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的一些美术课堂中的欣赏评述环节存在“伪评述”的怪现象,让美术学科特点变味儿,使欣赏走入了误区,造成学生欣赏评述的表面化。笔者尝试从“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评述”;“有效引导,让学生学会评述”;“丰富语言,让学生善于评述”;“促发情感,让学生激情评述”等策略入手,层层深入,慢慢递进,逐渐练就学生的一双会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从而提高儿童美术评述能力。
关键词:评述 兴趣 引导 语言 情感
在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的过程中,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到作用,美术欣赏课评述环节的教学就是训练学生一双“高眼”的重要手段。
可如今的美术课堂中的欣赏评述环节普遍存在一个怪现象,当孩子在看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或迷人的大自然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哇!”“好美啊!”可“哇”声一片之后,就无话可说了,美在哪里?很难说出所以然来。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原因:1、评述缺乏真情实感;2、评述缺乏指导;3、美术语言词汇匮乏,缺乏美术学科特征。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除了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画、敢想、敢评之外,更重要的还要从“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评述”;“有效引导,让学生学会评述”;“丰富语言,让学生善于评述”;“促发情感,让学生激情评述”等方法入手,慢慢练就一双会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评述
让学生对欣赏对象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是学生乐于评述的前提。《美术课程标准》也着重强调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评述活动中来,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1、选择典型作品,投其所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投其所好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手段。除了掌握这个心理需求之外,在选择欣赏对象时,一定要有所取舍、有针对性。如同样是欣赏“卡通”作品,低段孩子更多关注的是绚丽的色彩和可爱的形态,教师就以此为切入点,利用好孩子们这份“好奇心强”的心理,选择与孩子们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卡通形象。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紧跟流行风向的卡通更能吸引人,如海绵宝宝、喜洋洋、维尼、跳跳虎、小猪佩奇等,想不打动孩子的心都难!而中高段学生,太过卡通的形象他们会觉得幼稚,他们已经能用自己的眼光欣赏和评述卡通作品艺术特点,喜好和欣赏也更趋个性化,这些必须注意。
2、创设欣赏情境,拉近距离
欣赏评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成人都是如此,更何况小学生,特别在理解作者通过画面要表达的含义时就更不易。而情境教学法,能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理解画中含义有帮助。如三年级下《巧折巧剪》一课,因为是剪纸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除了准备一些剪纸作品,让学生直观欣赏外,配合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剪纸?知道剪纸的由来、用途和当时人们是如何进行剪纸创作的;明白剪纸独特的造型手段——在色纸上用剪刀、刻刀以阳刻或阴刻的形式表现出个性化的装饰纹样。并了解剪纸中常用的纹样,通过视频再现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剪纸有整体的了解,从而对剪纸的作品能够正确欣赏与评述。更重要的是通过以上种种的过程,使学生在欣赏和评述的时候能有根据,有内容可讲。
二、有效引导,让学生学会评述
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在美术课堂上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美的发现及感触:“哇!太美了!”“啊,真好看呀!”……学生吐露的是最最直观的感受,没有指向具体的内容,只是停留于表面的第一时间的反应而已。如要深入,需要教师做有效的引导,才能让学生学会真正的评述。
1、引导观察,发现评述内容
评述缺乏内容,是因为他还没有看见,还没有发现。如何让学生在观察中有发现?就需要触及心灵的体验,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看见问题主动发现,从未悟出其中的奥秘与道理。如果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欣赏中发现了什么,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是质疑,这样的评述才是有效的。例如教学《风儿吹过》,风来无影,去无踪,极为抽象,怎么表现呢?引导学生看到风是关键。风虽然抽象,但风声和受风时周围环境的变化又是可听、可视的,这就是本课的体验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先从听风入手,打开电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头发、衣服、丝带、风筝受风时的变化,调节风的大小、不同的角度直观感受物体的前后不同,有了这些视知觉基础,学生就很容易获得对各种风的心理体验,表达时他们会自然的将个体体验的独特知觉与创作相结合,“评述”内容不言而喻瞬间丰富了。
2、引导想象,挖掘评述深度
很多时候欣赏评述的不仅仅我们看见的,更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而进行的讨论。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不是能从表象上马上能让我们获取的,需要欣赏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观察再观察,想象再讨论,才能慢慢提炼出来,这就是一种欣赏评述的过程。如对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赏析,蒙娜丽莎那种微笑似神秘似神圣,可以引发欣赏者无限的遐想与思考,她的笑是对快乐生活的回味?还是对孩子的温柔?亦或是对美好明天的愿景……学生无尽的想象,使评述高潮迭起。
3、引导融合,扩展评述广度
新课程理念是強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渗透。美术与综合实践、音乐、语文、科学内在联系密不可分。欣赏评述中我们要运用好多元文化资源,让学生跨学科学习、比较、评论,开阔视野,树立大教育观,接受丰富的美术语言和创造手法。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评述时,可尝试让学生多接触音乐、表演、文学等艺术门类。
三、充实语言,让学生善于评述
《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了“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由此不难看出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先要认知并积累一定的美术语言,然后才能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大胆的表述。 1、利用“美术术语收集卡”,丰富语言
语言是评述的基础,美术术语更是体现学科特点的必要基石。针对学生表达语言匮乏、缺乏运用美术语言评述美术作品的现象我们该怎么办?笔者尝试使用美术术语收集卡,让学生积累美术专业术语。
首先是认识造型元素,在课堂中出示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作品,找出:点、线、面、色彩、形状、空间、材质、肌理、结构、明暗等构成因素。结合作品理解表达作品形象的基本美术语言,由抽象到具象,让学生体认、理解这些美术语言,并记录积累,丰富自己的评述语言。
其次是理解构成原理,造型元素在构成一件作品时必然会遵循一定的美学原理。如:节奏、对比、对称、平衡等等。在欣赏优秀艺术时,引导学生找一找作品中用到的造型元素,对比理解这些元素在构成中的基本原理。浙美版《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欣赏教学中,出示了各种形式的荷花,有线描、国画、水粉等。首先让学生观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请学生说说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的荷花各有什么不同。学生的观察很认真,很快就有发现。其中有学生选择了线描荷花和一件水粉荷花进行分析:线描荷花主要是运用线条来表现,疏密、粗细不同的线条体现出了画面的节奏美感,给人轻松而愉快的感觉。另一幅作品主要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色彩中有亮的白和黄,有暗的黑色和赭石,形成强烈中有柔和的对比,使人看到这幅作品有一种夕阳温暖的感觉。
2、运用“选词造句”,活用语言
初级水平:给点“颜色”就精彩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光储备美术语言还不够,因为美术语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反复的运用才行。所以评述初级阶段,当学生欣赏一件作品,只能说“很美”、“好看”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名词,如构图、人物造型、色彩、线条、层次或者主题,让学生明确评述的方向。接着进一步启发,让学生明白明白评述作品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进行。可是每个评述的方向或点,改用怎样的词语形容呢?正当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给出相关的形容词,比如:饱满、圆润、流畅、对比强烈、姿态各异、丰腴等等词语。学生就可以根据评述的需要,自主选择提供的词汇,通过讨论、争辩来确定最为合适的用词。真理越辩越明,在这样的评述才能深入作品内部,才是真正的欣赏评述,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级水平: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学生运用给定的美术语言进行评述的时候,问题又来了?因为局限于有限的词语,对一幅作品的评述难免片面性,要么一个劲地往好的方面评述,要么往不好的一面评述。另外,评述还是欠深入,学生评述的还停留在表面,只看到色彩很和谐,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条例性、逻辑性,主动去思考内在的原因,由此我想到除了美术语言还可以让学生使用关联词:不仅……而且……(递进深入);虽然……但是……(转折正反两名辨证评析);因为……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如此以来,学生的评述就发生很大的改观,他们会这么说:这张画不仅构图合理,而且画面色彩很具有表现力;这幅画虽然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较到位,但是人物与背景结合的不好。在这样的美术评论中,学生对作品观察的更为全面仔细,不管是表现方法还是表现技巧上也有更深入的认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慢慢在提高。
高级水平:高峰论坛练口才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件作品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感受与体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召开“关于某某作品的高峰论坛”各自发表观点,理越辩越明,言越辩越精。通过美术高峰论坛的方式进行美术欣赏评述,能让学生迅速找到合理的词汇,恰当的关联词语,组织完整的句子进入酣畅淋漓的语言争论,此时的状态一定是不吐不快,由此可见欣赏评述中的“高峰论坛”不仅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促发情感,让学生激情评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美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之一,它通过学生在亲身实践的美术活动,来感受和体验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首先审美客体——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是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欣赏北京故宫建筑会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欣赏罗丹的雕塑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大气、力量之感。其次审美主体——学生,只有当学生在欣赏中通过观察、思考、判断和想象作品,就是进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体会到了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那么他的情绪绝不会无精打采,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课堂上积极热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带着问题延伸到课外开展自主学习。因此 ,深入实质的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绝对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的参与和心理感受。
1、和谐氛围,敞开心扉
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他的大脑细胞更为活跃,他的感受力会更强,神经之间容易建立暂时的联系,对智力的激发更为有利。相反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人在极度低落情绪中智力为零,这说明情绪低落时,人的智力智力会受影响,没有正常的情况下灵敏的感觉能力,思维表现呆滞,语言则是混沌。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赖以学生的心理氛圍。那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审美权威”“一锤定音”都不利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正确定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生间进行充满温暖的双向交流。使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评述。
2、平等对话,主动表达
在课堂中,学生会不自觉产生依赖心理,跟着老师的节奏,表面上一切顺顺利利,实质上左耳进右耳出,早已忘记在爪哇国里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让学生“多听变多讲”,由扶到走,学会方法,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注意选择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运用“对比教学”,对不同风格的作品,同一个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等,同时让学生多多感受优雅的古典艺、时尚的现代艺术、神秘的非洲原始艺术、道法自然的中国园林等等,欣赏世界多元文化,触类旁通,更有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 3、诱发激情,精彩绽放
感觉能激發学生情感的体验,因此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作品体验时,要重视艺术品本身引发出的学生的各种情感。艺术家在创作中会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激发观赏者的情感,比如:运用情感象征符号引发观赏者内心情感的再现,运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进行直接的感官刺激等,诱起观赏者的情感效应。由此可以断定学生欣赏艺术品时的评述语言同属于认知、情感范畴。浓淡的色彩,明暗的光线,远近的空间,曲折的线条等都能调动人的视知觉。在学生评述语言的表达中,应该是他情感波动喜怒哀乐的再现。
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虽说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却是我们最方便、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很多启迪。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提高学生美术评述的能力,练就一双艺术家的眼睛。从欣赏评述优秀作品中吸收创作的养分,为创造美打下结实基础。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使我们的学生承载美的历程,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最终成为美的缔造者和传递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建军.美术教学审美创造力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交给儿童开启美术之门的金钥匙——引导儿童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探究.学术期刊杂志 http://all.zcom.com/archives/wendangziliao/e0c2-104034.htm. 2008.
[4] 王园园.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语言. http://www.rxyj.org/html/2010/0416/152416.php.2010.
[5] 易镜荣.美术欣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6] 王恒. 新课程下如何让孩子走近美术评价.http://www.rxyj.org/html/2010/0416/152416.php 2010.
(桐乡市崇德小学 浙江嘉兴)
关键词:评述 兴趣 引导 语言 情感
在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的过程中,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到作用,美术欣赏课评述环节的教学就是训练学生一双“高眼”的重要手段。
可如今的美术课堂中的欣赏评述环节普遍存在一个怪现象,当孩子在看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或迷人的大自然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哇!”“好美啊!”可“哇”声一片之后,就无话可说了,美在哪里?很难说出所以然来。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原因:1、评述缺乏真情实感;2、评述缺乏指导;3、美术语言词汇匮乏,缺乏美术学科特征。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除了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画、敢想、敢评之外,更重要的还要从“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评述”;“有效引导,让学生学会评述”;“丰富语言,让学生善于评述”;“促发情感,让学生激情评述”等方法入手,慢慢练就一双会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评述
让学生对欣赏对象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是学生乐于评述的前提。《美术课程标准》也着重强调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评述活动中来,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1、选择典型作品,投其所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投其所好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手段。除了掌握这个心理需求之外,在选择欣赏对象时,一定要有所取舍、有针对性。如同样是欣赏“卡通”作品,低段孩子更多关注的是绚丽的色彩和可爱的形态,教师就以此为切入点,利用好孩子们这份“好奇心强”的心理,选择与孩子们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卡通形象。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紧跟流行风向的卡通更能吸引人,如海绵宝宝、喜洋洋、维尼、跳跳虎、小猪佩奇等,想不打动孩子的心都难!而中高段学生,太过卡通的形象他们会觉得幼稚,他们已经能用自己的眼光欣赏和评述卡通作品艺术特点,喜好和欣赏也更趋个性化,这些必须注意。
2、创设欣赏情境,拉近距离
欣赏评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成人都是如此,更何况小学生,特别在理解作者通过画面要表达的含义时就更不易。而情境教学法,能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理解画中含义有帮助。如三年级下《巧折巧剪》一课,因为是剪纸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除了准备一些剪纸作品,让学生直观欣赏外,配合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剪纸?知道剪纸的由来、用途和当时人们是如何进行剪纸创作的;明白剪纸独特的造型手段——在色纸上用剪刀、刻刀以阳刻或阴刻的形式表现出个性化的装饰纹样。并了解剪纸中常用的纹样,通过视频再现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剪纸有整体的了解,从而对剪纸的作品能够正确欣赏与评述。更重要的是通过以上种种的过程,使学生在欣赏和评述的时候能有根据,有内容可讲。
二、有效引导,让学生学会评述
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在美术课堂上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美的发现及感触:“哇!太美了!”“啊,真好看呀!”……学生吐露的是最最直观的感受,没有指向具体的内容,只是停留于表面的第一时间的反应而已。如要深入,需要教师做有效的引导,才能让学生学会真正的评述。
1、引导观察,发现评述内容
评述缺乏内容,是因为他还没有看见,还没有发现。如何让学生在观察中有发现?就需要触及心灵的体验,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看见问题主动发现,从未悟出其中的奥秘与道理。如果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欣赏中发现了什么,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是质疑,这样的评述才是有效的。例如教学《风儿吹过》,风来无影,去无踪,极为抽象,怎么表现呢?引导学生看到风是关键。风虽然抽象,但风声和受风时周围环境的变化又是可听、可视的,这就是本课的体验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先从听风入手,打开电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头发、衣服、丝带、风筝受风时的变化,调节风的大小、不同的角度直观感受物体的前后不同,有了这些视知觉基础,学生就很容易获得对各种风的心理体验,表达时他们会自然的将个体体验的独特知觉与创作相结合,“评述”内容不言而喻瞬间丰富了。
2、引导想象,挖掘评述深度
很多时候欣赏评述的不仅仅我们看见的,更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而进行的讨论。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不是能从表象上马上能让我们获取的,需要欣赏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观察再观察,想象再讨论,才能慢慢提炼出来,这就是一种欣赏评述的过程。如对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赏析,蒙娜丽莎那种微笑似神秘似神圣,可以引发欣赏者无限的遐想与思考,她的笑是对快乐生活的回味?还是对孩子的温柔?亦或是对美好明天的愿景……学生无尽的想象,使评述高潮迭起。
3、引导融合,扩展评述广度
新课程理念是強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渗透。美术与综合实践、音乐、语文、科学内在联系密不可分。欣赏评述中我们要运用好多元文化资源,让学生跨学科学习、比较、评论,开阔视野,树立大教育观,接受丰富的美术语言和创造手法。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评述时,可尝试让学生多接触音乐、表演、文学等艺术门类。
三、充实语言,让学生善于评述
《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了“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由此不难看出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先要认知并积累一定的美术语言,然后才能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大胆的表述。 1、利用“美术术语收集卡”,丰富语言
语言是评述的基础,美术术语更是体现学科特点的必要基石。针对学生表达语言匮乏、缺乏运用美术语言评述美术作品的现象我们该怎么办?笔者尝试使用美术术语收集卡,让学生积累美术专业术语。
首先是认识造型元素,在课堂中出示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作品,找出:点、线、面、色彩、形状、空间、材质、肌理、结构、明暗等构成因素。结合作品理解表达作品形象的基本美术语言,由抽象到具象,让学生体认、理解这些美术语言,并记录积累,丰富自己的评述语言。
其次是理解构成原理,造型元素在构成一件作品时必然会遵循一定的美学原理。如:节奏、对比、对称、平衡等等。在欣赏优秀艺术时,引导学生找一找作品中用到的造型元素,对比理解这些元素在构成中的基本原理。浙美版《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欣赏教学中,出示了各种形式的荷花,有线描、国画、水粉等。首先让学生观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请学生说说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的荷花各有什么不同。学生的观察很认真,很快就有发现。其中有学生选择了线描荷花和一件水粉荷花进行分析:线描荷花主要是运用线条来表现,疏密、粗细不同的线条体现出了画面的节奏美感,给人轻松而愉快的感觉。另一幅作品主要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色彩中有亮的白和黄,有暗的黑色和赭石,形成强烈中有柔和的对比,使人看到这幅作品有一种夕阳温暖的感觉。
2、运用“选词造句”,活用语言
初级水平:给点“颜色”就精彩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光储备美术语言还不够,因为美术语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反复的运用才行。所以评述初级阶段,当学生欣赏一件作品,只能说“很美”、“好看”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名词,如构图、人物造型、色彩、线条、层次或者主题,让学生明确评述的方向。接着进一步启发,让学生明白明白评述作品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进行。可是每个评述的方向或点,改用怎样的词语形容呢?正当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给出相关的形容词,比如:饱满、圆润、流畅、对比强烈、姿态各异、丰腴等等词语。学生就可以根据评述的需要,自主选择提供的词汇,通过讨论、争辩来确定最为合适的用词。真理越辩越明,在这样的评述才能深入作品内部,才是真正的欣赏评述,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级水平: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学生运用给定的美术语言进行评述的时候,问题又来了?因为局限于有限的词语,对一幅作品的评述难免片面性,要么一个劲地往好的方面评述,要么往不好的一面评述。另外,评述还是欠深入,学生评述的还停留在表面,只看到色彩很和谐,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条例性、逻辑性,主动去思考内在的原因,由此我想到除了美术语言还可以让学生使用关联词:不仅……而且……(递进深入);虽然……但是……(转折正反两名辨证评析);因为……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如此以来,学生的评述就发生很大的改观,他们会这么说:这张画不仅构图合理,而且画面色彩很具有表现力;这幅画虽然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较到位,但是人物与背景结合的不好。在这样的美术评论中,学生对作品观察的更为全面仔细,不管是表现方法还是表现技巧上也有更深入的认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慢慢在提高。
高级水平:高峰论坛练口才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件作品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感受与体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召开“关于某某作品的高峰论坛”各自发表观点,理越辩越明,言越辩越精。通过美术高峰论坛的方式进行美术欣赏评述,能让学生迅速找到合理的词汇,恰当的关联词语,组织完整的句子进入酣畅淋漓的语言争论,此时的状态一定是不吐不快,由此可见欣赏评述中的“高峰论坛”不仅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促发情感,让学生激情评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美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之一,它通过学生在亲身实践的美术活动,来感受和体验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首先审美客体——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是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欣赏北京故宫建筑会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欣赏罗丹的雕塑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大气、力量之感。其次审美主体——学生,只有当学生在欣赏中通过观察、思考、判断和想象作品,就是进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体会到了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那么他的情绪绝不会无精打采,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课堂上积极热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带着问题延伸到课外开展自主学习。因此 ,深入实质的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绝对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的参与和心理感受。
1、和谐氛围,敞开心扉
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他的大脑细胞更为活跃,他的感受力会更强,神经之间容易建立暂时的联系,对智力的激发更为有利。相反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人在极度低落情绪中智力为零,这说明情绪低落时,人的智力智力会受影响,没有正常的情况下灵敏的感觉能力,思维表现呆滞,语言则是混沌。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赖以学生的心理氛圍。那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审美权威”“一锤定音”都不利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正确定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生间进行充满温暖的双向交流。使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评述。
2、平等对话,主动表达
在课堂中,学生会不自觉产生依赖心理,跟着老师的节奏,表面上一切顺顺利利,实质上左耳进右耳出,早已忘记在爪哇国里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让学生“多听变多讲”,由扶到走,学会方法,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注意选择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运用“对比教学”,对不同风格的作品,同一个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等,同时让学生多多感受优雅的古典艺、时尚的现代艺术、神秘的非洲原始艺术、道法自然的中国园林等等,欣赏世界多元文化,触类旁通,更有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 3、诱发激情,精彩绽放
感觉能激發学生情感的体验,因此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作品体验时,要重视艺术品本身引发出的学生的各种情感。艺术家在创作中会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激发观赏者的情感,比如:运用情感象征符号引发观赏者内心情感的再现,运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进行直接的感官刺激等,诱起观赏者的情感效应。由此可以断定学生欣赏艺术品时的评述语言同属于认知、情感范畴。浓淡的色彩,明暗的光线,远近的空间,曲折的线条等都能调动人的视知觉。在学生评述语言的表达中,应该是他情感波动喜怒哀乐的再现。
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虽说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却是我们最方便、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很多启迪。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提高学生美术评述的能力,练就一双艺术家的眼睛。从欣赏评述优秀作品中吸收创作的养分,为创造美打下结实基础。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使我们的学生承载美的历程,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最终成为美的缔造者和传递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建军.美术教学审美创造力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交给儿童开启美术之门的金钥匙——引导儿童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探究.学术期刊杂志 http://all.zcom.com/archives/wendangziliao/e0c2-104034.htm. 2008.
[4] 王园园.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语言. http://www.rxyj.org/html/2010/0416/152416.php.2010.
[5] 易镜荣.美术欣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6] 王恒. 新课程下如何让孩子走近美术评价.http://www.rxyj.org/html/2010/0416/152416.php 2010.
(桐乡市崇德小学 浙江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