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信只要经历过雾霾的人就一定认识“3M”口罩。它是一家来自美国的百年老字号。这家世界 500强企业在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设分支机构,全球員工达 9 万人,年营业额超过 300 亿美元。
在福布斯全球创新公司评比中,M 公司位列第 3,排在苹果和谷歌之后。在现代社会中,50% 的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它们的产品。3M自己的说法是:每天起床,3 米之内就一定能看到 3M 的产品。
历经 115 年的 3M 是如何保持企业活力的?
除了上帝,什么都造”
1902 年,5 个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年轻人赶上美国淘金热的尾声,决定合伙投资开一家采矿公司,公司取名为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Co),由于首字母都是 M,于是就被简称为 3M 公司。
两年下来,他们没有挖到适合做砂轮的刚玉,3M 公司因此经营岌岌可危,欠了很多外债。1907 年,助理薄记员威廉·麦克奈特加入 3M公司,向经理提出了降低成本的想法,受到赏识。在威廉·麦克奈特的带领下,3M 于 1914 年创立了第一个实验室,同年推出了第一个独家产品——研磨砂布,几年后又升级为干湿两用砂纸,成为 3M 公司历史上第一个拳头产品,从此名声大振。
1925 年,3M 公司一位名为理查德·德鲁的员工,因为看见修车工人对遮挡喷漆的胶带的苦恼,于是独自专研,发明了一种隔离胶带。
之后,又以此为基础,发明了家喻户晓的世界性产品──“玻璃纸 +粘胶”的透明胶带。
在此之后,3M 公司又接连开发了更多新产品,比如 40 年代发明的用于高速公路标识的反光膜,50 年代发明的录音磁带和录像带,60 年代的干银式胶卷、无碳纸、投影系统等。
1967 年,3M 基于无纺布和静电纤维滤棉的专有技术,开始设计和生产防尘口罩,是帮助采矿、冶炼和炉窑等工人应对恶劣的职业环境所用。随后,3M 将工业防尘用口罩进行民用化。近年由于雾霾问题,3M 民用口罩在中国开始大卖。以往其零售占 20%,工业销售占 80%,
而 2013 年有好几次零售的需求达到工业销量的几倍。现在,3M口罩一年卖出一亿个。
到了 80 年代初,3M 又一款颠覆性的产品出世了,那就是报事贴。这个看着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东西,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品牌。
在 100 多年的时间里,3M 平均每两天研发出 3 个新产品,品种类超过 6000 种,包括无痕挂钩、便利贴、信用卡、百洁布和拖把等。“除了上帝,什么都造。” 3M 一直在追求下一个爆品。
15% 规则不务正业和犯错成了文化标志
爆品来自于不断地创新,而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该公司一直秉承的理念: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思想,而是一种能产生实际效果的思想。
3M 有一个著名的“15% 规则”,是 1948 年威廉·麦克奈特提出的。他规定研发人员每个星期可以拿出15% 的工作时间,用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论这些研究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这在那个“人人都在工业流水线上拧螺丝钉”的时代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作为一家传统企业,3M 在管理上的创新让很多互联网公司直接效仿。比如谷歌,就把 15% 规则做了升级,允许谷歌的工程师把 20% 的工作时间用来做自己的项目。
如今 3M 涉足 63 个行业,在全球 70 多个国家拥有分公司或实验室。因此,3M 的每一个独立技术员都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特定业务、实验室和国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们也是 3M 全球技术社区的一部分。
在创新的道路上,3M 鼓励员工犯错,3M 的哲学是:如果你不犯错,只能说明你什么都没有做。比如 3M一个化学家的故事:她偶然把一种新化学混合物溅到网球鞋上,几天之后,她注意到溅有化学混合物的鞋面部分不会变脏,该化学混合物后来成为“斯可佳”牌织物保护剂。
3M 推出的过的一款砂纸,矿物技术来自磨料部门,塑形技术都来自光学部门,涂层技术来自磁带部门,数学建模和断口分析来自企业的研究中心。总而言之,磨料部门用七种不同的技术来创造产品,其中只有两个来自该部门本身。
早在 2005 年,3M 花在研发上的费用就高达 12.4 亿美元,这些研究费用大部分用在基础研究或者非直接实用性研究上。此外,3M 每年都会选出年度最佳创意,奖金高达10 万美元。3M 证明了一件事:创新不是刻意求来的,更不是被挤压出来的。
在福布斯全球创新公司评比中,M 公司位列第 3,排在苹果和谷歌之后。在现代社会中,50% 的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它们的产品。3M自己的说法是:每天起床,3 米之内就一定能看到 3M 的产品。
历经 115 年的 3M 是如何保持企业活力的?
除了上帝,什么都造”
1902 年,5 个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年轻人赶上美国淘金热的尾声,决定合伙投资开一家采矿公司,公司取名为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Co),由于首字母都是 M,于是就被简称为 3M 公司。
两年下来,他们没有挖到适合做砂轮的刚玉,3M 公司因此经营岌岌可危,欠了很多外债。1907 年,助理薄记员威廉·麦克奈特加入 3M公司,向经理提出了降低成本的想法,受到赏识。在威廉·麦克奈特的带领下,3M 于 1914 年创立了第一个实验室,同年推出了第一个独家产品——研磨砂布,几年后又升级为干湿两用砂纸,成为 3M 公司历史上第一个拳头产品,从此名声大振。
1925 年,3M 公司一位名为理查德·德鲁的员工,因为看见修车工人对遮挡喷漆的胶带的苦恼,于是独自专研,发明了一种隔离胶带。
之后,又以此为基础,发明了家喻户晓的世界性产品──“玻璃纸 +粘胶”的透明胶带。
在此之后,3M 公司又接连开发了更多新产品,比如 40 年代发明的用于高速公路标识的反光膜,50 年代发明的录音磁带和录像带,60 年代的干银式胶卷、无碳纸、投影系统等。
1967 年,3M 基于无纺布和静电纤维滤棉的专有技术,开始设计和生产防尘口罩,是帮助采矿、冶炼和炉窑等工人应对恶劣的职业环境所用。随后,3M 将工业防尘用口罩进行民用化。近年由于雾霾问题,3M 民用口罩在中国开始大卖。以往其零售占 20%,工业销售占 80%,
而 2013 年有好几次零售的需求达到工业销量的几倍。现在,3M口罩一年卖出一亿个。
到了 80 年代初,3M 又一款颠覆性的产品出世了,那就是报事贴。这个看着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东西,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品牌。
在 100 多年的时间里,3M 平均每两天研发出 3 个新产品,品种类超过 6000 种,包括无痕挂钩、便利贴、信用卡、百洁布和拖把等。“除了上帝,什么都造。” 3M 一直在追求下一个爆品。
15% 规则不务正业和犯错成了文化标志
爆品来自于不断地创新,而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该公司一直秉承的理念: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思想,而是一种能产生实际效果的思想。
3M 有一个著名的“15% 规则”,是 1948 年威廉·麦克奈特提出的。他规定研发人员每个星期可以拿出15% 的工作时间,用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论这些研究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这在那个“人人都在工业流水线上拧螺丝钉”的时代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作为一家传统企业,3M 在管理上的创新让很多互联网公司直接效仿。比如谷歌,就把 15% 规则做了升级,允许谷歌的工程师把 20% 的工作时间用来做自己的项目。
如今 3M 涉足 63 个行业,在全球 70 多个国家拥有分公司或实验室。因此,3M 的每一个独立技术员都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特定业务、实验室和国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们也是 3M 全球技术社区的一部分。
在创新的道路上,3M 鼓励员工犯错,3M 的哲学是:如果你不犯错,只能说明你什么都没有做。比如 3M一个化学家的故事:她偶然把一种新化学混合物溅到网球鞋上,几天之后,她注意到溅有化学混合物的鞋面部分不会变脏,该化学混合物后来成为“斯可佳”牌织物保护剂。
3M 推出的过的一款砂纸,矿物技术来自磨料部门,塑形技术都来自光学部门,涂层技术来自磁带部门,数学建模和断口分析来自企业的研究中心。总而言之,磨料部门用七种不同的技术来创造产品,其中只有两个来自该部门本身。
早在 2005 年,3M 花在研发上的费用就高达 12.4 亿美元,这些研究费用大部分用在基础研究或者非直接实用性研究上。此外,3M 每年都会选出年度最佳创意,奖金高达10 万美元。3M 证明了一件事:创新不是刻意求来的,更不是被挤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