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旨在倡导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改进方法,关注一些水平低下的学生,利用中医四诊法做出正确论断,并实施治疗,架起沟通的桥梁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实效性。
【关键词】班级管理 ; “四诊法” ; 巧用情感 ; 沟通 ; 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77-01
《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是战国时期民间医生扁鹊提出的中医传统四诊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觉得不妨借鉴中医的“四诊法”来更好的搞好班级管理工作。
到底怎样对班级管理工作对症下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班级管理应善“望”细“望”。
“望”,就是观察,课内课外,语文教学的事情大大小小、零零总总,要想理清头绪就应善于“望“,在观察中了解学生情况,在了解中不断的调整工作方法。如果教师仅凭自己上课了解到的情况就妄下断言,那他的工作必定有疏漏,因为仅凭教师那么一二节课就想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那是以偏概全,没有实效。
“望”还要“望”细致,不仅要远“望”,即全局了解学生动态,还要近“望”。一个班级有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而一般教师总习惯的把好两头,即把好尖子生学习和管好学困生纪律,往往忽略了中等生,他们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而事实是中等生总是占班级的绝大多数,这就好比一艘船,尖子生和学困生好比船头和船尾,而中等生犹如船身,要让船儿行得快,行得稳,就不能只顾船头和船尾。
其次当然仅凭“望”还不行,因为“仅是教师的主观判断。要想更深入的了解学生情况,还要做到第二步——那就是“闻”。
“闻”即是听,教师要多方面听取学生的声音,声音无论是否中听,都是对你教师的信任。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了解到自己做到的是什么,做不足的是什么。通过冷静客观的倾听,你一定会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旧日所知的班级。 “闻”和“问”要紧密配合,不能只“闻”不“问”,也不能光“问”不“闻”,前者不能让教师了解深入,后者不能发挥学生主动性,都有容易造成偏听偏信的可能。更不能对部分学生不“闻”不“问”,因为班级是一个整体,只有齐头并进才能全面发展,真正能抓好教学工作的老师一定不会忽略了任何一个学生。
不过仅是做到第二步“闻”还远远不够,因为这毕竟是教师单方面的愿望,要想更进一步了解学生,接近学生,融入学生,还应做到第三步——也就是“问”。
“问”就是教师主动向学生发问,多问班干部、多问学困生、多问中等生、多问活泼的、多问学习的、多问生活的、多问感情的......
只要方法得当,没有问不出的道理,通过全方位的“问”,教师对学生情况可谓是耳熟能详,那么他的了解也就是全方位的了,对学生的学习,感情,生活等可以说是了解细致入微了,那么他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也就是到了最后关键一步——“切”。 这里说的“切”就是根据上述的“望,闻,问”三步骤后水到渠成的做好实际工作,也就是把好“脉”,而针对学生各方面情况作出明确判断,采取相应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付出行动,以最终做到对症下药。谈到“切”就要切得准,切得稳,要把好脉就要有娴熟的功夫。俗语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教师要想练好基本功,必须学习,不断的学习。
著名学者马尔库赛认为:“观念和文化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可以改变世界。”所以为了培养优良的班级文化,教师在各个步骤的具体实施中,应该灵活运用,随机应变,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要有一份责任感,不是说医生的责任是拯救人的生命吗?那么老师的责任是塑造人的灵魂。我们应架起沟通的桥梁以崇高的责任感,爱心,热情,与持之以恒的信念,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王霞俊 柔性管理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2]《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 第13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 ; “四诊法” ; 巧用情感 ; 沟通 ; 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77-01
《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是战国时期民间医生扁鹊提出的中医传统四诊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觉得不妨借鉴中医的“四诊法”来更好的搞好班级管理工作。
到底怎样对班级管理工作对症下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班级管理应善“望”细“望”。
“望”,就是观察,课内课外,语文教学的事情大大小小、零零总总,要想理清头绪就应善于“望“,在观察中了解学生情况,在了解中不断的调整工作方法。如果教师仅凭自己上课了解到的情况就妄下断言,那他的工作必定有疏漏,因为仅凭教师那么一二节课就想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那是以偏概全,没有实效。
“望”还要“望”细致,不仅要远“望”,即全局了解学生动态,还要近“望”。一个班级有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而一般教师总习惯的把好两头,即把好尖子生学习和管好学困生纪律,往往忽略了中等生,他们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而事实是中等生总是占班级的绝大多数,这就好比一艘船,尖子生和学困生好比船头和船尾,而中等生犹如船身,要让船儿行得快,行得稳,就不能只顾船头和船尾。
其次当然仅凭“望”还不行,因为“仅是教师的主观判断。要想更深入的了解学生情况,还要做到第二步——那就是“闻”。
“闻”即是听,教师要多方面听取学生的声音,声音无论是否中听,都是对你教师的信任。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了解到自己做到的是什么,做不足的是什么。通过冷静客观的倾听,你一定会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旧日所知的班级。 “闻”和“问”要紧密配合,不能只“闻”不“问”,也不能光“问”不“闻”,前者不能让教师了解深入,后者不能发挥学生主动性,都有容易造成偏听偏信的可能。更不能对部分学生不“闻”不“问”,因为班级是一个整体,只有齐头并进才能全面发展,真正能抓好教学工作的老师一定不会忽略了任何一个学生。
不过仅是做到第二步“闻”还远远不够,因为这毕竟是教师单方面的愿望,要想更进一步了解学生,接近学生,融入学生,还应做到第三步——也就是“问”。
“问”就是教师主动向学生发问,多问班干部、多问学困生、多问中等生、多问活泼的、多问学习的、多问生活的、多问感情的......
只要方法得当,没有问不出的道理,通过全方位的“问”,教师对学生情况可谓是耳熟能详,那么他的了解也就是全方位的了,对学生的学习,感情,生活等可以说是了解细致入微了,那么他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也就是到了最后关键一步——“切”。 这里说的“切”就是根据上述的“望,闻,问”三步骤后水到渠成的做好实际工作,也就是把好“脉”,而针对学生各方面情况作出明确判断,采取相应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付出行动,以最终做到对症下药。谈到“切”就要切得准,切得稳,要把好脉就要有娴熟的功夫。俗语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教师要想练好基本功,必须学习,不断的学习。
著名学者马尔库赛认为:“观念和文化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可以改变世界。”所以为了培养优良的班级文化,教师在各个步骤的具体实施中,应该灵活运用,随机应变,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要有一份责任感,不是说医生的责任是拯救人的生命吗?那么老师的责任是塑造人的灵魂。我们应架起沟通的桥梁以崇高的责任感,爱心,热情,与持之以恒的信念,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王霞俊 柔性管理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2]《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