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后简称地理课标)的颁布和推行,据此修订的新教材也陆续投入使用,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上和七年级下地理教材分别开始使用。教师只有认识到教材的新变化,才能深刻理解教材,从而具体理解地理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贯彻“用教材”的新理念。相比当年大变样的2001版地理教材,人教社七年级下册初中地理(2012版)教材的变动不算大。但它紧扣地理课标,在内容体系的安排、学习框题的设置、文字表述的详略与顺序、探究活动的主题与可操作性、各种插图的重新选配与设计等方面,焕然一新。
一、修编思想
1.全面落实,体现地理课标倡导的新要求
2012版教材依照并紧扣地理课标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基本理念,全面落实各项要求,使地理教材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教学资源。例如,地理课标在“认识大洲”中,删除“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和“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两条,体现在教材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2001版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节组成,2012版则修改为由“位置与范围”和“自然环境”两节组成。虽然删除“人文环境”一节,但其中一些重要内容被调至第一节“位置与范围”中。如“不同地区居民生活差异”,由2001版突出多样人文环境的地区文化,变为2012版的亚洲地理分区和区域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在内容安排上更加重视地理要素间的关联,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综合性和生活性特征。又如,地理课标在“认识地区”中,删除“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2012版七年级下教材“欧洲西部”相应删除欧盟及其相关内容;地理课标在“认识国家”中删除“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主要城市”,新教材相应删除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主要城市……诸如此类的修改,无不体现出地理课标的新要求。
2.内容更新,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2012版教材继续以适应学生多样化学习特点的呈现方式为落脚点,加强正文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系统的联系,内容更注重从学生身边或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删减一些难以区分、易引起争议、脱离时代的内容;将一些活动里的知识点调整到正文部分;增加不少景观图,所选图片主题突出,视觉效果强烈;每一框题的活动围绕主题设计2~3个梯度性问题,难易程度恰当等,突出地理课标“课文要简明、通俗、科学、直观、生动、亲切……”的要求,大大方便了学生阅读。例如,2012版教材把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框题改为“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把西欧“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框题改为“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框题改为“快速发展的经济”等。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认为2001版教材中,有关日本的加工贸易经济、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等提法模糊、雷同,难以区分。新版修改后,既可避免无谓的文字纠缠,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紧跟时势的变化,体现出教材的时代性。又如,2012版教材删除活动“如何看待日本的种种做法”,删除阅读材料“孟加拉国被淹没的土地”、 “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删除框题“印度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删除框题“美国资源消耗大国”,删除框题“巴西城市化问题”等,删除这些易引起争议或过时老旧的内容,降低难度,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3.突出能力,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
这是地理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针对教材编写新增加的一条。它要求“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要注重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地理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体现课程基本理念所提倡的探究学习方式……”,2012版教材通过严谨清晰的正文系统、规范均衡的教材篇幅、紧扣正文的图像系统、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活动系统等很好地达到了该要求。例如,“我们生活的大洲”第一节由原来的“自然环境”变为“位置和范围”,开门见山地提出“认识区域,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表述严谨清晰,重在教学生认识区域的基本方法。再如,亚洲的第二节“自然环境”中的框题“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正文三小段分别叙述地势特点和主要地形区,运用地形剖面图了解地势变化,再推导出河流流向,内容层层递进、逻辑清楚,把亚洲地形图和剖面图并列放在一起,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也微调顺序,从陆到水的排列更为合理有序,活动也修改为“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这些系列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区域”只是“案例”,是学习的载体,要通过教材案例区域的学习,掌握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到其它区域,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
二、教材特色
1.结构体系更趋严谨
首先,统一编排格式,使用更方便。2001版教材中不少图片只有编号没有图名,2012版则每组或每幅图片都有编号和图名,使主题更突出,方便学生阅读;2012版教材在每一框题的正文后面,都编排有相应活动,而且在活动前均增添一句话,点明活动主题,简述活动要义,紧接的若干设问都围绕这个主题设计,让人一目了然,学练结合,既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检测,又便于教学;2001版教材的每一节内容紧接上一节内容,没有严格的重起新页,2012版的每一章、每一节都从新的一页开始,字体、排版也略有调整,整个页面更美观大方、清晰醒目。其次,教材每节篇幅相对均衡,操作更简单。2001版教材每一节的内容长短不一,框题2~5个,重难点分布不均,给进度把握、习题安排等带来不便。2012版教材每一节的篇幅在调整后大致相当,一般2~3个框题,每个框题的知识点、重难点都大致相当,每个框题后2~3道活动小题,大体用两节课。结构美观统一,内容安排合理,方便教与学。
2.内容呈现更加科学
一、修编思想
1.全面落实,体现地理课标倡导的新要求
2012版教材依照并紧扣地理课标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基本理念,全面落实各项要求,使地理教材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教学资源。例如,地理课标在“认识大洲”中,删除“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和“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两条,体现在教材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2001版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节组成,2012版则修改为由“位置与范围”和“自然环境”两节组成。虽然删除“人文环境”一节,但其中一些重要内容被调至第一节“位置与范围”中。如“不同地区居民生活差异”,由2001版突出多样人文环境的地区文化,变为2012版的亚洲地理分区和区域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在内容安排上更加重视地理要素间的关联,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综合性和生活性特征。又如,地理课标在“认识地区”中,删除“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2012版七年级下教材“欧洲西部”相应删除欧盟及其相关内容;地理课标在“认识国家”中删除“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主要城市”,新教材相应删除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主要城市……诸如此类的修改,无不体现出地理课标的新要求。
2.内容更新,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2012版教材继续以适应学生多样化学习特点的呈现方式为落脚点,加强正文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系统的联系,内容更注重从学生身边或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删减一些难以区分、易引起争议、脱离时代的内容;将一些活动里的知识点调整到正文部分;增加不少景观图,所选图片主题突出,视觉效果强烈;每一框题的活动围绕主题设计2~3个梯度性问题,难易程度恰当等,突出地理课标“课文要简明、通俗、科学、直观、生动、亲切……”的要求,大大方便了学生阅读。例如,2012版教材把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框题改为“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把西欧“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框题改为“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框题改为“快速发展的经济”等。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认为2001版教材中,有关日本的加工贸易经济、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等提法模糊、雷同,难以区分。新版修改后,既可避免无谓的文字纠缠,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紧跟时势的变化,体现出教材的时代性。又如,2012版教材删除活动“如何看待日本的种种做法”,删除阅读材料“孟加拉国被淹没的土地”、 “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删除框题“印度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删除框题“美国资源消耗大国”,删除框题“巴西城市化问题”等,删除这些易引起争议或过时老旧的内容,降低难度,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3.突出能力,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
这是地理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针对教材编写新增加的一条。它要求“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要注重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地理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体现课程基本理念所提倡的探究学习方式……”,2012版教材通过严谨清晰的正文系统、规范均衡的教材篇幅、紧扣正文的图像系统、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活动系统等很好地达到了该要求。例如,“我们生活的大洲”第一节由原来的“自然环境”变为“位置和范围”,开门见山地提出“认识区域,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表述严谨清晰,重在教学生认识区域的基本方法。再如,亚洲的第二节“自然环境”中的框题“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正文三小段分别叙述地势特点和主要地形区,运用地形剖面图了解地势变化,再推导出河流流向,内容层层递进、逻辑清楚,把亚洲地形图和剖面图并列放在一起,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也微调顺序,从陆到水的排列更为合理有序,活动也修改为“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这些系列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区域”只是“案例”,是学习的载体,要通过教材案例区域的学习,掌握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到其它区域,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
二、教材特色
1.结构体系更趋严谨
首先,统一编排格式,使用更方便。2001版教材中不少图片只有编号没有图名,2012版则每组或每幅图片都有编号和图名,使主题更突出,方便学生阅读;2012版教材在每一框题的正文后面,都编排有相应活动,而且在活动前均增添一句话,点明活动主题,简述活动要义,紧接的若干设问都围绕这个主题设计,让人一目了然,学练结合,既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检测,又便于教学;2001版教材的每一节内容紧接上一节内容,没有严格的重起新页,2012版的每一章、每一节都从新的一页开始,字体、排版也略有调整,整个页面更美观大方、清晰醒目。其次,教材每节篇幅相对均衡,操作更简单。2001版教材每一节的内容长短不一,框题2~5个,重难点分布不均,给进度把握、习题安排等带来不便。2012版教材每一节的篇幅在调整后大致相当,一般2~3个框题,每个框题的知识点、重难点都大致相当,每个框题后2~3道活动小题,大体用两节课。结构美观统一,内容安排合理,方便教与学。
2.内容呈现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