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旬邑县玉米高创创建项目始于2009年,己经实施了三年,是在07~09年“春玉米提升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升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县粮食均衡增产,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笔者在抓好项目示范点建设的同时,多次进村入户,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玉米种植户进行面对面交流,对本县春玉米生产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研,结合本职工作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科学的分析,具体如下。
一、玉米在旬邑县农村经济及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县情概况
旬邑县地处渭北旱原的北部。北纬35o57~35o33ˊ,东经108o08~108o52ˊ,境内海拔850~1855米,年降水量606毫米,无霜期179天,平均气温9oC,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区。全县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有11个镇3个社区,187个行政村,总人口为28.2万,其中农业人口为25.6万。土地类型主要为塬地、坡地和滩地。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粮食作物是以玉米为主。
2.高产创建其间玉米生产发展情况
受农技部门全力推广与市场经济效益的双重拉动,旬邑县玉米生产发展迅速,己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一面旗帜。种植面积从08年的17.6万亩增长到11年的19.8万亩,平均单产从08年的656kg/667m2到11年的679.5kg/667m2;总产从08年的11.6万吨到11年的13.47万吨,2011年人均生产玉米481.1kg。玉米面积、单产和总产稳居粮食作物第一位,挑起了旬邑粮食生产的大梁。同时涌现出马栏北坡子村等一批高产典型。2009年,马栏镇雷庄和北坡子村1412亩春玉米高产示范田,经省农业厅组织权威专家现场实测,平均亩产925.8kg,创造了陕西省旱地春玉米千亩以上集中连片产量最高纪录;其中,北坡子村示范户杨海升3亩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1113.8kg,再次实现旱地春玉米单产过吨。2010年,职田镇青村、照庄等20个村10420亩玉米高产示范片,经省农业厅组织专家现场实测,平均亩产868.1kg,创造了我省旱作雨养农业区万亩连片800kg/667m2以上春玉米高产纪录。
表一旬邑县2008~2011年春玉米面积、总产、单产
二、旬邑县玉米高产创建的成功经验
1.实施办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玉米生产高度重视,研究确立了“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发展思路,并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任组长的玉米高产创建领导小组,为玉米高产创建提供了组织保障。
1.1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责任
为了确保玉米高产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府成立以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以职田镇、马栏镇、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农机站、种子站等两镇五站负责人为成员的玉米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高产创建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1.2保障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整合现有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项目的专项资金,围绕高产创建活动,全力向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点倾斜。
1.3开展宣传培训,加强技术指导
农技人员根据农时季节,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政策措施、技术要领、先进经验、典型事例和实施效果,使高产创建深入人心。同时按照“统一划行、统一开沟、统一施肥、统一起垄、统一点种、统一覆膜”的“六统一”要求,集中时间,适时播种,为玉米创高产打好基础。
1.4搞好配套服务,提高补贴标准
县、乡、村积极为群众组织种子、化肥、农膜、农药、农机具等生产物资,对资金不足的种植户协调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保证及时播种。另外县农技站在项目经费极端紧张的情况下,挤出部分资金补贴玉米种植户,万亩示范片每斤种子补贴1.5元;千亩示范方和百亩公关田每斤再补贴3.8元,每亩免费提供追肥尿素50kg;对机播户每亩补贴机播费10元。
1.5强化督促检查,开展考核评比
为强化高产创建激励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完善以单产、质量、效益、技术推广和高产创建规模为主要内容的指标考核体系。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包抓领导及技术干部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认真,未达标的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追究其相关责任。
2.关键技术 农技部门经过20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成功总结出了“测土配方施肥,开沟集中使用,选用优良品种,适当增加密度,地膜全程覆盖”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为玉米高产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1测土配方施肥
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开展土肥技术指导和服务。播种前,在示范区采集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制定区域配肥方案,发放到户建议配肥卡。
2.2 开沟集中使用
农家肥结合深翻整地施入,磷肥、钾肥及氮肥总量的40%由机械开沟、起垄、覆膜、播种一次完成。亩施农家肥4000~5000kg,纯氮25kg,纯磷10kg,纯钾16kg,锌肥1~2kg。
2.3选用优良品种
示范方选用高产、抗病、稳产、优质、株型紧凑、耐密植的玉米品种,由经销企业统一供种。万亩示范片主推郑单958和榆单9号,千亩示范方选用郑单958,百亩攻关田分别选用郑单958和榆单9号,十亩标准生产田以郑单958为主。
2.4 适当增加密度
根据示范区肥水条件和品种特性,适当增加密度。郑单958亩种植密度 4500~5000株,榆单9号亩种植密度 4000~4500株所有用种均选包衣后的种子,确保一播全苗。
2.5 地膜全程覆盖
选用700x0.008mm的超薄地膜从播种到收获实施全程覆盖,力争做到“四早”,即早整地、早施肥、早起垄、早覆膜,提高水分利用率,为足墒播种创造有利条件。膜两边用土压实,垄上每隔3米压一横土梁。
三、旬邑县玉米高产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1.农技部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旬邑县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蔬菜站四个基层站所总共在职42人,平均每站不到11人,且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只有3人,技术力量明显不足。这也是我市县级农技推广部门特别是北五县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上级组织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高产创建项目主推品种单一
一部分群众对全省玉米高产创建主推品种选择余地太小,致使大面积推广难度较大,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考虑适当增加1到2个群众易接受的品种作为示范品种推广。
3.近年来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加大
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成为玉米生产中一大威胁,建议省市协调气象部门及时通报灾害天气预报,加大对灾害天气的人工干预力度,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4.受经济效益的驱动,玉米田长期连作,致使土壤养分失衡,病虫害逐年加重
5.长期单一施用化肥,不施或很少施用农家肥,致使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土壤板结,蓄水保肥能力变差,玉米产量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
据调查,由于我县苹果产业较大,大部分农民都将农家肥施入果园,玉米产区均主要靠化肥,土壤有机质无法得以补偿。
6.从产业布局讲,结构过于单一,综合效益低
如虽然旬邑是苹果生产大县,但在玉米主产区马栏、职田两个乡镇,苹果种植面积则相当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玉米面积大没有精力管理果园,另一方面是不掌握苹果管理技术,没有享受种植苹果带来的效益。因此我们认为,在这类镇村更要加强苹果、核桃管理技术培训,提高果业收入比重,进而提高整体收益。
四、对旬邑县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一点建议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常效投入机制,常抓不懈。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培训力度,农业技术人员要坚持进村入户,强化关键技术的指导服务,加强示范效果的宣传力度,推进良种良法配套示范推广工作。另外,要加强玉米新品种引进、示范,尽快筛选出分别适应塬区和川道栽培的主推玉米品种,初步改变玉米品种略显“杂”的局面,也是种子农技部门的当务之急。上级有关业务部门应予以支持。
作者简介:席博,男,(1987-),农学学士,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一、玉米在旬邑县农村经济及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县情概况
旬邑县地处渭北旱原的北部。北纬35o57~35o33ˊ,东经108o08~108o52ˊ,境内海拔850~1855米,年降水量606毫米,无霜期179天,平均气温9oC,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区。全县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有11个镇3个社区,187个行政村,总人口为28.2万,其中农业人口为25.6万。土地类型主要为塬地、坡地和滩地。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粮食作物是以玉米为主。
2.高产创建其间玉米生产发展情况
受农技部门全力推广与市场经济效益的双重拉动,旬邑县玉米生产发展迅速,己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一面旗帜。种植面积从08年的17.6万亩增长到11年的19.8万亩,平均单产从08年的656kg/667m2到11年的679.5kg/667m2;总产从08年的11.6万吨到11年的13.47万吨,2011年人均生产玉米481.1kg。玉米面积、单产和总产稳居粮食作物第一位,挑起了旬邑粮食生产的大梁。同时涌现出马栏北坡子村等一批高产典型。2009年,马栏镇雷庄和北坡子村1412亩春玉米高产示范田,经省农业厅组织权威专家现场实测,平均亩产925.8kg,创造了陕西省旱地春玉米千亩以上集中连片产量最高纪录;其中,北坡子村示范户杨海升3亩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1113.8kg,再次实现旱地春玉米单产过吨。2010年,职田镇青村、照庄等20个村10420亩玉米高产示范片,经省农业厅组织专家现场实测,平均亩产868.1kg,创造了我省旱作雨养农业区万亩连片800kg/667m2以上春玉米高产纪录。
表一旬邑县2008~2011年春玉米面积、总产、单产
二、旬邑县玉米高产创建的成功经验
1.实施办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玉米生产高度重视,研究确立了“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发展思路,并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任组长的玉米高产创建领导小组,为玉米高产创建提供了组织保障。
1.1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责任
为了确保玉米高产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府成立以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以职田镇、马栏镇、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农机站、种子站等两镇五站负责人为成员的玉米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高产创建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1.2保障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整合现有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项目的专项资金,围绕高产创建活动,全力向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点倾斜。
1.3开展宣传培训,加强技术指导
农技人员根据农时季节,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政策措施、技术要领、先进经验、典型事例和实施效果,使高产创建深入人心。同时按照“统一划行、统一开沟、统一施肥、统一起垄、统一点种、统一覆膜”的“六统一”要求,集中时间,适时播种,为玉米创高产打好基础。
1.4搞好配套服务,提高补贴标准
县、乡、村积极为群众组织种子、化肥、农膜、农药、农机具等生产物资,对资金不足的种植户协调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保证及时播种。另外县农技站在项目经费极端紧张的情况下,挤出部分资金补贴玉米种植户,万亩示范片每斤种子补贴1.5元;千亩示范方和百亩公关田每斤再补贴3.8元,每亩免费提供追肥尿素50kg;对机播户每亩补贴机播费10元。
1.5强化督促检查,开展考核评比
为强化高产创建激励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完善以单产、质量、效益、技术推广和高产创建规模为主要内容的指标考核体系。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包抓领导及技术干部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认真,未达标的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追究其相关责任。
2.关键技术 农技部门经过20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成功总结出了“测土配方施肥,开沟集中使用,选用优良品种,适当增加密度,地膜全程覆盖”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为玉米高产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1测土配方施肥
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开展土肥技术指导和服务。播种前,在示范区采集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制定区域配肥方案,发放到户建议配肥卡。
2.2 开沟集中使用
农家肥结合深翻整地施入,磷肥、钾肥及氮肥总量的40%由机械开沟、起垄、覆膜、播种一次完成。亩施农家肥4000~5000kg,纯氮25kg,纯磷10kg,纯钾16kg,锌肥1~2kg。
2.3选用优良品种
示范方选用高产、抗病、稳产、优质、株型紧凑、耐密植的玉米品种,由经销企业统一供种。万亩示范片主推郑单958和榆单9号,千亩示范方选用郑单958,百亩攻关田分别选用郑单958和榆单9号,十亩标准生产田以郑单958为主。
2.4 适当增加密度
根据示范区肥水条件和品种特性,适当增加密度。郑单958亩种植密度 4500~5000株,榆单9号亩种植密度 4000~4500株所有用种均选包衣后的种子,确保一播全苗。
2.5 地膜全程覆盖
选用700x0.008mm的超薄地膜从播种到收获实施全程覆盖,力争做到“四早”,即早整地、早施肥、早起垄、早覆膜,提高水分利用率,为足墒播种创造有利条件。膜两边用土压实,垄上每隔3米压一横土梁。
三、旬邑县玉米高产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1.农技部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旬邑县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蔬菜站四个基层站所总共在职42人,平均每站不到11人,且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只有3人,技术力量明显不足。这也是我市县级农技推广部门特别是北五县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上级组织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高产创建项目主推品种单一
一部分群众对全省玉米高产创建主推品种选择余地太小,致使大面积推广难度较大,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考虑适当增加1到2个群众易接受的品种作为示范品种推广。
3.近年来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加大
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成为玉米生产中一大威胁,建议省市协调气象部门及时通报灾害天气预报,加大对灾害天气的人工干预力度,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4.受经济效益的驱动,玉米田长期连作,致使土壤养分失衡,病虫害逐年加重
5.长期单一施用化肥,不施或很少施用农家肥,致使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土壤板结,蓄水保肥能力变差,玉米产量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
据调查,由于我县苹果产业较大,大部分农民都将农家肥施入果园,玉米产区均主要靠化肥,土壤有机质无法得以补偿。
6.从产业布局讲,结构过于单一,综合效益低
如虽然旬邑是苹果生产大县,但在玉米主产区马栏、职田两个乡镇,苹果种植面积则相当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玉米面积大没有精力管理果园,另一方面是不掌握苹果管理技术,没有享受种植苹果带来的效益。因此我们认为,在这类镇村更要加强苹果、核桃管理技术培训,提高果业收入比重,进而提高整体收益。
四、对旬邑县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一点建议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常效投入机制,常抓不懈。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培训力度,农业技术人员要坚持进村入户,强化关键技术的指导服务,加强示范效果的宣传力度,推进良种良法配套示范推广工作。另外,要加强玉米新品种引进、示范,尽快筛选出分别适应塬区和川道栽培的主推玉米品种,初步改变玉米品种略显“杂”的局面,也是种子农技部门的当务之急。上级有关业务部门应予以支持。
作者简介:席博,男,(1987-),农学学士,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