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新时代背景下,英语视听说课程担负起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责任。本文通过英语视听说课程的一次教学设计,探索“课程思政”巧妙融入视听说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英语视听说;案例
一、 前言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战场,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随着“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各级各类院校都开启了通识教育课、专业技能课协同育人的探索之路。作为必修课的英语自然也应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听说技能在英语基本技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新时代背景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习得和技能发展,更要注重对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视听说教学是一项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
二、 英语视听说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视听说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新时代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更关系着多元文化浪潮下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因此,作为受众面最广的课程之一,英语理应承担起协同育人的重任。“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视听说教学,也是英语学习者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在与世界各国交往的过程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是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英语学习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现状
1.意识薄弱,储备不足。首先,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目标已经逐步由知识传授转向技能培养,并且正在朝着全方位育人的方向迈进与发展。但不可否认,职业院校视听说课堂中教与学的动机仍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其次,相当一部分担当英语视听说教学的教师思政敏感性弱,思政理论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在以往的视听说教学中,教师更注重英语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的输出。一部分教师由于课务繁重等原因而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系统学习。
2.缺乏思政元素的挖掘。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甚至缺失的问题。一方面,以往的英语视听说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更注重原汁原味,大部分视听材料选自对英语国家文化、教育、经济、娱乐、地理等领域的相关介绍,或是发生在某个具体场景中的情境对话,如机场、酒店、餐馆、银行等。因此,教师在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中更注重西方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而忽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与融合。另一方面,虽然一部分教师已经开启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积极探索,但普遍存在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贴切、浅尝辄止不够深入或缺乏创新性等问题。
3.缺乏系统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思政融入路径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王娟在《高职英语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究》一文中提议通过写作与分组话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来考查学生。张玉青、屈宇清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一文中建议通过大作文、演讲、讨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考查学生,计入平时成绩,以促成“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张洁、郭炜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探析》一文中提议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结果性考核为辅,采取汇报、演讲、讨论、专题报告、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核,并将师生点评、组间互评等作为参考依据。总的来说,研究者们就“课程思政”评价与考核形式提出的建议都具有可操作性,然而他们并没有对以上考核形式的评价标准进行明确划分或给出详细描述。
因此,教师群体首先应深刻认识到:英语视听说教学不仅仅服务于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更需要承担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任务。与此同时,教师群体应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探索“课程思政”与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的融合之道。
四、“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视听说教学设计的案例
1.主题介绍。本次课主题为“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ssues”。从国家层面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国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在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进展。从个体层面来看,环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我们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因此,本次课试图采用线上导入、线下讨论与实践、线上线下成果分享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英语语言听说技能的训练中提升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并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号召,努力践行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2.教学过程。(1)课前。① 視频学习。教师预先在职教云平台发布与“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ssues” 主题相关的一则视频(英文讲解 中英文全字幕):登上青藏高原,找寻青海生态保护的秘密。学生于课前登录职教云平台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失衡状况、青海省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效,同时积累与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相关的高频词汇与表达。
② 自主学习反馈。教师在职教云平台发布两项测试练习,检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测试一以问答形式检验学生对视频内容的理解:三江源地区存在哪些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放牧破坏了草原生态平衡、盐湖面积逐渐缩小、土地因沙漠化等因素而退化等);青海省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比如:生态搬迁,牧民放下木鞭,转而投身“草原管理员”;开发、保护盐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因地制宜,植树造林等);三江源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比如:山更青、水更绿;牧民的草原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交通、医疗、教育更加便利;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防风固沙卓有成效)。测试二检验学生对与主题相关的词汇、表达的掌握情况,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英语视听说课堂的话题讨论活动做好铺垫。 (2)课中。课堂教学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收成果”这一思路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了解国家以及个人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付出的努力以及我们国家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方面的卓越贡献。
① 发现。众所周知,北欧是全球最环保的地区。极光、冰川、湿地、落叶林等一系列美不胜收的景致一度让瑞典、芬兰、挪威、冰岛成为最受世界各国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北欧的生态环境也正在恶化: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陆地悬崖显现使依赖寒冷环境的动植物难以生存。因此,教师首先以一段北欧冰川遭遇生态破坏前后的对比视频导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随后,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② 解决。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兩段视频(英语讲解、中英文关键词字幕):视频一讲述的是一位印度小伙从小的生活环境被垃圾包围,塑料垃圾的泛滥让他心忧,于是发明了一种可溶解、可燃烧,甚至可食用,不会对环境和动植物造成伤害的“塑料袋”。视频二介绍了山东威海荣成实施规模化污水治理和水质改善工程,着力打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宜居之地。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借助中英文关键词字幕的提示,记录视频中提及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通过组内、组间的交流分享完善信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进行汇报活动的小组以2-3组为宜。汇报结束之后,教师将学生在汇报中提及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进行梳理和强化,对学生因视频难度而未能在汇报中呈现的词汇和表达进行适当补充。多模态的输入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视听说能力,也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感受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全球共同关注的大事,它不仅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宏观举措,也需要个人为之付出微观努力。
随后的实践环节中,教师通过一段介绍垃圾分类的视频(中文讲解、英文关键词字幕)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维护生态环境贡献出一己之力。视频观看结束以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生活垃圾,如可乐罐、薯片袋、废纸、电池等,引导学生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并以讲解员、游客等不同身份,互助完成垃圾分类介绍的任务。活动中,组内成员依次充当讲解员,按照视频介绍的知识对展示的垃圾进行分类并投入收集箱,与此同时配以英文讲解。角色扮演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兴趣,组内互助、变换角色的活动形式可以让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位置,并通过由易到难的训练逐步达成终极口语目标。
③ 成果。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两篇新闻报道。报道一显示,NASA数据反馈我们的地球比20年前更绿了,而为此作出巨大贡献的是中国和印度。报道二宣布蚂蚁森林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如果第一则消息能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那么第二则消息则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自我价值感,因为蚂蚁森林里也有他们种下的小树。因此,教师可以就此展开话题讨论,鼓励学生描述他们的种树经历;而后拓展话题,鼓励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通过哪些举动来保护生态环境,并分享取得的小成绩。
(3)课后:视听说实践作业。课后视听说实践作业是学生对课堂所接触内容的内化与拓展,其形式的设计、难度的选择都应贴合或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本次课的课后实践作业设定于校园场景内,沿用课堂教学中“发现、解决、收效”的思路,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发掘校园内特定场所的环境问题,制订合理、可行的整改计划,并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最终达成整改目的。
① 发现:探访校园的各个角落,如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选择其中一个场景,以短片录制的形式报道该场景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并配以英文讲解。录制完毕后分享至班级群。
② 解决:制订可行的环境问题改善策略,以清单或海报的形式分享至班级群。
③ 宣传:观看王俊凯被任命为“联合国环境署亲善大使”后的英文演讲视频,为本组的校园环境改善计划录制30秒英语宣传短片并分享至班级群。
④ 验收:一周之内对本组选择的校园内场所的环境进行验收,以图片形式展示整改成效,并于下一次课堂对活动成果和感悟进行英语口语总结汇报。
五、结语
本次英语视听说课通过线上导入自主学习、线下讨论与实践、线上线下成果分享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多模态输入为素材,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收成果”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技能发展的训练中,提升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体验民族自豪感和自我价值感。
“课程思政”与英语视听说教学的有机融合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实践和反思的过程。首先,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学习和更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其次,视听说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更注重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入。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探寻“课程思政”融合点,真正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刘思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2):1-4.
[2]王娟.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研究,2020(3):87-88.
[3]张玉青,屈宇清.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海外英语,2020.
[4]张洁,郭炜.课程思政视域下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探析[J].陕西教育,2020(3):23,25.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英语视听说;案例
一、 前言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战场,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随着“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各级各类院校都开启了通识教育课、专业技能课协同育人的探索之路。作为必修课的英语自然也应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听说技能在英语基本技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新时代背景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习得和技能发展,更要注重对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视听说教学是一项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
二、 英语视听说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视听说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新时代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更关系着多元文化浪潮下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因此,作为受众面最广的课程之一,英语理应承担起协同育人的重任。“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视听说教学,也是英语学习者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在与世界各国交往的过程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是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英语学习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现状
1.意识薄弱,储备不足。首先,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目标已经逐步由知识传授转向技能培养,并且正在朝着全方位育人的方向迈进与发展。但不可否认,职业院校视听说课堂中教与学的动机仍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其次,相当一部分担当英语视听说教学的教师思政敏感性弱,思政理论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在以往的视听说教学中,教师更注重英语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的输出。一部分教师由于课务繁重等原因而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系统学习。
2.缺乏思政元素的挖掘。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甚至缺失的问题。一方面,以往的英语视听说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更注重原汁原味,大部分视听材料选自对英语国家文化、教育、经济、娱乐、地理等领域的相关介绍,或是发生在某个具体场景中的情境对话,如机场、酒店、餐馆、银行等。因此,教师在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中更注重西方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而忽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与融合。另一方面,虽然一部分教师已经开启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积极探索,但普遍存在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贴切、浅尝辄止不够深入或缺乏创新性等问题。
3.缺乏系统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思政融入路径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王娟在《高职英语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究》一文中提议通过写作与分组话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来考查学生。张玉青、屈宇清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一文中建议通过大作文、演讲、讨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考查学生,计入平时成绩,以促成“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张洁、郭炜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探析》一文中提议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结果性考核为辅,采取汇报、演讲、讨论、专题报告、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核,并将师生点评、组间互评等作为参考依据。总的来说,研究者们就“课程思政”评价与考核形式提出的建议都具有可操作性,然而他们并没有对以上考核形式的评价标准进行明确划分或给出详细描述。
因此,教师群体首先应深刻认识到:英语视听说教学不仅仅服务于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更需要承担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任务。与此同时,教师群体应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探索“课程思政”与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的融合之道。
四、“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视听说教学设计的案例
1.主题介绍。本次课主题为“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ssues”。从国家层面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国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在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进展。从个体层面来看,环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我们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因此,本次课试图采用线上导入、线下讨论与实践、线上线下成果分享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英语语言听说技能的训练中提升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并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号召,努力践行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2.教学过程。(1)课前。① 視频学习。教师预先在职教云平台发布与“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ssues” 主题相关的一则视频(英文讲解 中英文全字幕):登上青藏高原,找寻青海生态保护的秘密。学生于课前登录职教云平台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失衡状况、青海省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效,同时积累与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相关的高频词汇与表达。
② 自主学习反馈。教师在职教云平台发布两项测试练习,检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测试一以问答形式检验学生对视频内容的理解:三江源地区存在哪些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放牧破坏了草原生态平衡、盐湖面积逐渐缩小、土地因沙漠化等因素而退化等);青海省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比如:生态搬迁,牧民放下木鞭,转而投身“草原管理员”;开发、保护盐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因地制宜,植树造林等);三江源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比如:山更青、水更绿;牧民的草原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交通、医疗、教育更加便利;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防风固沙卓有成效)。测试二检验学生对与主题相关的词汇、表达的掌握情况,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英语视听说课堂的话题讨论活动做好铺垫。 (2)课中。课堂教学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收成果”这一思路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了解国家以及个人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付出的努力以及我们国家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方面的卓越贡献。
① 发现。众所周知,北欧是全球最环保的地区。极光、冰川、湿地、落叶林等一系列美不胜收的景致一度让瑞典、芬兰、挪威、冰岛成为最受世界各国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北欧的生态环境也正在恶化: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陆地悬崖显现使依赖寒冷环境的动植物难以生存。因此,教师首先以一段北欧冰川遭遇生态破坏前后的对比视频导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随后,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② 解决。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兩段视频(英语讲解、中英文关键词字幕):视频一讲述的是一位印度小伙从小的生活环境被垃圾包围,塑料垃圾的泛滥让他心忧,于是发明了一种可溶解、可燃烧,甚至可食用,不会对环境和动植物造成伤害的“塑料袋”。视频二介绍了山东威海荣成实施规模化污水治理和水质改善工程,着力打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宜居之地。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借助中英文关键词字幕的提示,记录视频中提及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通过组内、组间的交流分享完善信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进行汇报活动的小组以2-3组为宜。汇报结束之后,教师将学生在汇报中提及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进行梳理和强化,对学生因视频难度而未能在汇报中呈现的词汇和表达进行适当补充。多模态的输入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视听说能力,也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感受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全球共同关注的大事,它不仅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宏观举措,也需要个人为之付出微观努力。
随后的实践环节中,教师通过一段介绍垃圾分类的视频(中文讲解、英文关键词字幕)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维护生态环境贡献出一己之力。视频观看结束以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生活垃圾,如可乐罐、薯片袋、废纸、电池等,引导学生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并以讲解员、游客等不同身份,互助完成垃圾分类介绍的任务。活动中,组内成员依次充当讲解员,按照视频介绍的知识对展示的垃圾进行分类并投入收集箱,与此同时配以英文讲解。角色扮演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兴趣,组内互助、变换角色的活动形式可以让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位置,并通过由易到难的训练逐步达成终极口语目标。
③ 成果。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两篇新闻报道。报道一显示,NASA数据反馈我们的地球比20年前更绿了,而为此作出巨大贡献的是中国和印度。报道二宣布蚂蚁森林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如果第一则消息能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那么第二则消息则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自我价值感,因为蚂蚁森林里也有他们种下的小树。因此,教师可以就此展开话题讨论,鼓励学生描述他们的种树经历;而后拓展话题,鼓励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通过哪些举动来保护生态环境,并分享取得的小成绩。
(3)课后:视听说实践作业。课后视听说实践作业是学生对课堂所接触内容的内化与拓展,其形式的设计、难度的选择都应贴合或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本次课的课后实践作业设定于校园场景内,沿用课堂教学中“发现、解决、收效”的思路,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发掘校园内特定场所的环境问题,制订合理、可行的整改计划,并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最终达成整改目的。
① 发现:探访校园的各个角落,如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选择其中一个场景,以短片录制的形式报道该场景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并配以英文讲解。录制完毕后分享至班级群。
② 解决:制订可行的环境问题改善策略,以清单或海报的形式分享至班级群。
③ 宣传:观看王俊凯被任命为“联合国环境署亲善大使”后的英文演讲视频,为本组的校园环境改善计划录制30秒英语宣传短片并分享至班级群。
④ 验收:一周之内对本组选择的校园内场所的环境进行验收,以图片形式展示整改成效,并于下一次课堂对活动成果和感悟进行英语口语总结汇报。
五、结语
本次英语视听说课通过线上导入自主学习、线下讨论与实践、线上线下成果分享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多模态输入为素材,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收成果”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技能发展的训练中,提升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体验民族自豪感和自我价值感。
“课程思政”与英语视听说教学的有机融合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实践和反思的过程。首先,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学习和更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其次,视听说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更注重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入。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探寻“课程思政”融合点,真正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刘思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2):1-4.
[2]王娟.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研究,2020(3):87-88.
[3]张玉青,屈宇清.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海外英语,2020.
[4]张洁,郭炜.课程思政视域下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探析[J].陕西教育,2020(3):23,25.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