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薛法根
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被授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十杰”教师, 江苏省名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阅读诗歌
就是要学生透过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与那个理想中的“人”相遇。果能如此,诗歌阅读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读者便与那个“人”有了心灵的默契,便有了精神的沐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丰富内涵与细腻情感,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歌阅读带给人的无限美感,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因此,诗歌教学难就难在这个无法言说的美感上。你可以在阅读或朗读中感受它的美,却很难分析鉴赏出美的秘密。有的时候,你教了,诗歌就失去了那份独特的美。不教,似乎更好。就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而言,笔者以为秘密就在于“由言到象、到意、到情、到人”的多重转换,把握了其间的关联,也就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看到诗歌语言形式背后的那一道道迷人的风景。而教学,似乎也可以变得更加简单一些。
第一,口中有“声”。诗歌之美在于其语言形式,律诗的整齐给人一种对称之美,平仄、韵律给朗读带来一种朗朗上口的节奏之美;而词的长短句式,又不乏错落变化之美,节奏韵律更加富有变化,可以随时吟唱;现代诗则在形式上更加自由,语序排列往往出人意料,读来美不胜收。生活中常常有人误将“春色满园”记成“满园春色”。何故?不懂古诗的平仄音律。通过诗歌平仄的规律,就可以判断是此句应是“平”起“仄”落,自然就知道是“春色满园”,而非“满园春色”。这样的教学,融古诗平仄教学于朗读之中,学生的读就有了可靠的知识垫底,就有了底气,读来自然更有韵味。
第二,目中有“象”。阅读诗歌,就是要能将诗歌语言所描写的景与物,通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结,转化成一个个可观、可感、可亲、可近的图像、画面。这个转换的过程需要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非简单地多媒体课件呈现。如果教师常常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替代学生的阅读想象,无异于剥夺学生对诗歌形象之美的权利。
第三,心中有“情”。就抒情诗而言,抒发的是什么情?用什么抒的情?情与景、与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关乎“情”的阅读与感悟之义。《游园不值》中诗人对春天生机与活力的赞美之情,借助一“关”一“出”的矛盾,造成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感染每一个读者。事实上,抒情诗所抒发的情,一般都能从诗句中触摸得到,而难以企及的却是如何抒发的奇妙构思以及字词的锤炼功夫,所谓的“品味”和“涵泳”,应在于此。
第四,胸中有“人”。诗歌之美是有人创造了这种美,是谁?那就是隐于诗歌后面的那个“人”。也许是诗人,也许不是诗人,而是作者心中那个理想中的“人”。《游园不值》中那个访者,见不到友人,却意外地发现了出墙的红杏,进而联想到了“关不住”的春色,其胸中自有一股勃勃的生气。事实上,诗歌用什么样的意象,营造什么样的意境,选用什么样的字与形式,都是背后那个“人”的品性与趣味使然。阅读如能与“人”相遇,实在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被授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十杰”教师, 江苏省名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阅读诗歌
就是要学生透过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与那个理想中的“人”相遇。果能如此,诗歌阅读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读者便与那个“人”有了心灵的默契,便有了精神的沐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丰富内涵与细腻情感,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歌阅读带给人的无限美感,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因此,诗歌教学难就难在这个无法言说的美感上。你可以在阅读或朗读中感受它的美,却很难分析鉴赏出美的秘密。有的时候,你教了,诗歌就失去了那份独特的美。不教,似乎更好。就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而言,笔者以为秘密就在于“由言到象、到意、到情、到人”的多重转换,把握了其间的关联,也就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看到诗歌语言形式背后的那一道道迷人的风景。而教学,似乎也可以变得更加简单一些。
第一,口中有“声”。诗歌之美在于其语言形式,律诗的整齐给人一种对称之美,平仄、韵律给朗读带来一种朗朗上口的节奏之美;而词的长短句式,又不乏错落变化之美,节奏韵律更加富有变化,可以随时吟唱;现代诗则在形式上更加自由,语序排列往往出人意料,读来美不胜收。生活中常常有人误将“春色满园”记成“满园春色”。何故?不懂古诗的平仄音律。通过诗歌平仄的规律,就可以判断是此句应是“平”起“仄”落,自然就知道是“春色满园”,而非“满园春色”。这样的教学,融古诗平仄教学于朗读之中,学生的读就有了可靠的知识垫底,就有了底气,读来自然更有韵味。
第二,目中有“象”。阅读诗歌,就是要能将诗歌语言所描写的景与物,通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结,转化成一个个可观、可感、可亲、可近的图像、画面。这个转换的过程需要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非简单地多媒体课件呈现。如果教师常常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替代学生的阅读想象,无异于剥夺学生对诗歌形象之美的权利。
第三,心中有“情”。就抒情诗而言,抒发的是什么情?用什么抒的情?情与景、与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关乎“情”的阅读与感悟之义。《游园不值》中诗人对春天生机与活力的赞美之情,借助一“关”一“出”的矛盾,造成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感染每一个读者。事实上,抒情诗所抒发的情,一般都能从诗句中触摸得到,而难以企及的却是如何抒发的奇妙构思以及字词的锤炼功夫,所谓的“品味”和“涵泳”,应在于此。
第四,胸中有“人”。诗歌之美是有人创造了这种美,是谁?那就是隐于诗歌后面的那个“人”。也许是诗人,也许不是诗人,而是作者心中那个理想中的“人”。《游园不值》中那个访者,见不到友人,却意外地发现了出墙的红杏,进而联想到了“关不住”的春色,其胸中自有一股勃勃的生气。事实上,诗歌用什么样的意象,营造什么样的意境,选用什么样的字与形式,都是背后那个“人”的品性与趣味使然。阅读如能与“人”相遇,实在是一件美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