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那么如何让学生对科学感兴趣,科学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科学 活动 有效性
“老师有没有实验课?”“老师我们的学具什么时候用?”“老师我们能不能到外面去上课?”这是我走上讲台开始我的第一节科学课上学生们提出的疑问,面对这些疑问,我不经要思考我该如何上科学课,如何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如何让科学活动开展的更有效呢?在接下来的上课过程中,我逐渐的摸索,尽量让学生多参加活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何让活动开展的有效不付与形式化呢?以下是我对科学活动开展的一些浅薄认知。
一、正确认识科学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它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甚至一些家长对科学课保持着一种“玩玩的心态”,认为科学课并不重要,小学只要语文、数学好了,其它课程无关紧要,有了这样的心态,使得学生在上科学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在科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切实的实施计划,亦或是敷衍了事,有的更甚至在课堂上公然奋笔疾书着语文作业。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有没有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有没有正确解读科学这门课程。只有在学生心中正确认识了科学这门课程,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认真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
二、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源动力。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因为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学生只有对科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科学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彼,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正因为如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其实学生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一些现象也有想探究的欲望,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有趣的活动,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份好奇心,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去。例如在云的观察活动中,由于天气情况,课堂上我们只观察到了层云,但在课后有同学兴奋地跑到办公室来告诉我,老师快看这个是不是卷云?我忙出去一看,的确是如他所说的卷云。像这位学生,他就是对云的类型充满了兴趣,在课堂上学过后,能够自己主动的观察云的变化,加深自己对云的了解。
三、明确开展活动目标
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都是有着明确的目的,它是围绕着本课或者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开展的,活动是想让学生能够在其中发现一些现象或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在真正开展活动的时候,有的学生只道是玩乐,玩过就好。所以在开展活动前,应该给学生讲明活动的目的,让学生有目的的去探究,去实验!
四、组内成员分工明确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现代企业讲究团队协作作战能力,其实我们的实验小组也是一个团队。有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在活动中,一些学生争着抢着想去使用某样实验仪器,但结果导致学生之间因为这发生矛盾,实验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的发生,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应让他们分工明确,低段年级可以是教师帮忙分工,高段年级可以是学生自己讨论进行分工。在实验活动开展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五、重视数据的真实性
真实的活动数据有利于学生发现其中的一些科学规律及现象,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却向我提出,老师我们以前这个活动记录都是老师报答案,我们填写一下的。这令我大感吃惊,试问这样的数据对学生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另外也有一些学生自己编写一串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上,或者是抄袭别人的数据,请问这样的数据对学生本人有用吗?是让他们发现了规律还是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亦或是误导了学生对科学的真谛。此外实验活动中,学生得出的一些实验数据可能会与事实相违背,这时候我们不要急着去否定它,而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实验中有失误,还是其它种种情况,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中尝试错误,进而锻炼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学习的坚持性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困难,坚决完成学习任务的品质,它是意志品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对待科学学习要有坚持性,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坚持性就不够,就如我现在正在教授的四年级科学,它的第一单元是关于天气的,其中有不少的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去观察天气,去制作一些简单的仪器来观察天气的变化,同时学会记录这些天气变化的内容,比如每天的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向和风速等等。这些观察记录活动看似很简单,但在实施时却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不知道怎么观察分辨天气现象,有的没有测量的仪器,有的没有按时记录,学生的坚持性不够,在刚开始的一个星期,学生还能很好的记录,但之后却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搪塞没有记录的原因。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做好榜样,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勉励的良好习惯,坚持完成每一项任务。
科学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生有了参与科学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所以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只局限于教室内枯燥的课本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效的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科学 活动 有效性
“老师有没有实验课?”“老师我们的学具什么时候用?”“老师我们能不能到外面去上课?”这是我走上讲台开始我的第一节科学课上学生们提出的疑问,面对这些疑问,我不经要思考我该如何上科学课,如何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如何让科学活动开展的更有效呢?在接下来的上课过程中,我逐渐的摸索,尽量让学生多参加活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何让活动开展的有效不付与形式化呢?以下是我对科学活动开展的一些浅薄认知。
一、正确认识科学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它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甚至一些家长对科学课保持着一种“玩玩的心态”,认为科学课并不重要,小学只要语文、数学好了,其它课程无关紧要,有了这样的心态,使得学生在上科学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在科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切实的实施计划,亦或是敷衍了事,有的更甚至在课堂上公然奋笔疾书着语文作业。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有没有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有没有正确解读科学这门课程。只有在学生心中正确认识了科学这门课程,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认真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
二、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源动力。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因为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学生只有对科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科学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彼,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正因为如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其实学生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一些现象也有想探究的欲望,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有趣的活动,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份好奇心,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去。例如在云的观察活动中,由于天气情况,课堂上我们只观察到了层云,但在课后有同学兴奋地跑到办公室来告诉我,老师快看这个是不是卷云?我忙出去一看,的确是如他所说的卷云。像这位学生,他就是对云的类型充满了兴趣,在课堂上学过后,能够自己主动的观察云的变化,加深自己对云的了解。
三、明确开展活动目标
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都是有着明确的目的,它是围绕着本课或者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开展的,活动是想让学生能够在其中发现一些现象或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在真正开展活动的时候,有的学生只道是玩乐,玩过就好。所以在开展活动前,应该给学生讲明活动的目的,让学生有目的的去探究,去实验!
四、组内成员分工明确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现代企业讲究团队协作作战能力,其实我们的实验小组也是一个团队。有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在活动中,一些学生争着抢着想去使用某样实验仪器,但结果导致学生之间因为这发生矛盾,实验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的发生,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应让他们分工明确,低段年级可以是教师帮忙分工,高段年级可以是学生自己讨论进行分工。在实验活动开展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五、重视数据的真实性
真实的活动数据有利于学生发现其中的一些科学规律及现象,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却向我提出,老师我们以前这个活动记录都是老师报答案,我们填写一下的。这令我大感吃惊,试问这样的数据对学生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另外也有一些学生自己编写一串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上,或者是抄袭别人的数据,请问这样的数据对学生本人有用吗?是让他们发现了规律还是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亦或是误导了学生对科学的真谛。此外实验活动中,学生得出的一些实验数据可能会与事实相违背,这时候我们不要急着去否定它,而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实验中有失误,还是其它种种情况,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中尝试错误,进而锻炼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学习的坚持性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困难,坚决完成学习任务的品质,它是意志品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对待科学学习要有坚持性,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坚持性就不够,就如我现在正在教授的四年级科学,它的第一单元是关于天气的,其中有不少的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去观察天气,去制作一些简单的仪器来观察天气的变化,同时学会记录这些天气变化的内容,比如每天的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向和风速等等。这些观察记录活动看似很简单,但在实施时却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不知道怎么观察分辨天气现象,有的没有测量的仪器,有的没有按时记录,学生的坚持性不够,在刚开始的一个星期,学生还能很好的记录,但之后却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搪塞没有记录的原因。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做好榜样,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勉励的良好习惯,坚持完成每一项任务。
科学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生有了参与科学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所以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只局限于教室内枯燥的课本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有效的学到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