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韩愈散文中的对比手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在《调张籍》中对李白和杜甫诗文的称赞,其实,韩愈也是写文章的好手。他的散文摒弃了六朝以来浮华的文风,吸收了先秦以来散文创作的有益经验,形成了气势雄浑、说理精辟的独特文风,成为唐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细读韩愈的文章,我们会发现他非常擅长使用对比的手法。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多重对比,纵横交错
  我们来看韩愈的《师说》。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师说》的第二段连续使用了三组对比,一是把“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这是纵向对比。以古比今,指出“众人”和“圣人”的差别之所在,表明远远超出“今之众人”的“古之圣人”犹且从师,那么“今之众人”就更应该从师学习了。这一对比阐明了“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强调了从师求学的必要性。第二是自身对比。将一个人一方面择师教子,让儿子学习“句读”;另一方面自己有惑却“耻学于师”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指出这其实是“小学而大遗”,由此阐明了自己所说的老师是指那些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第三,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是横向对比。用对比,讽刺当时有违常理的怪异现象,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不重视从师求学的不良风气。在这样的对比中,作者的观点也更加鲜明了。
  韩愈在《原毁》中运用对比,写“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而“待人”却“轻以约”。他将“古之君子”对己、对人的不同要求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古之君子嚴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肯定了古之君子立身处世的可贵精神。而“今之君子”“责人也详”“待己也廉”,他们要求别人完美,却很少要求自己,自我满足,嫉善妒能。文章既将“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对人、对己的不同做法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同时又将“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精神品质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多角度、多层面地比较,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同样,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也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那些唯利是图、重利轻义的小人和品性高洁的柳宗元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柳宗元自己身处困境,还在替刘禹锡冒死以请。反观,有些小人平日里与他人互相敬慕,相邀宴饮,相互讨好,指天发誓永不背弃。但是一旦在利益上有了冲突,他们不仅不伸手援救,反而趁机排挤,反目相向,落井下石。作者又将这些小人在“平居”和“一旦临小利害”时的不同反应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在批判他们这种卑劣行径的同时,也将其小人的嘴脸刻画殆尽。
  二、叙中含比,情感浓郁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中这样评价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也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以说,《祭十二郎文》字字血泪,情真意切,饱含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无限深情。而情感的抒发同样离不开对比。韩愈在祭文中叙述自己悲惨的身世,三岁丧亲,三个兄长都不幸早逝,正如韩愈的嫂嫂所言:“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家族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韩愈和十二郎身上。懂事的韩愈从小刻苦读书,无需别人嘉许勉励,七岁时言出成文,十三岁时就能写文章。他可谓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在当时也小有名气。按理说,韩愈应该崭露头角,考取功名,但事实上他却在宦海沉浮,仕途失意。肩负重担、渴望成功的他屡屡遭遇失败,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压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了韩愈内心的悲痛。
  得知十二郎突然去世的消息后,韩愈悲痛万分,不相信这是事实。他不相信“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自己比十二郎年龄大,已经两眼昏花,两鬓斑白,牙齿松动,身体也不好,总以为自己不能久存。但万万没有料到“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自己将死却没死,十二郎不应该死却死了,这一老一少,一病弱一健康,一生一死的对比,让作者不能接受,也不想接受。“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虽然不愿相信这是事实,然而在一侧的“东野之书,耿兰之报”又无情地证明了这是真的。这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冲突可谓震撼人心,从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韩愈内心的无比哀痛,也可以感受到他与十二郎之间深厚的叔侄之情。正如明代茅坤所说:“通篇情意刺骨,无限凄切。”读之,怎么不潸然泪下!
  韩愈的散文风格多变,内容广博,说理透彻,论证深刻。苏轼曾称赞道:“唐之古文,自韩愈始。”而对比手法在韩愈的散文中可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在阅读时要细细揣摩,认真品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一定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这个玩笑肯定是针对我的。  整个晚上,人们都在笑
期刊
有关几何体的外接球问题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热点内容.解答这类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几何体的性质,射影定理,球的体积公式、表面积公式等知识.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探讨一下解答有关几何体外接球问題的方法.  例1.已知正三棱锥P—ABC的4个顶点在球O的球面上且PA= ,AB=2.求球O的半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正三棱锥的定义与性质以及正三棱锥外接球半径的求法. 一般地,若正棱锥底面外接圆的半径为r,
期刊
思乡是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类主题。因此,想在这一题材上写出新意,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心归去》同样是以“思乡”为主题的作品,但是在创作时,作者多次使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从两地的环境、文化、自己对两地的情感等角度人手,写出了“异乡”与“故乡”的不同,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一、环境的对比  在作品中,作者对异乡的环境作了详细的描写:“我在圣·纳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房子前面是
期刊
英语写作是检测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运用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教师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读写结合、技巧提升、多元评价等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任何高质量的写作都是以丰富的阅读为基础的。阅读课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的表层理解上,
期刊
老子曾言:“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阅读也是如此。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时不“浅尝辄止”,而是深入文本呢?笔者认为,我们要适时开展文本细读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下面,笔者就援引例子,谈谈如何开展文本细读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内容。  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之前,教师要先带领他们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内容,对文本
期刊
一九八七年九月,我应安格尔和聂华苓之邀,到爱荷华去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认识了他们夫妇,成了好朋友。  安格尔是爱荷华人。他是爱荷华城的骄傲。爱荷华的第一国家银行是本城最大的银行,和“写作计划”的关系很密切(“国际写作计划”作家的存款都在第一银行开户),每一届“国际写作计划”,第一银行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招待酒会。第一银行的墙壁上挂了一些美国伟人的照片或图像。酒会那天,银行特意把安格尔的巨
期刊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在这一章节中,太史公以生动凝练的语言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刘邦、张良、项羽、樊哙、范增等。在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者对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借助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矛盾来展示他们的性格,推动腈节的发展,让一场复杂紧张的政治斗爭变得更加激烈。  一、张良与刘邦之间的矛盾  在《鸿门宴》中,刘邦是汉军的最高统帅,也是汉军命运的掌控者,而张良
期刊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平视”,并带领他们深入研读,以“问”促学,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一、引导学生“平视”文本,揭去文本的“固化”标签  如今,很多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鉴赏”,而不是“分析”。“鉴赏”固然重要,但是教师若一味地以“鉴赏”为目的来开展教学活动,就容易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固化”的印象,导致他们以“仰
期刊
“下水文”是教师根据作文的命题或要求亲自动笔写成并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文章,也就是教师写的范文。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借助“下水文”开展写作教学。  一、利用“下水文
期刊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很久以前,我就明白了,姥爷有一个上帝,姥姥则另有一个上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