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目前高校安全环境而言,高校及周边环境带来的挑战、高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及大学生对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学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提出通过努力营造高校安全文化氛围、提高高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提高大学生对安全的重视程度相结合的“立体化” 教育途径,为大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
关键词:“立体化”教育途径;高校安全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2
一、引言
以大学生为主的群体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共同学习、生活,是大学校园的显著特点,因而使得安全问题和突发事件易发难控。为了促进高校的安全稳定和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高校管理者依据党和国家的法律和法规,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校园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以便更好更快的适应现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为此,打造高校安全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打造高校安全环境的意义:
1.打造高校安全环境是高校实施依法治校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的高校与社会上的联系日益紧密,高校逐渐成为一个浓缩的社会,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高校不管是运营、管理上还是发展上都面临着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局面,从而使依法治校变得更为重要。[1]但是,依法治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的实现与完善需要一定的条件,而依法治校与高校安全环境紧密相连,由此高校安全环境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2.打造高校安全环境是高校办学模式转型的需要
高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后勤产业化和社会化改革逐年深入,全国高校的办学模式从封闭型逐渐向开放型转型,这种办学模式的转型使得校园治安形势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后勤为各类务工人员提供了各种就业岗位,而这些进入校园的务工人员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所以流动性大且素质参差不齐;二是社会上的一些流窜人员趁机进入大学校园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三是学校周边的环境日趋复杂,也给高校安全带来了些许隐患。
3.打造高校安全环境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正处于青春冲动期,个性张扬,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加上自控能力较差,因而容易遭受伤害或者伤害他人;同时大学生富有激情和活力,但是安全知识较为缺乏,防范能力较差。[2]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安全需要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前提条件,大学生也是如此。因此,高校通过打造安全环境,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高校安全环境存在的问题成因
1.高校及周边環境带来的挑战
首先是来自高校围墙内的挑战。高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后勤产业化和社会化改革逐年深入,全国高校的办学模式从封闭型逐渐向开放型转型,高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逐渐与周边社会相互融合,变成了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小型社会。与此同时,后勤为各类务工人员提供了各种就业岗位,而这些进入校园的务工人员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所以流动性大且素质参差不齐,给大学的校园安全带来严重挑战。其次是来自高校周边环境的挑战。高校办学规模大,人口多,拥有庞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各商家从中嗅到了商机,以学校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商业街,这种日趋复杂的周边环境,也给高校安全带来了些许隐患。
2.高校管理者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
高校管理者之所以对高校安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是因为他们认为建设一幢教学楼或者一个实验室所形成的“政绩”似乎比把钱投入到安全环境上来的快些,高校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复杂工程,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高校领导重视程度的偏差,使得对安全环境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安全环境的各项工作难以展开,从而留下安全隐患。在软环境方面,不但缺乏专业的从事高校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而且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在硬环境方面,各种安保设施设备陈旧,但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面临着难以更新换代的命运。[3]
3.大学生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
(1)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对社会的负面了解太少,思想单纯,他们还普遍认为安全问题是学校保卫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安全问题距离自己很遥远。伴随着全国高校的办学模式从封闭型逐渐向开放型转型,这种办学模式的转型使得校园治安形势更加严峻,社会上的一些流窜人员趁机进入大学校园,他们利用大学生的同情心、涉世未深、安全意识薄弱、心理年龄落后于生理年龄的特点,进行诈骗、传销等各种违法活动,从而使大学生上当受骗,被表面现象所误导。
(2)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欠缺
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欠缺,因此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事件时,常常不知所措,从而浪费了宝贵的自救时间,或者将他救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内。
(3)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
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高校管理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高校安全教育,例如,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宣传栏等媒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定期邀请警察、心理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排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收到的预期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安全问题是学校保卫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参加安全教育活动很多是迫于辅导员点名的压力,从而导致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三、“立体化”教育途径相结合,打造高校安全环境
1.“立体化”教育途径相结合,打造高校安全环境,就要注重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努力营造高校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所大学的校风校貌,反映了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因此,高校要注重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努力营造高校安全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安全文化氛围润物无声的作用,在此作用下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安全教育的知识并形成强烈的认同感,真正让安全教育"进头脑",进而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2.“立体化”教育途径相结合,打造高校安全环境,就要提高高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
(1)保卫部门要切实做好学校的安保工作
作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中坚力量,高校保卫部门要充分利用人防和技防做好学校的安保工作。一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能战斗的安保队伍,为此学校保卫部门负责人的任命要充分考虑懂安全知识、素养高的人才,这样才能统筹好整个学校的安保工作。但是目前高校保卫人员普遍是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髙,只有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安保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学校的安保队伍中去。二是要在高校的大门口设立准入机制,对进出校园的外来车辆和外来人员进行登记。
(2)学工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学工管理部门与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由此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例如,学工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收集近期大学校园发生的典型的安全事件,制作成典型的案例分析编订成册分发到学生手中,然后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让辅导员老师在班会课或自习课上带领大家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达到帮助大学生提高警惕和防范意识的目的。
3.“立体化”教育途径相结合,打造高校安全环境,就要提高大学生对安全的重视程度
(1)上好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课,唤醒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经过高中枯燥的两点一线生活后,大一新生面对更加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和崭新的学习环境及其人际交往群体,往往充满了好奇和迷茫。据调查显示,不法分子利用大一新生普遍想通过家教等校外兼职赚零花钱和增加社会阅历这些特点来进行行骗,而新生们对这些骗局和陷阱往往认识不清。因此,上好大一新生第一课至关重要,大一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课能够使他们从一进入大学就能够对安全知识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2)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夯实大学生的安全知识
自2012年开始,由省教育厅主办、省高教保卫学会承办,江苏省连续举办省级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通过開展安全知识竞赛,夯实大学生的安全知识,能够増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减少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髙校各个部门之间可以联合学院,举行校级安全知识竞赛,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将安全知识烂熟于心,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从而在校园里形成优良的安全文化氛围。
四、结语
高校安全教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当前安全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必须与时俱进并且不断创新,同时,通过“立体化”教育途径打造高校安全环境,高校各部门之间通过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把安全教育真正纳入到日常教学中去,从而确保高校安全教育真正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吴锐,王建,何耀明.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M].长春: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许龙君.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M].长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何碰成.高校后勤安全问题与对策探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6).
作者简介:赵 娣(1984-),女,河南许昌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律研究。
关键词:“立体化”教育途径;高校安全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2
一、引言
以大学生为主的群体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共同学习、生活,是大学校园的显著特点,因而使得安全问题和突发事件易发难控。为了促进高校的安全稳定和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高校管理者依据党和国家的法律和法规,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校园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以便更好更快的适应现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为此,打造高校安全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打造高校安全环境的意义:
1.打造高校安全环境是高校实施依法治校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的高校与社会上的联系日益紧密,高校逐渐成为一个浓缩的社会,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高校不管是运营、管理上还是发展上都面临着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局面,从而使依法治校变得更为重要。[1]但是,依法治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的实现与完善需要一定的条件,而依法治校与高校安全环境紧密相连,由此高校安全环境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2.打造高校安全环境是高校办学模式转型的需要
高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后勤产业化和社会化改革逐年深入,全国高校的办学模式从封闭型逐渐向开放型转型,这种办学模式的转型使得校园治安形势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后勤为各类务工人员提供了各种就业岗位,而这些进入校园的务工人员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所以流动性大且素质参差不齐;二是社会上的一些流窜人员趁机进入大学校园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三是学校周边的环境日趋复杂,也给高校安全带来了些许隐患。
3.打造高校安全环境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正处于青春冲动期,个性张扬,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加上自控能力较差,因而容易遭受伤害或者伤害他人;同时大学生富有激情和活力,但是安全知识较为缺乏,防范能力较差。[2]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安全需要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前提条件,大学生也是如此。因此,高校通过打造安全环境,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高校安全环境存在的问题成因
1.高校及周边環境带来的挑战
首先是来自高校围墙内的挑战。高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后勤产业化和社会化改革逐年深入,全国高校的办学模式从封闭型逐渐向开放型转型,高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逐渐与周边社会相互融合,变成了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小型社会。与此同时,后勤为各类务工人员提供了各种就业岗位,而这些进入校园的务工人员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所以流动性大且素质参差不齐,给大学的校园安全带来严重挑战。其次是来自高校周边环境的挑战。高校办学规模大,人口多,拥有庞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各商家从中嗅到了商机,以学校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商业街,这种日趋复杂的周边环境,也给高校安全带来了些许隐患。
2.高校管理者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
高校管理者之所以对高校安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是因为他们认为建设一幢教学楼或者一个实验室所形成的“政绩”似乎比把钱投入到安全环境上来的快些,高校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复杂工程,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高校领导重视程度的偏差,使得对安全环境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安全环境的各项工作难以展开,从而留下安全隐患。在软环境方面,不但缺乏专业的从事高校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而且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在硬环境方面,各种安保设施设备陈旧,但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面临着难以更新换代的命运。[3]
3.大学生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
(1)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对社会的负面了解太少,思想单纯,他们还普遍认为安全问题是学校保卫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安全问题距离自己很遥远。伴随着全国高校的办学模式从封闭型逐渐向开放型转型,这种办学模式的转型使得校园治安形势更加严峻,社会上的一些流窜人员趁机进入大学校园,他们利用大学生的同情心、涉世未深、安全意识薄弱、心理年龄落后于生理年龄的特点,进行诈骗、传销等各种违法活动,从而使大学生上当受骗,被表面现象所误导。
(2)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欠缺
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欠缺,因此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事件时,常常不知所措,从而浪费了宝贵的自救时间,或者将他救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内。
(3)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
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高校管理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高校安全教育,例如,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宣传栏等媒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定期邀请警察、心理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排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收到的预期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安全问题是学校保卫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参加安全教育活动很多是迫于辅导员点名的压力,从而导致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三、“立体化”教育途径相结合,打造高校安全环境
1.“立体化”教育途径相结合,打造高校安全环境,就要注重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努力营造高校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所大学的校风校貌,反映了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因此,高校要注重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努力营造高校安全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安全文化氛围润物无声的作用,在此作用下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安全教育的知识并形成强烈的认同感,真正让安全教育"进头脑",进而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2.“立体化”教育途径相结合,打造高校安全环境,就要提高高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
(1)保卫部门要切实做好学校的安保工作
作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中坚力量,高校保卫部门要充分利用人防和技防做好学校的安保工作。一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能战斗的安保队伍,为此学校保卫部门负责人的任命要充分考虑懂安全知识、素养高的人才,这样才能统筹好整个学校的安保工作。但是目前高校保卫人员普遍是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髙,只有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安保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学校的安保队伍中去。二是要在高校的大门口设立准入机制,对进出校园的外来车辆和外来人员进行登记。
(2)学工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学工管理部门与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由此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例如,学工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收集近期大学校园发生的典型的安全事件,制作成典型的案例分析编订成册分发到学生手中,然后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让辅导员老师在班会课或自习课上带领大家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达到帮助大学生提高警惕和防范意识的目的。
3.“立体化”教育途径相结合,打造高校安全环境,就要提高大学生对安全的重视程度
(1)上好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课,唤醒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经过高中枯燥的两点一线生活后,大一新生面对更加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和崭新的学习环境及其人际交往群体,往往充满了好奇和迷茫。据调查显示,不法分子利用大一新生普遍想通过家教等校外兼职赚零花钱和增加社会阅历这些特点来进行行骗,而新生们对这些骗局和陷阱往往认识不清。因此,上好大一新生第一课至关重要,大一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课能够使他们从一进入大学就能够对安全知识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2)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夯实大学生的安全知识
自2012年开始,由省教育厅主办、省高教保卫学会承办,江苏省连续举办省级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通过開展安全知识竞赛,夯实大学生的安全知识,能够増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减少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髙校各个部门之间可以联合学院,举行校级安全知识竞赛,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将安全知识烂熟于心,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从而在校园里形成优良的安全文化氛围。
四、结语
高校安全教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当前安全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必须与时俱进并且不断创新,同时,通过“立体化”教育途径打造高校安全环境,高校各部门之间通过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把安全教育真正纳入到日常教学中去,从而确保高校安全教育真正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吴锐,王建,何耀明.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M].长春: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许龙君.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M].长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何碰成.高校后勤安全问题与对策探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6).
作者简介:赵 娣(1984-),女,河南许昌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