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物理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学好物理,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思维方法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精力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差,在一节课中往往很难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运用提问可以使学生整节课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现在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提问策略简要论述如下。
一、趣味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托尔斯泰提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只有对物理学习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才会把学习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以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积极的认知倾向。因此,我们要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要讲授的问题中来,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如在做“纸锅烧开水”的实验时,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用铁锅来烧水做饭,你们见过纸锅烧水吗?用纸锅能将水烧开吗?如此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學习兴趣。
二、激疑性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直接讲述,使教学平淡无奇,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致不高。初中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巧妙地设计激疑性提问,以问题激起学生追求真理的渴望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进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行积极的探索与主动的研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一系列能够引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参与学习。如在学习浮力的相关知识时,其教学重点在于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木块浮于水面而铁块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学生较为熟悉,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与物体的重量有关。接着再提出:那么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样的问题与前面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认知与思维上产生疑问,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了解决心中的困惑,学生会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探究性提问,诱发学生主动探究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靠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过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的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学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次要地位,被动地接受着知识。这种单线传递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套用公式,机械地模仿与死记硬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的弊端日益显露。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使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更加关注。素质教育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设计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让学生进行猜想、分析、论证,通过比较、分析、调查、实验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而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性问题,激起学生内心强大的学习动力。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
四、发散性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思维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思想,发挥物理学科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提问以对与错、是与非来回答的现象,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与基础知识为基础来提出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横向拓展,纵向深入。一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摆脱思维的盲从性,引导学生不受固有模式与思维的限制,在自己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是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培养思维的创造性。通过条件的不完善与答案的不唯一,引导学生调动所有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三是超越常规,培养思维的求异性。教师要善于打破常规,打破以往提问的固有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来设疑启思,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我们要善于提问,以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责编 潘冰)
一、趣味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托尔斯泰提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只有对物理学习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才会把学习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以愉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积极的认知倾向。因此,我们要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要讲授的问题中来,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如在做“纸锅烧开水”的实验时,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用铁锅来烧水做饭,你们见过纸锅烧水吗?用纸锅能将水烧开吗?如此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學习兴趣。
二、激疑性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直接讲述,使教学平淡无奇,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致不高。初中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巧妙地设计激疑性提问,以问题激起学生追求真理的渴望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进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行积极的探索与主动的研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一系列能够引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参与学习。如在学习浮力的相关知识时,其教学重点在于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木块浮于水面而铁块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学生较为熟悉,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与物体的重量有关。接着再提出:那么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样的问题与前面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认知与思维上产生疑问,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了解决心中的困惑,学生会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探究性提问,诱发学生主动探究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靠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过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的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学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次要地位,被动地接受着知识。这种单线传递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套用公式,机械地模仿与死记硬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的弊端日益显露。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使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更加关注。素质教育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设计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让学生进行猜想、分析、论证,通过比较、分析、调查、实验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而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性问题,激起学生内心强大的学习动力。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
四、发散性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思维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思想,发挥物理学科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提问以对与错、是与非来回答的现象,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与基础知识为基础来提出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横向拓展,纵向深入。一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摆脱思维的盲从性,引导学生不受固有模式与思维的限制,在自己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是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培养思维的创造性。通过条件的不完善与答案的不唯一,引导学生调动所有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三是超越常规,培养思维的求异性。教师要善于打破常规,打破以往提问的固有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来设疑启思,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我们要善于提问,以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责编 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