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名思义,分论点是紧扣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的观点。分论点设置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罔顾作文材料(以下提到的材料均指命题者给的材料,体现其命题意图的引语)或命题的限制,肤浅理解题意与要求,生搬硬套,胡乱拼凑,信马由缰。
下面以笔者组织的一次写作为例,来分析误区,找出解决办法。
材料:在亚洲国家生长着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它以一种不易被人发觉的方式向地下生根,在5年时间伸展出长达几公里的根系,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发展变化。第6年雨季到来时,毛竹终于外出地面,而后,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长,迅速到达30米的高度。神奇般的生长速度,让人惊叹不已。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范围作文。
这则材料的审题不难,紧扣材料中的“最初5年里”、“以不易发觉的方式”与“第6年雨季”、“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长”,前后两个阶段对比,得出主题立意: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蓄势待发只为成功;积蓄力量是一个过程,切不可追求速度;甘于寂寞,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着……以上立意均紧扣了该材料的含义范围。
学生在审题立意上障碍不多,但在论证思路的展开——分论点的设置上,就出现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分论点生搬硬套,胡乱拼凑,套作痕迹明显,脱离材料的含义范围。
如:一位学生的作文题为《积累创造价值》,分论点依次为:积累可以集大众之精华,积累可以从书海中积累知识,积累可以从不同的经历里积累经验。这些分论点没有紧扣材料的含义范围,生搬硬套,徒有分论点的形式,并非对“创造价值”进行分解,成为“伪论点”。
二是分论点大而无当,没有严格的限定角度,不是对中心论点进行切分。
如:一位学生的作文题为《积蓄力量方能成功》,分论点依次为积蓄力量要从小事做起,积蓄力量要讲究方法,积蓄力量要懂得创新。“从小事做起”、“讲方法”与“创新”的切入点与材料含义无关,而且每个分论点较空泛。
三是分论点没有统一标准,藕断丝连、貌合神离,概念模糊、逻辑混乱。
如:一位学生的作文题为《为人生成功而准备》,分论点依次为:准备只为争取成功,准备要坚持,准备是一种人生智慧。这三个论点没有统一标准且逻辑顺序混乱。分论点一是揭示原因,分论点二是指出办法,分论点三是揭实质。
针对以上三个突出问题,我们要对症下药,让论证思维流畅,让说理在理、合理、且讲理。
一、摒弃生搬硬套,回归材料含义范围
现在高中生写作的普遍问题是“不是用材料来写文章,而是用材料硬套话题,把准备好的材料机械地套入话题”(陈妙云的《怎样雕琢心中的天使——2006年广东高考作文话题漫议》),从而造成材料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群英会”、“英雄会”、“感动人物”泪流满面,代古人立言,为名人立传。学生只关注自己手中的材料,没有回归材料的范围。
第一位学生的《积累创造价值》依据对材料的含义的理解,把分论点调整为:积累可以创造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积累可以创造精神的财富,成为榜样。如此切分,不但紧扣了中心论点“积累创造价值”,而且切合材料的含义范围。
二、摒弃大而无当,回归“大题小作”
写作面面俱到,大而无当,泛泛而谈,反映思维浅薄与不严谨,也反映学生对储备材料的使用不当或不知如何使用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必须把大题化小,把虚题化实。一般作文给出的材料都关涉大的现象——人间百态,世间万象,因此必须“大题小作”,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入而生发议论,就比如挖井,找准一个点往下挖,挖掘深,而非浅尝辄止,蜻蜓点水。
第二位学生的《积蓄力量方能成功》的分论点就可以从第一个分论点(从小处做起)来展开,依次为:积蓄力量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小处做起论力量之源长盛不衰等。
三、摒弃杂乱无章,回归“有条有理”
议论文写作的意义是有理有据,有条有理。有严密的思维,有流畅的思路方能取得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必须统一分论点设置的标准,要有现象、危害、根源、本质、药方,即通常所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第三位学生的《为成功而准备》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切入,依次为:成功要有等待,要有准备;成功源于日积月累的准备过程。这样的思路就更为清晰、更为简洁,如果面面俱到,自然就写不深刻。
以上思路的理顺需以提升学生理性思维为核心,并教之以必要的理性思维方法,如因果推论,由此及彼,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而非教给学生一种死板模式。
下面以笔者组织的一次写作为例,来分析误区,找出解决办法。
材料:在亚洲国家生长着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它以一种不易被人发觉的方式向地下生根,在5年时间伸展出长达几公里的根系,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发展变化。第6年雨季到来时,毛竹终于外出地面,而后,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长,迅速到达30米的高度。神奇般的生长速度,让人惊叹不已。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范围作文。
这则材料的审题不难,紧扣材料中的“最初5年里”、“以不易发觉的方式”与“第6年雨季”、“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长”,前后两个阶段对比,得出主题立意: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蓄势待发只为成功;积蓄力量是一个过程,切不可追求速度;甘于寂寞,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着……以上立意均紧扣了该材料的含义范围。
学生在审题立意上障碍不多,但在论证思路的展开——分论点的设置上,就出现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分论点生搬硬套,胡乱拼凑,套作痕迹明显,脱离材料的含义范围。
如:一位学生的作文题为《积累创造价值》,分论点依次为:积累可以集大众之精华,积累可以从书海中积累知识,积累可以从不同的经历里积累经验。这些分论点没有紧扣材料的含义范围,生搬硬套,徒有分论点的形式,并非对“创造价值”进行分解,成为“伪论点”。
二是分论点大而无当,没有严格的限定角度,不是对中心论点进行切分。
如:一位学生的作文题为《积蓄力量方能成功》,分论点依次为积蓄力量要从小事做起,积蓄力量要讲究方法,积蓄力量要懂得创新。“从小事做起”、“讲方法”与“创新”的切入点与材料含义无关,而且每个分论点较空泛。
三是分论点没有统一标准,藕断丝连、貌合神离,概念模糊、逻辑混乱。
如:一位学生的作文题为《为人生成功而准备》,分论点依次为:准备只为争取成功,准备要坚持,准备是一种人生智慧。这三个论点没有统一标准且逻辑顺序混乱。分论点一是揭示原因,分论点二是指出办法,分论点三是揭实质。
针对以上三个突出问题,我们要对症下药,让论证思维流畅,让说理在理、合理、且讲理。
一、摒弃生搬硬套,回归材料含义范围
现在高中生写作的普遍问题是“不是用材料来写文章,而是用材料硬套话题,把准备好的材料机械地套入话题”(陈妙云的《怎样雕琢心中的天使——2006年广东高考作文话题漫议》),从而造成材料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群英会”、“英雄会”、“感动人物”泪流满面,代古人立言,为名人立传。学生只关注自己手中的材料,没有回归材料的范围。
第一位学生的《积累创造价值》依据对材料的含义的理解,把分论点调整为:积累可以创造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积累可以创造精神的财富,成为榜样。如此切分,不但紧扣了中心论点“积累创造价值”,而且切合材料的含义范围。
二、摒弃大而无当,回归“大题小作”
写作面面俱到,大而无当,泛泛而谈,反映思维浅薄与不严谨,也反映学生对储备材料的使用不当或不知如何使用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必须把大题化小,把虚题化实。一般作文给出的材料都关涉大的现象——人间百态,世间万象,因此必须“大题小作”,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入而生发议论,就比如挖井,找准一个点往下挖,挖掘深,而非浅尝辄止,蜻蜓点水。
第二位学生的《积蓄力量方能成功》的分论点就可以从第一个分论点(从小处做起)来展开,依次为:积蓄力量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小处做起论力量之源长盛不衰等。
三、摒弃杂乱无章,回归“有条有理”
议论文写作的意义是有理有据,有条有理。有严密的思维,有流畅的思路方能取得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必须统一分论点设置的标准,要有现象、危害、根源、本质、药方,即通常所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第三位学生的《为成功而准备》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切入,依次为:成功要有等待,要有准备;成功源于日积月累的准备过程。这样的思路就更为清晰、更为简洁,如果面面俱到,自然就写不深刻。
以上思路的理顺需以提升学生理性思维为核心,并教之以必要的理性思维方法,如因果推论,由此及彼,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而非教给学生一种死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