向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育;被认识;被理解;语文核心素养;课堂对话  【作者简介】黄瑞夷,高级教
期刊
【摘 要】为达到既定的教学和教育目的,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使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数学讲逻辑、重推理,但数学思考与探究需要感性指引,才能使学生发现数学的美。研究者通过对“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课例的开发、实践与反思,诠释“从感性出发,将理性引向深处”的内涵,旨在达成有价值的“教”与有效的“学”。  【关键词】感性课堂;理性精神;独立性检验  【作者简介】徐淑
期刊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阳古称富春,山清水秀、景色迤逦、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横贯全境,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富阳历史人文底蕴深厚,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先后孕育了三国东吴大帝孙权,清代父子高官董邦达、董诰等一大批风云人物。佳山胜水又激发人的灵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古有唐代诗人施肩吾、罗隐,书法家孙过庭,宋代大家晁端友、晁补之,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现代有著名作家郁达夫、郁华、蒋伯潜,当代
期刊
富阳区依托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挖掘丰富的山水田园资源,以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打造全省一流综合教育强区为目标,全域联动推进“立生”德育,拓展德育宽度、高度、深度,突显富阳德育特色,构筑富阳德育品牌。  “立生德育”,“立”即立人,德育的最终目的是立人;“生”即生活自立、生命阳光、生态和谐。围绕立“生活自立、生命阳光、生态和谐”的人这一“立生”德育内涵,富阳区从课程、文化、实践等维度进行德育创新;
期刊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青松”班的建设背景,阐述了如何采用创青松之境、以青松之名、立青松之志三大路径来促进“青松”班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实践,开发了以“青松”为核心的班级物化成果,培养了学生坚韧的品质和尽责精神,提升了班级管理实效和班主任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 中职学校;青松班;班级建设  一、“青松”班的建设背景  中職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中考失意者,他们普遍自卑,自我效能感较低,
期刊
[摘要] 多年来,笔者将基于“农”文化的班本劳育课程引入课堂,围绕班级“荷”特色品牌,依托“农”文化资源,开发了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套餐——基于“农”文化的班本劳育课程,旨在通过创设“小农夫”觅源、“农科院”探究、“大农场”实践、“农产品”展示四大板块设计课程内容,以认知、探究、体验、分享等教育形式,将“劳育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让孩子们在课程的滋养下呈现出各美其美的生命精彩。  [关键词] 农
期刊
[摘要] 班级管理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资源之间的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带着强大的自我,将班级德育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认识、规划自我,体现、发展自我,挑战、突破自我,从寻找自我、规范自我、超越自我等层面来探究班级德育的能源、方式与途径,将促成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让教育主动发生,从而助力学生过上有意义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 班级管理;自我德育;班级文化;德育课程  陶行知深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