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脑瘫,是大脑未成熟阶段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损害或损伤,从而出现以运动障碍或姿势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症。脑瘫患儿全身不自主动作多,如面部出现“挤眉弄眼”,说话及吞咽困难,还伴有流口水等。严重时四肢肌肉无力、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步态不稳,患儿常常无法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当站立时,为了维持站立姿势不得不进行频繁调整。脑瘫患儿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精神和物质的负担,虽经医院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明显,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训练才能有一定运动技能和自理能力。
脑瘫患儿综合康复医疗:运动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地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 起坐、摇摆、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走、跑、跳;再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选择,但疗效一般。
二、依据
(一)运动疗法是以躯体运动和器械运动来缓解患者症状或改善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亦称治疗性训练。它是康复医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治疗措施之一。
(二)运动疗法可以增加患儿的心肺功能,维持和改善患儿运动器官的功能,同时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三)运动疗法可以让患儿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化消极情绪。
(四)运动疗法可以增强患儿内脏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
(五)借助器械对患儿进行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训练,一方面提高动作的正确性和灵活性,增强体质;另一方面提高自我控制与协调能力,增强注意力。
三、案例分析
(一)个案基本情况 :
石××,性别:男;出生: 2000 年 4 月。
父亲:石某,学历:中专,职工;
母亲;马某:学历:高中;职工。
(二)临床表现:先天性脑缺氧,脑发育不良;1岁时右手不活动,曾多次做CT检查(1岁、1.5岁、3岁),表现为上肢肌萎缩,右侧垂腕,无力;右下肢活动不灵,行走时姿势欠佳;智力低下,多动不安,常拿书本乱翻,用嘴咬铅笔、桌子和其他物品,吃手;情绪波动大,什么事都要随他意,否则发脾气、骂人,严重时用手打自己或用头撞墙、碰地;鞭炮声、汽车鸣笛声、说话声音过大都会使他烦躁,脸色发白、嘴流口水,起来、坐下不停走动,问他或叫他都不答言。
(三)相关资料: 2001 年 5 月被河南郑州市管城中医院诊断为脑瘫。上过三年幼儿园,家长进行过生活能力训练,吃饭、上厕所、睡觉、穿鞋(用嘴咬鞋帮、鞋带)基本自理。于 2010 年 8月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上学。
(四)教育初次评估结果 :
1.有听力,能正确分辨各种声音;能与人进行对话交流,但说话语速慢;记忆力差;右手垂腕、无力,用左手写字。
2.情感不稳定,体验不深刻,情感控制差,没耐心。
3.能听从老师的简单指令,但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意识差。
4.不愿与同伴交往。
5.粗大运动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 走路不稳,右脚功能差、脚掌不能站稳、膝关节不能直立,运动协调能力差。
6.喜欢用左手拍球,会用左手指转球。由于右手的缘故,精细动作差。
四、教学策略
患儿不愿运动,如果强制训练,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尤其是训练右手时常会发脾气、摔东西。为使其更好配合训练,我们采取以下策略:
运用情感交融原则(了解孩子的喜好、当孩子的最好玩伴、一起接触他喜欢的东西);变换情境法(投其所好运用拍球、转球运动 );经常给患儿以积极的评价;采取直接评价的方法;讲授法、及时肯定,捕捉时机( 采取直接评价的方法—— 利用他爱吃的食品、爱玩的玩具作为强化物,点头、微笑、亲切注视、抚摸等方式作为奖励);示范法(教师、家长示范);适当发泄法(发脾气时不予理睬,自己缓解情绪)。
五、训练计划实施
针对患儿的现状,经与家长协商,制定粗大运动和精细动作为主的训练内容。
(一)长期目标
1.听从指令,完成各项运动技能的训练。
2.能正常走、跑、跳,动作协调。
3.能灵活用右手抓拿物品、拧瓶盖、螺丝、握拿铅笔。
4.左右手配合较灵活完成部分劳动。
(二)短期目标
1.能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做逐个简单的命令执行。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粗大运动训练,掌握走、跑、跳的正确方法,能借助各种器械锻炼四肢力量、加强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训练。
3.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天进行右手搓手、伸握、拿捏训练,配合拿物品、提重物、拧盖瓶盖、拧螺丝训练。
4.能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重复性的动手操作。
5.会用右手拿物品、提东西,双手配合完成简单的劳动。
(三)主要训练内容
1.蹲起训练,加强膝关节控制能力,教师扶助或患儿抓住杆子,帮助其控制身体力量。
2.平衡、协调性训练器械,用来训练患儿的平衡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控制能力。
3.步行训练器械用来训练患儿的步行能力。
4.肌力、耐力训练器械,让患儿通过肢体进行抗阻力主动运动等,来训练其肌力和耐力。
5.踝关节训练器,用于踝关节屈伸功能障碍的主动或被动训练。
6.利用平衡板或踏车训练改善重心转移。
7.患腿单腿负重训练,加强患腿腿部力量。
8.上肢协调功能练习器(手指),锻炼手指活动能力。
9.上下楼梯训练,加强腿部力量。
10.重锤式手指肌力训练桌,右手手指屈伸肌抗阻肌力训练及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11.右手提重物、拿捏东西、拧盖瓶盖、拧螺丝训练,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四) 训练方法
1.教师带领在康复训练室借助康复器械进行粗大运动训练。对有难度的器械,教师示范,指导患儿练习并进一步巩固训练。
2.拍球、投篮、抛物、跑步等辅助训练,改善学生情绪,提高运动技能。
3.做操、跳舞活动: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让患儿学会模仿动作,如: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头部运动、下蹲运动等。
4.在康复训练室或教室进行串珠、插板、夹玻璃球、拧盖瓶盖等练习,进行精细动作训练。
5.其他方面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整理房间、整理衣柜、收拾床铺、打扫卫生、开关门窗以及一些简单家务劳动等活动,培养患儿的生活自理的能力。
六、训练效果
该患儿通过一年的训练,在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表现在:
(一)患儿的粗大运动训练效果明显,走、跑、跳姿势基本正确,步态较平稳,尤其是走路有了一定的方向。身体平衡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有了一定的加强。
(二)右手能拿捏物品、握铅笔、提重物(不超过2.5公斤)、拧盖瓶盖和螺丝(在限定的时间里基本能完成)。
(三)双手配合能进行拍皮球、穿衣服、拖地、投篮、抛物、洗碗筷等活动。
(四)能跟音乐节拍,正确做广播操和眼保健操。
(五)能与其他患儿一起参加集体活动,服从教师的管理。
七、效果分析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与患儿建立师生间的依恋,取得患儿的信任,充分了解他们的喜好,掌握他们的个性,因势利导。
(二)在训练中应把握好“低起点,高标准”,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要求即高标准,贯彻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即:被动运动、助动运动、主动运动的模式。
(三)通过创设情境,让患儿在游戏中玩,在游戏中学,帮助患儿完成训练内容,同时也在游戏中帮助患儿调节情绪。
(四)利用训练帮助患儿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利用早操、课间操活动、教学游戏活动、角色游戏、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让患儿融入集体,体会集体的温暖。
(责编 张敬亚)
脑瘫,是大脑未成熟阶段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损害或损伤,从而出现以运动障碍或姿势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症。脑瘫患儿全身不自主动作多,如面部出现“挤眉弄眼”,说话及吞咽困难,还伴有流口水等。严重时四肢肌肉无力、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步态不稳,患儿常常无法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当站立时,为了维持站立姿势不得不进行频繁调整。脑瘫患儿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精神和物质的负担,虽经医院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明显,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训练才能有一定运动技能和自理能力。
脑瘫患儿综合康复医疗:运动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地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 起坐、摇摆、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走、跑、跳;再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选择,但疗效一般。
二、依据
(一)运动疗法是以躯体运动和器械运动来缓解患者症状或改善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亦称治疗性训练。它是康复医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治疗措施之一。
(二)运动疗法可以增加患儿的心肺功能,维持和改善患儿运动器官的功能,同时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三)运动疗法可以让患儿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化消极情绪。
(四)运动疗法可以增强患儿内脏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
(五)借助器械对患儿进行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训练,一方面提高动作的正确性和灵活性,增强体质;另一方面提高自我控制与协调能力,增强注意力。
三、案例分析
(一)个案基本情况 :
石××,性别:男;出生: 2000 年 4 月。
父亲:石某,学历:中专,职工;
母亲;马某:学历:高中;职工。
(二)临床表现:先天性脑缺氧,脑发育不良;1岁时右手不活动,曾多次做CT检查(1岁、1.5岁、3岁),表现为上肢肌萎缩,右侧垂腕,无力;右下肢活动不灵,行走时姿势欠佳;智力低下,多动不安,常拿书本乱翻,用嘴咬铅笔、桌子和其他物品,吃手;情绪波动大,什么事都要随他意,否则发脾气、骂人,严重时用手打自己或用头撞墙、碰地;鞭炮声、汽车鸣笛声、说话声音过大都会使他烦躁,脸色发白、嘴流口水,起来、坐下不停走动,问他或叫他都不答言。
(三)相关资料: 2001 年 5 月被河南郑州市管城中医院诊断为脑瘫。上过三年幼儿园,家长进行过生活能力训练,吃饭、上厕所、睡觉、穿鞋(用嘴咬鞋帮、鞋带)基本自理。于 2010 年 8月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上学。
(四)教育初次评估结果 :
1.有听力,能正确分辨各种声音;能与人进行对话交流,但说话语速慢;记忆力差;右手垂腕、无力,用左手写字。
2.情感不稳定,体验不深刻,情感控制差,没耐心。
3.能听从老师的简单指令,但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意识差。
4.不愿与同伴交往。
5.粗大运动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 走路不稳,右脚功能差、脚掌不能站稳、膝关节不能直立,运动协调能力差。
6.喜欢用左手拍球,会用左手指转球。由于右手的缘故,精细动作差。
四、教学策略
患儿不愿运动,如果强制训练,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尤其是训练右手时常会发脾气、摔东西。为使其更好配合训练,我们采取以下策略:
运用情感交融原则(了解孩子的喜好、当孩子的最好玩伴、一起接触他喜欢的东西);变换情境法(投其所好运用拍球、转球运动 );经常给患儿以积极的评价;采取直接评价的方法;讲授法、及时肯定,捕捉时机( 采取直接评价的方法—— 利用他爱吃的食品、爱玩的玩具作为强化物,点头、微笑、亲切注视、抚摸等方式作为奖励);示范法(教师、家长示范);适当发泄法(发脾气时不予理睬,自己缓解情绪)。
五、训练计划实施
针对患儿的现状,经与家长协商,制定粗大运动和精细动作为主的训练内容。
(一)长期目标
1.听从指令,完成各项运动技能的训练。
2.能正常走、跑、跳,动作协调。
3.能灵活用右手抓拿物品、拧瓶盖、螺丝、握拿铅笔。
4.左右手配合较灵活完成部分劳动。
(二)短期目标
1.能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做逐个简单的命令执行。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粗大运动训练,掌握走、跑、跳的正确方法,能借助各种器械锻炼四肢力量、加强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训练。
3.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天进行右手搓手、伸握、拿捏训练,配合拿物品、提重物、拧盖瓶盖、拧螺丝训练。
4.能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重复性的动手操作。
5.会用右手拿物品、提东西,双手配合完成简单的劳动。
(三)主要训练内容
1.蹲起训练,加强膝关节控制能力,教师扶助或患儿抓住杆子,帮助其控制身体力量。
2.平衡、协调性训练器械,用来训练患儿的平衡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控制能力。
3.步行训练器械用来训练患儿的步行能力。
4.肌力、耐力训练器械,让患儿通过肢体进行抗阻力主动运动等,来训练其肌力和耐力。
5.踝关节训练器,用于踝关节屈伸功能障碍的主动或被动训练。
6.利用平衡板或踏车训练改善重心转移。
7.患腿单腿负重训练,加强患腿腿部力量。
8.上肢协调功能练习器(手指),锻炼手指活动能力。
9.上下楼梯训练,加强腿部力量。
10.重锤式手指肌力训练桌,右手手指屈伸肌抗阻肌力训练及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11.右手提重物、拿捏东西、拧盖瓶盖、拧螺丝训练,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四) 训练方法
1.教师带领在康复训练室借助康复器械进行粗大运动训练。对有难度的器械,教师示范,指导患儿练习并进一步巩固训练。
2.拍球、投篮、抛物、跑步等辅助训练,改善学生情绪,提高运动技能。
3.做操、跳舞活动: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让患儿学会模仿动作,如: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头部运动、下蹲运动等。
4.在康复训练室或教室进行串珠、插板、夹玻璃球、拧盖瓶盖等练习,进行精细动作训练。
5.其他方面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整理房间、整理衣柜、收拾床铺、打扫卫生、开关门窗以及一些简单家务劳动等活动,培养患儿的生活自理的能力。
六、训练效果
该患儿通过一年的训练,在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表现在:
(一)患儿的粗大运动训练效果明显,走、跑、跳姿势基本正确,步态较平稳,尤其是走路有了一定的方向。身体平衡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有了一定的加强。
(二)右手能拿捏物品、握铅笔、提重物(不超过2.5公斤)、拧盖瓶盖和螺丝(在限定的时间里基本能完成)。
(三)双手配合能进行拍皮球、穿衣服、拖地、投篮、抛物、洗碗筷等活动。
(四)能跟音乐节拍,正确做广播操和眼保健操。
(五)能与其他患儿一起参加集体活动,服从教师的管理。
七、效果分析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与患儿建立师生间的依恋,取得患儿的信任,充分了解他们的喜好,掌握他们的个性,因势利导。
(二)在训练中应把握好“低起点,高标准”,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要求即高标准,贯彻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即:被动运动、助动运动、主动运动的模式。
(三)通过创设情境,让患儿在游戏中玩,在游戏中学,帮助患儿完成训练内容,同时也在游戏中帮助患儿调节情绪。
(四)利用训练帮助患儿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利用早操、课间操活动、教学游戏活动、角色游戏、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让患儿融入集体,体会集体的温暖。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