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虽然在一些高等院校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尝试,但在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理论探索和实践培养的研究与准备上都很不深入,也不充分。人们对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认识不一致,不同论者从各自的立场与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虽然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盲目、简单的认识趋向是不可取的,但缺乏在主流价值意识指导下对创新观念与创新能力的本质的、整体的、全面的理解,也是客观上存在的问题。
一、 我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模仿或者直接引进外国先进国家高校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各大院校千篇一律的现象。我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也不例外,在课程理念、课程制度、课程实施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探索还在处于“传统”的局面,远未达到创新化和科学化。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做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及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艺术设计与区域性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将极具特色的地域环境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人文景观、生活理念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时代特征相结合,推陈出新,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每一个设计师毋庸置疑的责任,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为了培养有创新、又有使命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首先要全面地分析我校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现状。
1. 艺术与设计这两个领域的教学不均衡发展
艺术设计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专业。应把艺术和设计这两个不同的活动结合起来平衡发展。但我校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在很多方面由纯属美术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忽视了设计这一领域。如, 3大构成在各设计专业里的应用当中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而教学过程当中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延续性极差,教学内容上很难达到各设计专业教学目标。
2. 实践课程受太大限制
设计是实践性比较强的活动,它不仅要求技术性,而且更需要应用性。应用能力在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够真正的表现出来。但,我校对实践活动经费问题上很吝啬,因此进行实践教学时有太大的制约,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这一点上,学生也表示对设计类学生的学费与投资不合理性。
3. 课程时间安排不灵活、效率低
在时间利用方面,我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间安排上表现的很死板,观念陈旧,只会跟着全国统一办学模式。我们应充分利用白天时间搞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与市场,利用晚上时间填充理论基础、与社会同行业人士交流信息与经验。
4. 各设计专业以及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利用率低
对每一个不同个性学生而言,创新思维的培养只能通过训练才能够实现。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现有的硬环境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但机制上以及课程体系等软环境制约更好的学习活动。
二、 发展思路与改革方案
1. 课程观念创新
这是奠定符合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的思想观念。高等教育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之不适应的表现。当代的高等学校还运行着传统的或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落后于时代了。当然,我们之所以要继续面对这样的教育状况,是有其复杂原因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起主导作用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理念没有更新,没有转向。这种更新并不是将若干个新的观念、观点简单堆砌在一起,而是由相关的思想、观念整合生成的有机联系的课程观念体系。为了能培养出艺术设计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本质上全面而大胆的改革培养机制。设计是一项高度要求创意和应变能力的创新活动。为了使每个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个性能够健康发展,尤其是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训练创新思维的软环境和能够发挥的自由空间。并且积极鼓励学生的社团活动、给予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层次去大胆地改革,定出唯己所用的教学模式,从全国统一办学模式、统一衡量标准脱离。
2. 课程内容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渠道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体现出来。创新性的课程内容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课程标准、目标、体系、相关教材与资源以及考查、评估等方面的创新。在现代社会环境中,首先要确立现代课程意识,要改变传统观念,教师、学生不仅仅是课程实施者和接受者,而更重要的是应把他们看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走出把课程教材仅仅视为既定知识和成熟学科的误区。要把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实践、环境等要素的整合体,理解为学习者的经验过程,发展的动态过程。不能只依赖“课改”或“教改”来找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其次,是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不能用过去的考试评估体系来束缚教学课程的创新性。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处于一种为考试或单纯为升学、为将来找好工作而学习的氛围中,教师坚守单凭学生考试成绩论成败的保守而教条的信念,那么难以想象会造就出创新人才。因此,需要真正树立起为发展与创新而学,为发展与创新而教的新理念,建立起真正的具有活动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当中,添加一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集训课程或类似于“天天发明”之类的活动,选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3. 课程制度创新
要进行课程教学形式与手段创新。形式的创新是课程教学创新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应忽视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形式与手段要主动适应新的人才培养需要的机制,这与整个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要实行一套全新的课程制度与教学形式,把目标锁定在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上来,以切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心理、个性特点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来制定课程制度,既有知识的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又有个人发挥、发展和想象的空间,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使个性特点能够不断培育和发展,激发出人的特有的智慧与才能,营造出情境交融互动探索的更广阔空间,更宽阔的课堂。因此,在课程机制上,要鼓励为学生的创新有关的活动,要激励学生办各种社团活动,给予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使得学生个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更好地发展。
4. 授课方法创新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各种高科技专业软件、数字技术、网络通讯、远程教育等技术发展迅猛,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更突出了开放性、交互性和构建性的特点。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也应走向信息化。信息化技术可使知识信息及时大量地反映到课程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极大地拓展视野,获得最新的、丰富的知识信息,可构建积极的、丰富的、有个性的学习情景,为学生自由探索,丰富想象提供了条件,使学生成为创新的主体。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及高科技课件,实现远程教育、与国际接轨,与整个世界沟通。教学模拟现实情境,把外部世界各种活动引入课堂,把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使授课、答题、作业、考试、答疑、论述、交流等形成电脑化。课程教学技术手段的创新,不仅是方法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变革软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打造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与学的新课堂。
在整个课程教学创新体系中,创新理念与思想是灵魂,创新课程内容是关键,形式与制度是保障,技术是手段,发展与探索是方向,这些共同形成了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课程全新系统。
参考文献
[1]方倩琳.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6.11.24
[2]刘晓勤.谈新疆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与策略[Z].第二期高职高专评估专家理论研修班论文.
[3]朱迎波.简论高校课程体系创新[J]. 传媒学术/学术焦点,2006年
一、 我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模仿或者直接引进外国先进国家高校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各大院校千篇一律的现象。我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也不例外,在课程理念、课程制度、课程实施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探索还在处于“传统”的局面,远未达到创新化和科学化。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做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及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艺术设计与区域性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将极具特色的地域环境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人文景观、生活理念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时代特征相结合,推陈出新,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每一个设计师毋庸置疑的责任,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为了培养有创新、又有使命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首先要全面地分析我校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现状。
1. 艺术与设计这两个领域的教学不均衡发展
艺术设计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专业。应把艺术和设计这两个不同的活动结合起来平衡发展。但我校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在很多方面由纯属美术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忽视了设计这一领域。如, 3大构成在各设计专业里的应用当中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而教学过程当中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延续性极差,教学内容上很难达到各设计专业教学目标。
2. 实践课程受太大限制
设计是实践性比较强的活动,它不仅要求技术性,而且更需要应用性。应用能力在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够真正的表现出来。但,我校对实践活动经费问题上很吝啬,因此进行实践教学时有太大的制约,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这一点上,学生也表示对设计类学生的学费与投资不合理性。
3. 课程时间安排不灵活、效率低
在时间利用方面,我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间安排上表现的很死板,观念陈旧,只会跟着全国统一办学模式。我们应充分利用白天时间搞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与市场,利用晚上时间填充理论基础、与社会同行业人士交流信息与经验。
4. 各设计专业以及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利用率低
对每一个不同个性学生而言,创新思维的培养只能通过训练才能够实现。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现有的硬环境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但机制上以及课程体系等软环境制约更好的学习活动。
二、 发展思路与改革方案
1. 课程观念创新
这是奠定符合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的思想观念。高等教育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之不适应的表现。当代的高等学校还运行着传统的或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落后于时代了。当然,我们之所以要继续面对这样的教育状况,是有其复杂原因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起主导作用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理念没有更新,没有转向。这种更新并不是将若干个新的观念、观点简单堆砌在一起,而是由相关的思想、观念整合生成的有机联系的课程观念体系。为了能培养出艺术设计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本质上全面而大胆的改革培养机制。设计是一项高度要求创意和应变能力的创新活动。为了使每个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个性能够健康发展,尤其是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训练创新思维的软环境和能够发挥的自由空间。并且积极鼓励学生的社团活动、给予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层次去大胆地改革,定出唯己所用的教学模式,从全国统一办学模式、统一衡量标准脱离。
2. 课程内容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渠道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体现出来。创新性的课程内容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课程标准、目标、体系、相关教材与资源以及考查、评估等方面的创新。在现代社会环境中,首先要确立现代课程意识,要改变传统观念,教师、学生不仅仅是课程实施者和接受者,而更重要的是应把他们看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走出把课程教材仅仅视为既定知识和成熟学科的误区。要把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实践、环境等要素的整合体,理解为学习者的经验过程,发展的动态过程。不能只依赖“课改”或“教改”来找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其次,是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不能用过去的考试评估体系来束缚教学课程的创新性。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处于一种为考试或单纯为升学、为将来找好工作而学习的氛围中,教师坚守单凭学生考试成绩论成败的保守而教条的信念,那么难以想象会造就出创新人才。因此,需要真正树立起为发展与创新而学,为发展与创新而教的新理念,建立起真正的具有活动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当中,添加一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集训课程或类似于“天天发明”之类的活动,选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3. 课程制度创新
要进行课程教学形式与手段创新。形式的创新是课程教学创新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应忽视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形式与手段要主动适应新的人才培养需要的机制,这与整个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要实行一套全新的课程制度与教学形式,把目标锁定在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上来,以切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心理、个性特点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来制定课程制度,既有知识的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又有个人发挥、发展和想象的空间,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使个性特点能够不断培育和发展,激发出人的特有的智慧与才能,营造出情境交融互动探索的更广阔空间,更宽阔的课堂。因此,在课程机制上,要鼓励为学生的创新有关的活动,要激励学生办各种社团活动,给予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使得学生个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更好地发展。
4. 授课方法创新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各种高科技专业软件、数字技术、网络通讯、远程教育等技术发展迅猛,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更突出了开放性、交互性和构建性的特点。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也应走向信息化。信息化技术可使知识信息及时大量地反映到课程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极大地拓展视野,获得最新的、丰富的知识信息,可构建积极的、丰富的、有个性的学习情景,为学生自由探索,丰富想象提供了条件,使学生成为创新的主体。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及高科技课件,实现远程教育、与国际接轨,与整个世界沟通。教学模拟现实情境,把外部世界各种活动引入课堂,把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使授课、答题、作业、考试、答疑、论述、交流等形成电脑化。课程教学技术手段的创新,不仅是方法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变革软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打造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与学的新课堂。
在整个课程教学创新体系中,创新理念与思想是灵魂,创新课程内容是关键,形式与制度是保障,技术是手段,发展与探索是方向,这些共同形成了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课程全新系统。
参考文献
[1]方倩琳.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6.11.24
[2]刘晓勤.谈新疆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与策略[Z].第二期高职高专评估专家理论研修班论文.
[3]朱迎波.简论高校课程体系创新[J]. 传媒学术/学术焦点,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