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举措。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正确认识国情,丰富社会阅历,进一步明确自身所肩负的民族使命,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意义;现状;创新
(一)对“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充分认识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三下乡”活动是中央团委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在感受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而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于1997年,多年来全国各校党委始终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旨在加强农村建设的同时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一)对国家来说,“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也帮助和引导了我国大学生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下成人成才,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对当地来说,大学生“三下乡”不仅能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农村,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制带到农村,同时也为当地孩子带去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当地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对大学生来说,有利于其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大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三下乡”,大学生可以改造世界观、价值观,把农村建设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走正确的成长成才道路,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一)偏重形式,忽视教育内涵,实效差强人意
经调查发现,现如今学校偏重多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为主体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从而导致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初目的偏离的正常轨道,活动流于形式化,从而在时间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度不高。对于普通大学生实践的需要却没有及时地提供志愿活动平台,忽视了教育内涵,以致于實效差强人意。
(二)内容陈旧,创新不足,缺乏长效机制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综合环境,交通等各方面因素,主要活动时间为暑假,持续时间约在两到三周,大学生能够真正的下到基层实践的时间越少,容易造成大学生不能深入进行调研与服务。此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造成了实践地广泛分布却无规律,使得难以与当地农村建立长久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和信息不必要的浪费,活动周期短,内容陈旧,持续性不强。
(一)创新实践活动机制
农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就某一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往往受学科的限制,不能满足农民全方位的需求。而实现高校间及社会企业的社会化运作,优势互补,团结协作,方能有效更全面的为农民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创新实践活动方法
注重信息的采集,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收集和整理好相关信息,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在实践活动中,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社会“三下乡”活动,积极提供便利条件。注重团队建设和基地建设,在实践方法上完成一定的突破与创新。
(三)创新实践活动内容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为了更好的解决相关农村问题,可以进行现场咨询、开展宣讲会和设立专家热线等方式,便于农民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联系相关人员,丰富“三下乡”实践内容,实现实践活动内容的正规化、多样化。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需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才会有无限的生命力。“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服务社会和培育人才的活动,需始终坚持与农村实际需求相结合,突出活动开展的实用性;坚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突出内容形式的新颖性;坚持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服务的专业性;坚持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突出活动育人的目的性,实现“三下乡”活动的创新和发展,为农村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1]王学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J].高校理论战线,2005.
[2]李同果,范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探析[J].高校研究,2006.
[3]张培营.如何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双向收益[J].思想教育研究,2006.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意义;现状;创新
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意义
(一)对“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充分认识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三下乡”活动是中央团委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在感受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而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于1997年,多年来全国各校党委始终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旨在加强农村建设的同时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二、“三下乡”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对国家来说,“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也帮助和引导了我国大学生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下成人成才,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对当地来说,大学生“三下乡”不仅能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农村,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制带到农村,同时也为当地孩子带去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当地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对大学生来说,有利于其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大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三下乡”,大学生可以改造世界观、价值观,把农村建设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走正确的成长成才道路,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三、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与思考
(一)偏重形式,忽视教育内涵,实效差强人意
经调查发现,现如今学校偏重多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为主体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从而导致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初目的偏离的正常轨道,活动流于形式化,从而在时间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度不高。对于普通大学生实践的需要却没有及时地提供志愿活动平台,忽视了教育内涵,以致于實效差强人意。
(二)内容陈旧,创新不足,缺乏长效机制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综合环境,交通等各方面因素,主要活动时间为暑假,持续时间约在两到三周,大学生能够真正的下到基层实践的时间越少,容易造成大学生不能深入进行调研与服务。此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造成了实践地广泛分布却无规律,使得难以与当地农村建立长久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和信息不必要的浪费,活动周期短,内容陈旧,持续性不强。
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与创新
(一)创新实践活动机制
农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就某一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往往受学科的限制,不能满足农民全方位的需求。而实现高校间及社会企业的社会化运作,优势互补,团结协作,方能有效更全面的为农民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创新实践活动方法
注重信息的采集,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收集和整理好相关信息,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在实践活动中,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社会“三下乡”活动,积极提供便利条件。注重团队建设和基地建设,在实践方法上完成一定的突破与创新。
(三)创新实践活动内容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为了更好的解决相关农村问题,可以进行现场咨询、开展宣讲会和设立专家热线等方式,便于农民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联系相关人员,丰富“三下乡”实践内容,实现实践活动内容的正规化、多样化。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需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才会有无限的生命力。“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服务社会和培育人才的活动,需始终坚持与农村实际需求相结合,突出活动开展的实用性;坚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突出内容形式的新颖性;坚持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服务的专业性;坚持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突出活动育人的目的性,实现“三下乡”活动的创新和发展,为农村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J].高校理论战线,2005.
[2]李同果,范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探析[J].高校研究,2006.
[3]张培营.如何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双向收益[J].思想教育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