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质技术装备在相应矿藏的探测和检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保证地质技术装备适应具体的工程项目测量的需要,应建立地质技术装备管理的规范化体制,从而满足工程项目发展的实际需要。具体结合铜矿的调查和测量,进行地质技术装备管理规范化的思考,从而建立相应矿藏发展的完善测量和发展体系。
关键字:地质技术;装备;管理;规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铜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原料,已广泛用于军事、电子电器、通讯、建筑、轻工、机械制造和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成为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战略资源。我国做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铜资源供应短缺的局面还没有因铜价格快速提升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铜资源的储备对于我们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仍然十分重要。可以预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铜价格的再次上调是必然的。我国铜工业未来是光明的,但所需资源也必然是增长的。
一、铜矿调查工作任务
铜矿具有潜在的发展潜力,由此应重视铜矿资源的开采和测量。在相应铜矿资源的测量中,应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为相应工程项目的测量奠定良好的技术保证。本次测量和调差工作主要任务为:
1、完成该区的普查勘探工作,对该区矿化潜力较大矿化点、矿体开展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取样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步评价,对有详查价值地段圈出范围。通过地质简测,大致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特征,追索和发现新的矿体和矿化体。
2、大致查明铜矿点规模、矿石质量等特征,大致查明探矿地质条件、成因类型;并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333)。
3、大致查明超基性岩体规模、岩相特征,研究评价其镍矿含矿性,评价镍矿的成矿前景;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
4、对已发现的铁矿点开展磁法测量,初步评价成矿前景。本次普查总体工作部署遵循由点到面,面中求点,点面结合,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进行。野外工作大致可分为地质测量、物探测量、地表工程、钻探工程几个阶段。最终对形成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编写了普查报告。
根据普查区工作的要求,结合普查区地质特征,在综合分析研究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在该区可能成矿区域进行了1:1万地质简测,在铜矿化区进行了1:1万激电中梯测量,在铁脉区进行1:1万高磁测量,总结分析以上成果后,配合以相应的地表轻型山地工程、深部钻探工程和系统采样测试,对矿化带进行控制。
根据矿体产状较稳定且倾角较大的特点,采用平行勘探线法进行勘查。勘探基线大致与构造带走向平行,走向315°。垂直基线布设勘探线,勘探线走向225°。
矿产勘查类型划分,根据控制划分的5个主要地质因素,本次工作区铜矿体应属于Ⅱ类型。工程控制间距为160m×120m。槽探工程,根据地表矿化情况,进行加密控制,在A-A`线剖面及两侧布置4条探槽及ZK1钻孔,在B-B`线剖面及附近布置4条探槽,及ZK2钻孔,另外在物探异常区布置ZK3钻孔。
另外,根据分析预查资料,在超基性岩区镍品位最高区域,布置2条槽探。从实际工程部署情况来看,探矿工程分布较合理,能对普查区内矿体进行有效控制。
二、地质技术探测中的问题
1、工作区发现的部分矿化点,未作进一步追索,缺乏系统的工程布置,影响找矿效果。地表出露热液型铜矿点,矿化地点较多,范围较大,对于相对不集中地方,未全部采集样品,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工作。
2、物探工作,部分工程布置不甚合理,因地形条件等原因,未垂直构造布设,造成资料解析有一定局限性。
3、超基性岩区,在上次预查捡块化验高品位部位,布置槽探1条,经刻槽取样,化验结果最高品位为ω(Ni)0.16×10-2,未大于其临近品位(ω(Ni)0.2×10-2为边界品位),故未动用钻探工作量。此处有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必要,建议进行地表系统取样,对镍矿异常区,部署激电中梯剖面,为钻孔布置提供依据。
三、建立地质技术装备的规范管理体制
1、建立地质技术装备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体制
地质工程项目的探测过程中,相应技术设备的管理能有效推动相应工程项目的探测和发展改变了以往探测技术落后的局面,为相应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为加强相应技术设备的管理,应改变以往落后的局面,为相应地质工程的探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加强地质技术装备管理,应成立相应的管理和领导机制,制定技术装备的管理办法,通过对各部门管理职责的分配实现了对相应工程项目的验收和管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设备的管理部门通过参与技术装备的安装、调试和培训,建立统一的技术装备的调控和集中管理体系,通过合理的利用,落实技术装备的管理职责,并对技术装备的运行狀况进行科学合理跟踪,从而保证相应技术装备在地质工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建立技术设备的安装调制和培训体系
地质工程技术设备在安装调试完成后,首先应经由技术装备的管理部门通过相应的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有效验收,并请设备的供应商进行安装调试,技术人员按照合同的要求对设备严格控制,对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状况逐步检查,尤其是具有运行时间限定的装备,应保证其足够的运行时间。保证设备在安装调试完成后即能正常投入工作。为了解相应技术设备的性能,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在设备的正式运行钱,应对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技术培训应针对技术含量较高的进口技术装备,供应商按照合同的要求,在约定好的实践内对技术人员开展关于技术设备的原理、操作以及维护保养的方法、设备故障的处理等,还可通过开展实际的操作培训,为技术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装备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
3、引进人才、充分发挥技术装备效益
为建立完善的技术设备的管理体制,发挥相应设备的最大效益,引进专业的人才是建立完善的技术设备的管理体系的重要工作和基础。在技术装备采购计划实施前,设备的落后状况影响了地质工程的探测和调查。在购进新的技术设备时,相应人员的缺乏也将导致相应的设备难以有效投入使用。由此,地质工程技术设备装备的管理规范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应通过引进专业人才,从而为相应设备的管理实施奠定充实的人才保证。由此,还应根据工程项目图纸的设计和编制到实际加工的实施中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效益的发挥,为科研工作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为相应设备建立了完善的人才保证。
4、建立设备管理的责任体制,为设备的运行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在相应的地质工程项目技术装备的管理上,还应建立设备管理的有效责任体制,为技术设备的运行和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明确技术装备的责任体制,在相应单位对技术设备的使用时,应先提出技术设备的申请,由技术设备的人员,所装备的管理人员备案确认后才能进行配备使用。技术装备的使用部门落实到具体的技术设备的责任人,设备的直接责任者应在技术设备的使用前认真阅读与说明书,明确技术设备的操作规程,并在设备的运行和发展中建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体系,延长技术设备的使用时间。技术设备的管理部门应对相应设备进行有效检查,对技术装备维护使用良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技术装备的人员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改,保证了技术装备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高中华. 抓好地质装备管理 服务地调科研工作[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8,(07)
[2] 方建华. 论国土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地质工作[J]. 中国水运(学术版), 2007,(07)
[3] 徐曙光. 新的日本地质调查机构和科研工作[J]. 国土资源情报, 2003,(04)
[4] 沈颖, 陈建强. 理顺产权产籍管理机制 规范房地产行业管理[J]. 广东科技, 2008,(14)
[5] 史晓亮,刘晓阳,段隆臣,汤凤林. 新型打滑地层钻头的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03) .
[6] 王存昭.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之道[J]. 今日科苑, 2009,(10)
关键字:地质技术;装备;管理;规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铜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原料,已广泛用于军事、电子电器、通讯、建筑、轻工、机械制造和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成为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战略资源。我国做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铜资源供应短缺的局面还没有因铜价格快速提升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铜资源的储备对于我们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仍然十分重要。可以预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铜价格的再次上调是必然的。我国铜工业未来是光明的,但所需资源也必然是增长的。
一、铜矿调查工作任务
铜矿具有潜在的发展潜力,由此应重视铜矿资源的开采和测量。在相应铜矿资源的测量中,应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为相应工程项目的测量奠定良好的技术保证。本次测量和调差工作主要任务为:
1、完成该区的普查勘探工作,对该区矿化潜力较大矿化点、矿体开展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取样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步评价,对有详查价值地段圈出范围。通过地质简测,大致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特征,追索和发现新的矿体和矿化体。
2、大致查明铜矿点规模、矿石质量等特征,大致查明探矿地质条件、成因类型;并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333)。
3、大致查明超基性岩体规模、岩相特征,研究评价其镍矿含矿性,评价镍矿的成矿前景;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
4、对已发现的铁矿点开展磁法测量,初步评价成矿前景。本次普查总体工作部署遵循由点到面,面中求点,点面结合,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进行。野外工作大致可分为地质测量、物探测量、地表工程、钻探工程几个阶段。最终对形成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编写了普查报告。
根据普查区工作的要求,结合普查区地质特征,在综合分析研究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在该区可能成矿区域进行了1:1万地质简测,在铜矿化区进行了1:1万激电中梯测量,在铁脉区进行1:1万高磁测量,总结分析以上成果后,配合以相应的地表轻型山地工程、深部钻探工程和系统采样测试,对矿化带进行控制。
根据矿体产状较稳定且倾角较大的特点,采用平行勘探线法进行勘查。勘探基线大致与构造带走向平行,走向315°。垂直基线布设勘探线,勘探线走向225°。
矿产勘查类型划分,根据控制划分的5个主要地质因素,本次工作区铜矿体应属于Ⅱ类型。工程控制间距为160m×120m。槽探工程,根据地表矿化情况,进行加密控制,在A-A`线剖面及两侧布置4条探槽及ZK1钻孔,在B-B`线剖面及附近布置4条探槽,及ZK2钻孔,另外在物探异常区布置ZK3钻孔。
另外,根据分析预查资料,在超基性岩区镍品位最高区域,布置2条槽探。从实际工程部署情况来看,探矿工程分布较合理,能对普查区内矿体进行有效控制。
二、地质技术探测中的问题
1、工作区发现的部分矿化点,未作进一步追索,缺乏系统的工程布置,影响找矿效果。地表出露热液型铜矿点,矿化地点较多,范围较大,对于相对不集中地方,未全部采集样品,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工作。
2、物探工作,部分工程布置不甚合理,因地形条件等原因,未垂直构造布设,造成资料解析有一定局限性。
3、超基性岩区,在上次预查捡块化验高品位部位,布置槽探1条,经刻槽取样,化验结果最高品位为ω(Ni)0.16×10-2,未大于其临近品位(ω(Ni)0.2×10-2为边界品位),故未动用钻探工作量。此处有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必要,建议进行地表系统取样,对镍矿异常区,部署激电中梯剖面,为钻孔布置提供依据。
三、建立地质技术装备的规范管理体制
1、建立地质技术装备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体制
地质工程项目的探测过程中,相应技术设备的管理能有效推动相应工程项目的探测和发展改变了以往探测技术落后的局面,为相应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为加强相应技术设备的管理,应改变以往落后的局面,为相应地质工程的探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加强地质技术装备管理,应成立相应的管理和领导机制,制定技术装备的管理办法,通过对各部门管理职责的分配实现了对相应工程项目的验收和管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设备的管理部门通过参与技术装备的安装、调试和培训,建立统一的技术装备的调控和集中管理体系,通过合理的利用,落实技术装备的管理职责,并对技术装备的运行狀况进行科学合理跟踪,从而保证相应技术装备在地质工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建立技术设备的安装调制和培训体系
地质工程技术设备在安装调试完成后,首先应经由技术装备的管理部门通过相应的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有效验收,并请设备的供应商进行安装调试,技术人员按照合同的要求对设备严格控制,对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状况逐步检查,尤其是具有运行时间限定的装备,应保证其足够的运行时间。保证设备在安装调试完成后即能正常投入工作。为了解相应技术设备的性能,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在设备的正式运行钱,应对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技术培训应针对技术含量较高的进口技术装备,供应商按照合同的要求,在约定好的实践内对技术人员开展关于技术设备的原理、操作以及维护保养的方法、设备故障的处理等,还可通过开展实际的操作培训,为技术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装备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
3、引进人才、充分发挥技术装备效益
为建立完善的技术设备的管理体制,发挥相应设备的最大效益,引进专业的人才是建立完善的技术设备的管理体系的重要工作和基础。在技术装备采购计划实施前,设备的落后状况影响了地质工程的探测和调查。在购进新的技术设备时,相应人员的缺乏也将导致相应的设备难以有效投入使用。由此,地质工程技术设备装备的管理规范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应通过引进专业人才,从而为相应设备的管理实施奠定充实的人才保证。由此,还应根据工程项目图纸的设计和编制到实际加工的实施中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效益的发挥,为科研工作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为相应设备建立了完善的人才保证。
4、建立设备管理的责任体制,为设备的运行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在相应的地质工程项目技术装备的管理上,还应建立设备管理的有效责任体制,为技术设备的运行和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明确技术装备的责任体制,在相应单位对技术设备的使用时,应先提出技术设备的申请,由技术设备的人员,所装备的管理人员备案确认后才能进行配备使用。技术装备的使用部门落实到具体的技术设备的责任人,设备的直接责任者应在技术设备的使用前认真阅读与说明书,明确技术设备的操作规程,并在设备的运行和发展中建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体系,延长技术设备的使用时间。技术设备的管理部门应对相应设备进行有效检查,对技术装备维护使用良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技术装备的人员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改,保证了技术装备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高中华. 抓好地质装备管理 服务地调科研工作[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8,(07)
[2] 方建华. 论国土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地质工作[J]. 中国水运(学术版), 2007,(07)
[3] 徐曙光. 新的日本地质调查机构和科研工作[J]. 国土资源情报, 2003,(04)
[4] 沈颖, 陈建强. 理顺产权产籍管理机制 规范房地产行业管理[J]. 广东科技, 2008,(14)
[5] 史晓亮,刘晓阳,段隆臣,汤凤林. 新型打滑地层钻头的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03) .
[6] 王存昭.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之道[J]. 今日科苑,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