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从10以内数的认识及口算开始的,20以内数的学习和口算能力的培养,是基本运算的关键时期,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至关重要。
一、爱是学之始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有了强烈的兴趣,才可能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然而,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对正确口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结合教材,创设有趣情境
创设有趣情境,不但是为了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融入其中,使枯燥的口算学习因情境的创设而变得有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转入积极状态;由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寓教于乐,实践获取方法
“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老师说得再多,不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更易使学生掌握口算的方法。低年级往往会因为这一阶段孩子好动的特征,而大量减少实际操作的过程。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时,我们用到的最普遍的是“凑十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口算时我们用到了“凑十法”,然而过一段时间问他们“凑十法”该怎么做,有不少学生说不出来。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没有直观地去体会“凑十法”,光靠老师在讲台上用小棒、课件演示,他们获得的只是浅在的表象知识,实际算法其实并没有深刻了解。而如果每个学生都通过摆小棒,分一分,捆一捆,那么“凑十法”的步骤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二、循序而渐进
“一口气吃不成一个大胖子。”口算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的是长期有效的练习。对于口算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
(一)正确看待掰手指现象
我们会发现,在学完口算方法后,依旧有不少的孩子会去掰手指来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家长会特别着急,认为孩子笨,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从而加大练习的强度;有的老师也会去制止学生掰手指。其实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仔细想想10根手指不就相当于10根小棒吗?掰手指的过程也相当于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时更能巩固对“凑十法”这一口算方法的掌握。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如果教师不针对掰手指情况加以干涉,这一现象也会逐渐消失,直到计算20以内和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学生的手指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他们的内心也会产生认知冲突,自然而然地去想其他的途径解决问题,那手指头自然不掰了。
(二)坚持口算的常规训练
要想提高口算能力,就要做到口算天天练。然而口算的练习又是枯燥的,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方式。
视算和听算相结合。视算是眼看、脑算、口中说得数;而听算则是耳听、脑记,口说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在视算和听算的练习过程中,偶尔让学生来抢答,通过竞争的形式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当然不仅只有课上能练,课后也能练。口算的特点就是用时少,同桌之间可以每次课后口述几题,不仅训练了答题人的口算,同时也训练了出题人,一举两得。
三、培养好习惯
学生口算出错,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养成口算的好习惯。
(一)认真看题
口算题目往往都比较简单,大部分时候不是不会,而是学生觉得过于简单,对口算抱着轻视的态度,在没有看清题目时,就直接写出答案。因此,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53-20=73,对于这样的题目,既然学生能写出73,我相信这题对他来说不是问题,那错误的原因在哪里?对于运算符号不重视,把“-”下意识地想成了“ ”。不仅在口算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时常会遇到学生把运算符号写错,甚至不写。或者53-20=15,这一情况也时常有之,问学生原因,直接告诉我:“嘿嘿,老师,我把53看成了35!”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是正确口算的前提。
(二)书写规范
相信老师们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答案是60,但无论怎么看,学生的答案都是66,“0”写得像6。无论什么情况下在书写时,都要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如果书写态度不端正,学生就会常常出现看错题、抄错数、加法做减法,减法做加法、把0写成6,把63写成36等等。所以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数字和运算符号,保持作业整齐美观。
(三)学会反思
经常有孩子在口算出错后说:“哎,我就是太粗心了”,也时常听到家长和我反应:“我们孩子其实会的,就是粗心”。其实,我们都是在拿“粗心”当借口。并不是因为粗心,而是学生不用心,没有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学生可以在口算练习中出错,但是要学会在错误中吸取教训。虽然每次口算出现的都是极其低级的错误,但是这些错误不容忽视。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订正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想想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口算题会做错,应该怎样改正,让学生反思错误,从而提高效率。
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而又连续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口算的错误,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相信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会得到发展与提高,为之后有关计算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江苏】
一、爱是学之始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有了强烈的兴趣,才可能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然而,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对正确口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结合教材,创设有趣情境
创设有趣情境,不但是为了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融入其中,使枯燥的口算学习因情境的创设而变得有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转入积极状态;由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寓教于乐,实践获取方法
“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老师说得再多,不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更易使学生掌握口算的方法。低年级往往会因为这一阶段孩子好动的特征,而大量减少实际操作的过程。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时,我们用到的最普遍的是“凑十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口算时我们用到了“凑十法”,然而过一段时间问他们“凑十法”该怎么做,有不少学生说不出来。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没有直观地去体会“凑十法”,光靠老师在讲台上用小棒、课件演示,他们获得的只是浅在的表象知识,实际算法其实并没有深刻了解。而如果每个学生都通过摆小棒,分一分,捆一捆,那么“凑十法”的步骤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二、循序而渐进
“一口气吃不成一个大胖子。”口算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的是长期有效的练习。对于口算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
(一)正确看待掰手指现象
我们会发现,在学完口算方法后,依旧有不少的孩子会去掰手指来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家长会特别着急,认为孩子笨,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从而加大练习的强度;有的老师也会去制止学生掰手指。其实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仔细想想10根手指不就相当于10根小棒吗?掰手指的过程也相当于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时更能巩固对“凑十法”这一口算方法的掌握。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如果教师不针对掰手指情况加以干涉,这一现象也会逐渐消失,直到计算20以内和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学生的手指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他们的内心也会产生认知冲突,自然而然地去想其他的途径解决问题,那手指头自然不掰了。
(二)坚持口算的常规训练
要想提高口算能力,就要做到口算天天练。然而口算的练习又是枯燥的,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方式。
视算和听算相结合。视算是眼看、脑算、口中说得数;而听算则是耳听、脑记,口说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在视算和听算的练习过程中,偶尔让学生来抢答,通过竞争的形式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当然不仅只有课上能练,课后也能练。口算的特点就是用时少,同桌之间可以每次课后口述几题,不仅训练了答题人的口算,同时也训练了出题人,一举两得。
三、培养好习惯
学生口算出错,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养成口算的好习惯。
(一)认真看题
口算题目往往都比较简单,大部分时候不是不会,而是学生觉得过于简单,对口算抱着轻视的态度,在没有看清题目时,就直接写出答案。因此,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53-20=73,对于这样的题目,既然学生能写出73,我相信这题对他来说不是问题,那错误的原因在哪里?对于运算符号不重视,把“-”下意识地想成了“ ”。不仅在口算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时常会遇到学生把运算符号写错,甚至不写。或者53-20=15,这一情况也时常有之,问学生原因,直接告诉我:“嘿嘿,老师,我把53看成了35!”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是正确口算的前提。
(二)书写规范
相信老师们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答案是60,但无论怎么看,学生的答案都是66,“0”写得像6。无论什么情况下在书写时,都要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如果书写态度不端正,学生就会常常出现看错题、抄错数、加法做减法,减法做加法、把0写成6,把63写成36等等。所以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数字和运算符号,保持作业整齐美观。
(三)学会反思
经常有孩子在口算出错后说:“哎,我就是太粗心了”,也时常听到家长和我反应:“我们孩子其实会的,就是粗心”。其实,我们都是在拿“粗心”当借口。并不是因为粗心,而是学生不用心,没有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学生可以在口算练习中出错,但是要学会在错误中吸取教训。虽然每次口算出现的都是极其低级的错误,但是这些错误不容忽视。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订正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想想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口算题会做错,应该怎样改正,让学生反思错误,从而提高效率。
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而又连续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口算的错误,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相信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会得到发展与提高,为之后有关计算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