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说郑和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rr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和来福建找建文帝?
  明代建文帝失踪是千古之谜。据《明史?郑和传》记载:“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如果按照此说,那么寻找建文帝,极有可能是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的动因之一。
  据南京大学教授潘群考证,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罪惟录》“志卷三十二上”《建文逸记》记载:“建文帝携一子至浦江郑氏家,后又纳一妾,生四子……走住福州雷峰寺。三保下洋过之,泣拜于地,为之摩足。帝微嘱三保举事,泣对不能,别去。”
  潘群分析,《罪惟录》是明史学者颇为重视的一部纪传体明史。作者查继佐是明朝遗民,曾经在南明政权中任兵部职方司郎中,熟悉明代史事。由于权威可信,清代学者编纂明代史书,多从《罪惟录》中取材,如万斯同所著《明书·郑和传》很多材料都取自于《罪惟录》。
  这里提到的雷峰寺,实际上是位于福州雪峰山的雪峰寺,《雪峰山志》里曾明确记载郑和在殿前建了两座瓦塔。而在清康熙二十二年修篡的《江宁县志》中,也记载了郑和下西洋时得知建文帝踪迹,“回朝皆奏不闻,史称其有隐衷云”的事实。按此推论,郑和与建文帝的会面,很有可能是真的。
  在郑和的航海图中,曾记载郑和到过宁德三都澳。他的这次行程,一直被史学界认为和建文帝有关。民间传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途中前往宁德支提寺送佛像,在禅房里密会了建文帝,听他诉说失国之痛。
  中国为何在郑和下西洋后闭关自守?
  在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后,明成祖朱棣便因财政问题,不再大力支持耗资巨大的船队出海。朱棣驾崩后,他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于1433年下令严禁船只出海航行,停止所有建造远洋帆船及修缮工作,违反者都要被处决。
  至此,中国的海上事业日渐衰落,开始步入闭关自守的时期。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和其后的工业革命,却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现代化。
  邓小平曾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的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中国被侵略了,包括以后的清朝康乾时代,都不能说是开放的。”
  “支费浩繁荣,库藏为虚”,是终止下西洋的直接原因。据粗略统计,明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了约2000艘海船。另据计算,每只宝船造价约五六千银两,由此可见,下西洋船舶耗资之巨。
  而这还只是一部分。郑和下西洋大展国威,海外诸国八方来朝,而明朝廷对大量的外邦朝贡者论级行赏,数字极为可观。朱棣曾说:“朝廷取四夷,当怀之以恩。今后朝贡者,悉以品级赐赍,虽加厚不为过也。”
  其实说到底,终止下西洋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力由盛而衰。
  明宪宗时期,太监冯保准备再次下西洋,并拿出当年郑和用过的航海图,结果被兵部侍郎刘大夏一把火全都烧掉了。
  在此之后的数个世纪,中国航海业少见起色,却被列强用铁蹄和大炮轰开了大门。
  (本刊汇编整理)
其他文献
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高峰,但如潮的游客似乎并没有让景区纪念品市场“大红大紫”一把。  各种花生酥、绿豆糕、竹制工艺品、“民族风”裙子、刺绣丝绸……走进不少景区的纪念品店,上述商品十有八九摆在柜台。不少网友发帖“吐槽”: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  “千篇一律”的纪念品,无疑在第一眼就让游客“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厦门中山路步行街的一家旅游纪念品专卖店,几位西安游客转了几圈仍然很“纠
期刊
在热播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古装扮相迷倒了一大片人。这是范冰冰第一次挑战女皇的角色,而之前,她扮演最多的是公主。有一次,她演的婀娜公主就追着情郎到了安溪。  说起自己的“公主经历”,范冰冰笑了:“真的是太巧了!在《尘埃落定》里我演塔娜公主,在《河东狮吼》里又演公主,还有这个婀娜公主。”  “婀娜公主是一个有‘三分秀气、三分灵气、四分蛮气’的很平民化的公主,她为了追随自己的心上人,偷偷溜
期刊
2013年6月,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北京,这是习近平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第一次会见他。有细心人士注意到,这次吴伯雄访问大陆的行程,没有按照惯例安排在那年8月底才举行的年度“国共论坛”期间,而是专门为双方会晤而设,当中可能有一定的特殊含意。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分析,马英九紧抓两岸政策话语权,此次会面,从指定出席的团员、筛选接见名单到传递讯息内容,全都由他一手主导。  马英九为什么会选择
期刊
卖书技术哪家强,中国福建找建阳  要说这明朝啊,可是真是一个刻书的高峰期。当时以印书卖书为业的坊肆遍布全国各地,江南的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专门的书店一条街。那时候卖书可比现在暴利多了,贵的一本能达到一两的价格(相当于当时的300多斤大米),便宜的呢,也要个好几钱。关键是贵虽然贵,买的人倒是不少,所以这经史子集、医书农书、道藏佛典等书籍,印得那叫一个欢。特别是一些通俗小说,最受识字老百姓的欢迎,印得
期刊
洪卜仁,1928年生,厦门人,福建省文史研究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著有《厦门史地丛谈》《厦门电影百年》《厦门名人故居》等。  厦门,提到年届八旬的洪卜仁,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市民遇到有关厦门文史或风俗典故问题时,便会到洪卜仁家里或厦门市图书馆洪卜仁工作室去请教他。每次洪卜仁总是热情地接待来访者,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借给他们文史资料,让他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洪卜仁那个50平
期刊
氏不仅是中国人初次见面时必问的问题,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也不一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姓氏就被世袭着,由父系传承。  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83岁高龄的徐天荣50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姓氏,帮助2000多位海内外侨胞寻根找亲人。  寻找瑞典王子的中国身世  “连战、吴伯雄、马英九、王金平他们的家史我都写的,叫作‘家史传记’。这些是高官。平民百姓很多啦,我也帮他们写。华人也有
期刊
郑和下西洋时曾经过古锡兰国(今斯里兰卡)。在他死后26年,锡兰国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出使中国。没想到的是,锡兰发生政变,王位被外侄篡夺。正打算从泉州港回国的锡兰王子得知消息,只好滞留泉州。后来,他和一位阿拉伯裔蒲氏女子成亲,并取名字的第一个字“世”为姓,从此在泉州隐居,繁衍后代。  世家在泉州置产购业、登科及第,成为泉州的一大望族,在明清两朝颇为显赫。明万历年间出了举人世寰望,清初又出了举人世拱显
期刊
据晋江深沪南春村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介绍,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曾有船队停泊在深沪湾。“山顶上有一块数里长的平坦地,军营就一排排地驻扎着,像一条街,同时,因为他们的到来,村民们经常上山做买卖。久而久之,也热闹得像条街。”于是,人们就把这里叫做“三宝街”。  郑和军队重新起航下西洋之后,“三宝街”就再也没人居住。但在“三宝街”尽头有个叫柴仔岫的小山坡底下,当地村民们常常挖出古物。  据说,柴仔岫是当时郑和
期刊
在泉州惠安百崎回族乡,世世代代流传着开基祖先郭仲远和郑和的故事。  传说,郑和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时,曾率船队在后渚港避风。一日,郑和到清净寺礼拜,结识了也去礼拜的郭仲远。出于同族同教情谊,郑和过港探访郭仲远,郭仲远受宠若惊,苦于一时无驿站接待,只好在渡口石亭摆设香案,带领族人恭迎,后来大家就把这个亭子称为“接官亭”。  关于这个亭子,还有一个“郑和送嫁”的故事。  有一次,郑
期刊
福建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造船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发达的手工业生产,为远航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障;天然良港长乐,是郑和指定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领先于国内外的航海术,为下西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郑和七次下西洋,福建不管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闽籍的水手、船工们,在历次的远洋航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郑和去世后的第八次下西洋,也是由福建人来完成。下西洋的壮举,郑和可以缺席,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