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身高(自主学习)》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其教学重点是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学习。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我们结合学情拟定了学习目标,并围绕学习目标与“数的运算”教学范式,两者相融制定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生活现象——生活情境产生运算需求(约3分钟)
1.谈话:在辽阔的非洲大草原上生活着许多野生动物,有大象、狮子、斑马,还有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你们知道长颈鹿有多高吗?今天我们就请来长颈鹿一家,比一比,了解他们的身高情况。
2.出示主体情境图。
3.提出问题:你都看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4.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在情境图中看到的数学信息和想解决的数学问题。
5.呈现两个关注度最高,同时也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
(1)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2)小黑有多高?
(設计意图:创设了解长颈鹿一家身高情况的情境,学生从谈话中引发起对世界上最高的动物究竟有多高的兴趣,在图中寻找到长颈鹿的两位家庭成员身高后,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其余两位家庭成员身高是多少”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运算的需求。)
【操作建议】1.教师要注意语气语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2.可以先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再从中抽取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个环节:个别探究——独立尝试探索算理算法(约10分钟)
(一)独立探索
1.提问:你想先解决哪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2.学生利用“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独立探索。
学习任务单(一)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最想解决的问题,经历动手操作和探究的体验,在解决“怎么算”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算”,法理相融,在探索算法的同时发现算理。)
【操作建议】教师要行间巡视,留意学生是怎么思考怎么计算的,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予启发。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上台汇报。
有的学生利用方格纸,摆一摆、圈一圈。
有的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把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转化为以分米为单位的整数,运用整数加减法计算出结果再转换回小数。
有的学生根据前一阶段学习的小数意义,通过对数中最小计数单位的计算得出结果。
还有的学生直接列竖式计算……
2.学生遇到困难未完成探究,或是探究结果与他人不同,可以通过听取同学的汇报或者提出心中疑惑寻求解答的交流方式,进行自我修正。
3.讨论:你觉得哪种方式解决这两个问题最简洁?(列竖式)
【操作建议】除了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方式最简洁,还要多问一问跟其他方法比较,简洁在哪。
4.尝试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三个问题: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设计意图:学习方法的单一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一大的障碍。在数与代数领域内,“数的运算”更需要在算法多样化的对比中发现算理的唯一性。在同一个学习集体里,学生也存在能力和习惯的个体差异,在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不同的方法和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后的汇报交流,沟通有无,可以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学习个体去理解算理,也为算法的归纳做好认知铺垫。)
第三个环节:协作建构——发现归纳梳理运算法则(约12分钟)
1.学生在小组长组织下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操作建议】开展小组合作之初提醒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跟组内成员交流。
2.全班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掌握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思考。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发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做到“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这一计算原理的正向迁移;第二个问题是在分析交流中发现并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亲身经历梳理、形成算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组内互评。
学生利用应答器进行互评,教师利用平台评价系统收集评价数据,发挥评价数据的导向作用。
(设计意图:本课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充分利用平台的评价系统,即时采集学生反馈信息,即时评价暴露存在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合作反思,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促,教师根据反馈的问题开展精准指导学习。)
【操作建议】评价前要提醒学生进行最真实的评价,让老师更准确地掌握大家的学习情况。
第四个环节:练习反思——运用巩固培养运算能力(约10分钟)
【操作建议】第一次接触要退位的小数减法,建议学生在遇到整数减小数时先要给整数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填上小数部分的占位0后再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望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谈谈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及时地内化梳理、反思总结,再次明晰算理、掌握算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第一个环节:生活现象——生活情境产生运算需求(约3分钟)
1.谈话:在辽阔的非洲大草原上生活着许多野生动物,有大象、狮子、斑马,还有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你们知道长颈鹿有多高吗?今天我们就请来长颈鹿一家,比一比,了解他们的身高情况。
2.出示主体情境图。
3.提出问题:你都看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4.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在情境图中看到的数学信息和想解决的数学问题。
5.呈现两个关注度最高,同时也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
(1)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2)小黑有多高?
(設计意图:创设了解长颈鹿一家身高情况的情境,学生从谈话中引发起对世界上最高的动物究竟有多高的兴趣,在图中寻找到长颈鹿的两位家庭成员身高后,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其余两位家庭成员身高是多少”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运算的需求。)
【操作建议】1.教师要注意语气语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2.可以先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再从中抽取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个环节:个别探究——独立尝试探索算理算法(约10分钟)
(一)独立探索
1.提问:你想先解决哪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2.学生利用“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独立探索。
学习任务单(一)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最想解决的问题,经历动手操作和探究的体验,在解决“怎么算”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算”,法理相融,在探索算法的同时发现算理。)
【操作建议】教师要行间巡视,留意学生是怎么思考怎么计算的,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予启发。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上台汇报。
有的学生利用方格纸,摆一摆、圈一圈。
有的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把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转化为以分米为单位的整数,运用整数加减法计算出结果再转换回小数。
有的学生根据前一阶段学习的小数意义,通过对数中最小计数单位的计算得出结果。
还有的学生直接列竖式计算……
2.学生遇到困难未完成探究,或是探究结果与他人不同,可以通过听取同学的汇报或者提出心中疑惑寻求解答的交流方式,进行自我修正。
3.讨论:你觉得哪种方式解决这两个问题最简洁?(列竖式)
【操作建议】除了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方式最简洁,还要多问一问跟其他方法比较,简洁在哪。
4.尝试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三个问题: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设计意图:学习方法的单一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一大的障碍。在数与代数领域内,“数的运算”更需要在算法多样化的对比中发现算理的唯一性。在同一个学习集体里,学生也存在能力和习惯的个体差异,在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不同的方法和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后的汇报交流,沟通有无,可以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学习个体去理解算理,也为算法的归纳做好认知铺垫。)
第三个环节:协作建构——发现归纳梳理运算法则(约12分钟)
1.学生在小组长组织下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操作建议】开展小组合作之初提醒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跟组内成员交流。
2.全班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掌握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思考。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发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做到“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这一计算原理的正向迁移;第二个问题是在分析交流中发现并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亲身经历梳理、形成算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组内互评。
学生利用应答器进行互评,教师利用平台评价系统收集评价数据,发挥评价数据的导向作用。
(设计意图:本课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充分利用平台的评价系统,即时采集学生反馈信息,即时评价暴露存在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合作反思,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促,教师根据反馈的问题开展精准指导学习。)
【操作建议】评价前要提醒学生进行最真实的评价,让老师更准确地掌握大家的学习情况。
第四个环节:练习反思——运用巩固培养运算能力(约10分钟)
【操作建议】第一次接触要退位的小数减法,建议学生在遇到整数减小数时先要给整数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填上小数部分的占位0后再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望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谈谈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及时地内化梳理、反思总结,再次明晰算理、掌握算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