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课文作为范例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既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出来,又要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文中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课文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同时,要利用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在学习课文中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课文;语文;生活;实践;阅读;积累;创造
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经典范例。语文教学是用好这些经典课文,通过课文学习,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提升学生的修养和水平。当前我们的教学只是停留于课文的讲解,许多老师没有领会语文的含义,脱离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以文本为载体,以感受为宗旨
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教材,必须以文本为载体。语文重要的课型是阅读课,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怎么做?就是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在教《第一场雪》时,先分析文章中写景的内容与特色,再从分析写作背景中获知其他,学生便会认识“瑞雪兆丰年”不仅仅是这场雪,更是预示着国家即将走出困难低谷的意思,在读、思、议中,发现作者不只是写雪景,更是借景抒情,借景议政。这样,才真正把握了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设置的根本宗旨,对课文的语境分析,为师生与文本提供对话的话题,使听说读写的训练有了交际的训练场。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教《草原》时,开始教师配乐朗读第一段,然后抛出问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的感触颇深:大、绿、美不胜收等。研读课文的时候,可问“一个‘回味’让你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个游人,看到这里的美景,你会怎样鼓动你的同伴来游玩?”教师适时的点拨,会启发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以阅读为积累,以实践为发展
语文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是关键。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去多读,在朗读中感悟情感、体验情境。《钓鱼》这篇课文,内容情感都非常丰富,有我与父亲的对话,有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及父亲的的情感变化,在教这篇文章时,主要是让学生有情感的大声读,体验心理变化过程及情感,还要对主要信息进行删选,这部分就应该默读了,在默读中理解分析。在交叉阅读中领悟情感,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在教《凡卡》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笔者抓住课文结尾让学生争议:爷爷如果接到凡卡的信,会不会来接他回去呢?这是一个多元性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有的小组说会,因为凡卡是他唯一的亲人;有的说不会,因为在同一个社会里,爷爷的生活也是一样的。通过交流,让学生将当时的情境表演出来,有的表演爷爷在收到凡卡的信时的表情与心理活动,有的表演凡卡在寄出信后的心理活动……学生有了发挥想象的时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索的兴趣。
以生活为体验,以创造为空间
语文教学是不能背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必须做到生活化,脱离了生活实际,一定会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例,以生活中的形象来激活学生生活体验,使书面语言得到内化和积淀。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一词语的意思,先要让学生分析字面意思,再引导学生理解引申义,后联系课文说明“雪”“炭”的特定含义,最后请学生用生活中的现象阐述“雪中送炭”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对这个词义就理解的非常透彻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领悟语言在表达情意方面的妙用。
教材给教师、学生留出了许多再创造的空间。每篇课文都有简略处、省略处、概括处、延伸处,这些都是极好的扩点。教师可进行巧妙地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以一点引一篇。如《晏子使楚》,可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补写楚王赔不是的神态、言行以及晏子不卑不亢的态度;如学完《威尼斯的小艇》中介绍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时,教师可提供中心句,训练学生围绕中心句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进行小练笔;学习《草原》后,让学生根据“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依依惜别的场面描绘出来;学完《牧童》,启发学生理解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田园画面,把诗歌写成记叙文。当教师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可对教材二度开发,以读促写。
语文究竟如何教,教师在上课时不能仅仅为了学课文而学课文,必须开放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因素,紧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课堂交给学生,如果我们都这样地教出语文课文里浓浓的语文味儿,就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舞台,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
[2](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2
[3][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等译.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
关键词:课文;语文;生活;实践;阅读;积累;创造
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经典范例。语文教学是用好这些经典课文,通过课文学习,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提升学生的修养和水平。当前我们的教学只是停留于课文的讲解,许多老师没有领会语文的含义,脱离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以文本为载体,以感受为宗旨
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教材,必须以文本为载体。语文重要的课型是阅读课,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怎么做?就是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在教《第一场雪》时,先分析文章中写景的内容与特色,再从分析写作背景中获知其他,学生便会认识“瑞雪兆丰年”不仅仅是这场雪,更是预示着国家即将走出困难低谷的意思,在读、思、议中,发现作者不只是写雪景,更是借景抒情,借景议政。这样,才真正把握了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设置的根本宗旨,对课文的语境分析,为师生与文本提供对话的话题,使听说读写的训练有了交际的训练场。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教《草原》时,开始教师配乐朗读第一段,然后抛出问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的感触颇深:大、绿、美不胜收等。研读课文的时候,可问“一个‘回味’让你想到什么?”假如你是一个游人,看到这里的美景,你会怎样鼓动你的同伴来游玩?”教师适时的点拨,会启发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以阅读为积累,以实践为发展
语文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是关键。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去多读,在朗读中感悟情感、体验情境。《钓鱼》这篇课文,内容情感都非常丰富,有我与父亲的对话,有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及父亲的的情感变化,在教这篇文章时,主要是让学生有情感的大声读,体验心理变化过程及情感,还要对主要信息进行删选,这部分就应该默读了,在默读中理解分析。在交叉阅读中领悟情感,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在教《凡卡》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笔者抓住课文结尾让学生争议:爷爷如果接到凡卡的信,会不会来接他回去呢?这是一个多元性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有的小组说会,因为凡卡是他唯一的亲人;有的说不会,因为在同一个社会里,爷爷的生活也是一样的。通过交流,让学生将当时的情境表演出来,有的表演爷爷在收到凡卡的信时的表情与心理活动,有的表演凡卡在寄出信后的心理活动……学生有了发挥想象的时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索的兴趣。
以生活为体验,以创造为空间
语文教学是不能背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必须做到生活化,脱离了生活实际,一定会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例,以生活中的形象来激活学生生活体验,使书面语言得到内化和积淀。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一词语的意思,先要让学生分析字面意思,再引导学生理解引申义,后联系课文说明“雪”“炭”的特定含义,最后请学生用生活中的现象阐述“雪中送炭”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对这个词义就理解的非常透彻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领悟语言在表达情意方面的妙用。
教材给教师、学生留出了许多再创造的空间。每篇课文都有简略处、省略处、概括处、延伸处,这些都是极好的扩点。教师可进行巧妙地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以一点引一篇。如《晏子使楚》,可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补写楚王赔不是的神态、言行以及晏子不卑不亢的态度;如学完《威尼斯的小艇》中介绍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时,教师可提供中心句,训练学生围绕中心句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进行小练笔;学习《草原》后,让学生根据“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依依惜别的场面描绘出来;学完《牧童》,启发学生理解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田园画面,把诗歌写成记叙文。当教师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可对教材二度开发,以读促写。
语文究竟如何教,教师在上课时不能仅仅为了学课文而学课文,必须开放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因素,紧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课堂交给学生,如果我们都这样地教出语文课文里浓浓的语文味儿,就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舞台,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
[2](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2
[3][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等译.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