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人的生活在物质上越来越丰富了,可精神上的压力却越来越大。一些家长往往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
受,不自觉地贯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味地希望孩子超过自己,而忽视了孩子对这些压力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或者对孩子的成长寄予过高的期望,而忽略了其健康人格的培养。时间一长,必然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种压力,一种人格上的残缺。于是,依赖、失眠、抑郁、焦虑、紧张、压抑等各种与心理有关的问题便在孩子身上悄然而生。下面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例1:南京市六合区瓜埠镇石桥村,16岁的少女小敏留下一封遗书之后,喝下了一瓶剧毒农药乐果自杀了。小敏的遗书有这样一句话:“爸爸妈妈,你们太要面子,给我的压力太大了,我受不了现在的成长压力……”从这句话看,孩子在家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例2:湖南神童魏永康13岁时以高分考进了湘潭大学物理系,并由妈妈陪读四年,17岁时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创造出了一个“东方神童”的故事。在大学4年里,他与人交往的方式仅仅是一句话(你好),一个动作(握手),基本的礼仪和与人交往的规则他一点都不懂。最终因交往的困难和生活的无法自理而肄业回家。
试问,假如家长懂得一点儿童的心理知识,假如家长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那么这些悲剧还会发生吗?要知道一个人从出生到走上社会,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健康。这种影响的好与坏,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一个没有健康心理的孩子,将
来长大以后就很难甚至无法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是至关重要。
二、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的途径
(一)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
理解孩子就是要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和思考问题。我们中国的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小孩就是小孩,他还小,什么也不懂,就得听大人的。”所以,他们的教育比较倾向于居高临下的说教,不太与孩子进行平等的讨论、沟通。其实这种做法是错的,这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孩子有什么想法,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意见,并且最大程度地表示理解。我们家长可以不赞成孩子的意见,但必须让孩子明白我们“懂得”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体验他的感受。这点西方的家长就做得很好,他们主张同孩子说话时,要蹲下来,与孩子在同一个高度,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表示对孩子的尊重。
尊重孩子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讽刺孩子,不要在别人面前揭他的“短”。因为孩子也有自尊心,他同样要面子。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他会比较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相反,缺乏自信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主要是退缩、观望、被动,不善与人交往、不敢尝试新事物,凡事依赖、犹豫不决。
培养孩子的自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对孩子要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果一个孩子一直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2. 不要经常指责和批评孩子。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是压抑的、自卑的,他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先想我这样做对不对,会不会挨批评。
3. 不要过分保护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自信心。
4. 不要进行错误的比较。不能以“最好”的孩子的发展标准为标准,对孩子设立很高的目标。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每个孩子也都具有自己的长处和薄弱之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孩子都能达到“最好”。
(三)教孩子学会感激,学会关心
1. 学会感激
感激是一种很美好的感情,懂得心存感激的孩子长大以后才会懂得孝顺父母,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很容易被别人所接受,也容易交到朋友。懂得感激别人,自己才能够懂得珍惜,才能更清楚什么是好,什么值得照着去做,懂得去回报他人。
2. 学会关心
来自家长的过高的期望、过分的保护、过多的照顾,往往使得孩子过分关注自己而不懂得去关心周围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自私”成为孩子们的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行为,“以我为中心”慢慢地成为他们思维与行为的习惯;喜欢听赞扬、不喜欢、甚至听不进批评;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都围着自己转;妒忌心强、缺乏同情心。这些都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唯有教会孩子学会关心,才能将它们铲除。
(四)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感,延缓满足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果汁软糖”实验:研究者让一些4岁的孩子挨个进入一间空旷的房间,并对每个孩子说:“这颗糖是你的,但我要出去办点事,如果你等我回来之后再吃,我就再给你一颗。”对这颗糖,孩子们的态度是千差万别的:有的迫不急待当时就吃下去了,有的忍了一会儿但没能忍住,终于还是吃了下去,有的则坚持等待。
研究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孩子成人以后,那些在4岁时能坚持等待换得第二颗糖的孩子通常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品质呢?他们比较独立,自信、开朗、社会适应性较强;而那些早年经不起糖果诱惑的孩子则更多地表现孤僻、很容易受挫折,并往往屈从于压力,逃避挑战。
在我们现实中,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往往是百依百顺,特别是现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了,家长更是一呼即应。殊不知,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上面的实验就是个很好的说明。
(五)让孩子学会交往
一个人,不管他多么成功,多么强有力,他都离不开别人,都不能不与别人交往,不能没有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支持。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交朋友,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变失败为成功。另外,家长可以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在观察、模仿中学会交往。还可以与孩子多交谈,了解他们的问题,给他们的交往给予正确的引导。
现代人的生活在物质上越来越丰富了,可精神上的压力却越来越大。一些家长往往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
受,不自觉地贯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味地希望孩子超过自己,而忽视了孩子对这些压力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或者对孩子的成长寄予过高的期望,而忽略了其健康人格的培养。时间一长,必然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种压力,一种人格上的残缺。于是,依赖、失眠、抑郁、焦虑、紧张、压抑等各种与心理有关的问题便在孩子身上悄然而生。下面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例1:南京市六合区瓜埠镇石桥村,16岁的少女小敏留下一封遗书之后,喝下了一瓶剧毒农药乐果自杀了。小敏的遗书有这样一句话:“爸爸妈妈,你们太要面子,给我的压力太大了,我受不了现在的成长压力……”从这句话看,孩子在家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例2:湖南神童魏永康13岁时以高分考进了湘潭大学物理系,并由妈妈陪读四年,17岁时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创造出了一个“东方神童”的故事。在大学4年里,他与人交往的方式仅仅是一句话(你好),一个动作(握手),基本的礼仪和与人交往的规则他一点都不懂。最终因交往的困难和生活的无法自理而肄业回家。
试问,假如家长懂得一点儿童的心理知识,假如家长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那么这些悲剧还会发生吗?要知道一个人从出生到走上社会,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健康。这种影响的好与坏,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一个没有健康心理的孩子,将
来长大以后就很难甚至无法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是至关重要。
二、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的途径
(一)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
理解孩子就是要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和思考问题。我们中国的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小孩就是小孩,他还小,什么也不懂,就得听大人的。”所以,他们的教育比较倾向于居高临下的说教,不太与孩子进行平等的讨论、沟通。其实这种做法是错的,这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孩子有什么想法,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意见,并且最大程度地表示理解。我们家长可以不赞成孩子的意见,但必须让孩子明白我们“懂得”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体验他的感受。这点西方的家长就做得很好,他们主张同孩子说话时,要蹲下来,与孩子在同一个高度,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表示对孩子的尊重。
尊重孩子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讽刺孩子,不要在别人面前揭他的“短”。因为孩子也有自尊心,他同样要面子。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他会比较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相反,缺乏自信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主要是退缩、观望、被动,不善与人交往、不敢尝试新事物,凡事依赖、犹豫不决。
培养孩子的自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对孩子要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果一个孩子一直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2. 不要经常指责和批评孩子。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是压抑的、自卑的,他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先想我这样做对不对,会不会挨批评。
3. 不要过分保护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自信心。
4. 不要进行错误的比较。不能以“最好”的孩子的发展标准为标准,对孩子设立很高的目标。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每个孩子也都具有自己的长处和薄弱之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孩子都能达到“最好”。
(三)教孩子学会感激,学会关心
1. 学会感激
感激是一种很美好的感情,懂得心存感激的孩子长大以后才会懂得孝顺父母,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很容易被别人所接受,也容易交到朋友。懂得感激别人,自己才能够懂得珍惜,才能更清楚什么是好,什么值得照着去做,懂得去回报他人。
2. 学会关心
来自家长的过高的期望、过分的保护、过多的照顾,往往使得孩子过分关注自己而不懂得去关心周围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自私”成为孩子们的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行为,“以我为中心”慢慢地成为他们思维与行为的习惯;喜欢听赞扬、不喜欢、甚至听不进批评;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都围着自己转;妒忌心强、缺乏同情心。这些都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唯有教会孩子学会关心,才能将它们铲除。
(四)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感,延缓满足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果汁软糖”实验:研究者让一些4岁的孩子挨个进入一间空旷的房间,并对每个孩子说:“这颗糖是你的,但我要出去办点事,如果你等我回来之后再吃,我就再给你一颗。”对这颗糖,孩子们的态度是千差万别的:有的迫不急待当时就吃下去了,有的忍了一会儿但没能忍住,终于还是吃了下去,有的则坚持等待。
研究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孩子成人以后,那些在4岁时能坚持等待换得第二颗糖的孩子通常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品质呢?他们比较独立,自信、开朗、社会适应性较强;而那些早年经不起糖果诱惑的孩子则更多地表现孤僻、很容易受挫折,并往往屈从于压力,逃避挑战。
在我们现实中,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往往是百依百顺,特别是现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了,家长更是一呼即应。殊不知,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上面的实验就是个很好的说明。
(五)让孩子学会交往
一个人,不管他多么成功,多么强有力,他都离不开别人,都不能不与别人交往,不能没有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支持。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交朋友,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变失败为成功。另外,家长可以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在观察、模仿中学会交往。还可以与孩子多交谈,了解他们的问题,给他们的交往给予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