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社会发展迅猛,制度和现实的对应存在偏差。新中国的教育制度施行多年,诸多弊端已经显现且日益扩大。政府对学校管理过死,缺乏活力;基础教育环节薄弱,教育方法滞后,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教育制度;弊端;改革;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08-2
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及理念偏差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我国的教育弊端日益显露,已经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是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各种考试形式奠定了应试教育的深厚根基。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学生、家长、学校等整个教育链都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不再是获得知识,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为了分数,牺牲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整个社会围绕考试产生了大量不公正现象,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现象多次被揭露,严重破坏了社会道德秩序,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
当前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为主,使得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课程设置上,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设计性课程设置过少,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实践力的发展。强调记忆力,忽略培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以知识灌输为主,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育体制的弊端
(一)教育垄断化和产业化
我国的教育水平不够高,当前办学形式上以官办教育为主,教育的计划经济成分过重。从中考选择学校,到高考的一考定终身,都是在国家的计划范围内,很多民办学校的学历得不到社会认可,学生只能在这种官方垄断的体制下,无奈地受教。在没有引入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施行教育产业化,稀缺的教育资源使得高校收费节节攀升,许多贫寒子弟无力负担高昂學费,即使贷款上学也倍感压力。学校为了增加收入,在师资力量尚缺乏的情况下,增开各种热门专业,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低下。各种学校像是一个一个的工厂,把半成品的学生招进来,然后经过加工改造输出到社会上。
(二)教育发展不公平,教育资源非配不均
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重点建设,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个别重点学校,而对大多数一般学校则很少照顾。这种不公平的投入从整体上看会使教育效率大大降低。此外,越是贫穷的地区,教育投入越少,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投入越多。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大城市的小学教育设施可称奢侈,而有些乡村小学连基本的课桌都没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不能受到良好教育,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执行中大打折扣,造成公平缺失,效率低下的现实。
(三)教学过程缺乏创造性,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
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中国人不是不聪明,在国外成名的也不少,也许正是中国的教育抹杀了中国青年的创新能力。经过调查,大多数学生都对九年中小学教育,三年高中教育以及四年大学教育所学的知识不满意,多数认为没有真正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虽然教育部一直都在宣称要孩子全面发展,但是面对着中高考的录取线,学生们只有一个选择:为了圆大学梦,放弃了许多爱好特长。学生学习是为了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但是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实际知识相差太大。据官方了解,在很多招聘单位放宽条件的情况下,仍有很多大学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题除了经济环境压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能力不高,无法在实践层面上取得满意的成绩。因此,当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如今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绊脚石。
三、教育制度的调整与改革
我国的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问题的解决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决非一蹴而就,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引起相关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遇到一定的难度和阻力。这些问题必须随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一)调整教育体制的基本理念
教育体制的基本理念究竟应该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对于这个问题,虽然教育界一直在争吵辩论,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也深得人心。因此,尽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和边界还不够清晰,但都在以各自的力量影响评价着基础教育。我们必须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做出恰当性的调整,为学生提供自由,自主,自学和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赋予大学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有更多的精力进行适合自身定位的改革,让学校办出个性和特色。此外,当前的教育体系应侧重职业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手段来使学生获得工作技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学生毕业后求职难的现象。
(二)促使教育更加普及
现代教育的历史,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历史,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旺盛的教育需求,我们特别需要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的精神和民间办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开放教育,解放教育生产力。这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一个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有必要在此技术上,降低高校的收费,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多样化办学,使得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接受高层次的教育。需要发展信息时代以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的各种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中,构建学习社会的教育制度。
(三)促进教育公平和民主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我国的现实中,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它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权力,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机盎然的事业。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与此同时,需要确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师生平等、社会参与等价值观念,确立知识分子的学术权利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决策体制和机制,建立学校与家长、社区紧密联系的参与机制。
(四)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和实用性
现代教育必须重视教育树人育人、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防止经济主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教育的伤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确立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围绕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而进行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各级学校成为社会和社区的文化中心,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源泉。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特别严重。因而,造就一种实用性、适用性的教育仍然是必要和重要的追求。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它有赖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以及使学校真正拥有办学的自主权。
教育制度发展的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从整体来看是一致性,虽然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参考文献】
[1]黄研.现行教育制度改革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J].湘潮,2008(2).
[2]叶文梓.论教育制度改革与个人发展[J].南方论丛,2005(1).
[3]郝克明,杨银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J].教育研究,2010(3).
[4]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报告(2009)发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2).
[5]孙力.浅论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
[6]柴福洪.教育改革简论(上篇)[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陈乐松(1987- ):男,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硕士。 张朔(1987- ):男,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
【关键词】教育制度;弊端;改革;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08-2
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及理念偏差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我国的教育弊端日益显露,已经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是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各种考试形式奠定了应试教育的深厚根基。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学生、家长、学校等整个教育链都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不再是获得知识,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为了分数,牺牲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整个社会围绕考试产生了大量不公正现象,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现象多次被揭露,严重破坏了社会道德秩序,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
当前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为主,使得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课程设置上,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设计性课程设置过少,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实践力的发展。强调记忆力,忽略培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以知识灌输为主,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育体制的弊端
(一)教育垄断化和产业化
我国的教育水平不够高,当前办学形式上以官办教育为主,教育的计划经济成分过重。从中考选择学校,到高考的一考定终身,都是在国家的计划范围内,很多民办学校的学历得不到社会认可,学生只能在这种官方垄断的体制下,无奈地受教。在没有引入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施行教育产业化,稀缺的教育资源使得高校收费节节攀升,许多贫寒子弟无力负担高昂學费,即使贷款上学也倍感压力。学校为了增加收入,在师资力量尚缺乏的情况下,增开各种热门专业,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低下。各种学校像是一个一个的工厂,把半成品的学生招进来,然后经过加工改造输出到社会上。
(二)教育发展不公平,教育资源非配不均
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重点建设,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个别重点学校,而对大多数一般学校则很少照顾。这种不公平的投入从整体上看会使教育效率大大降低。此外,越是贫穷的地区,教育投入越少,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投入越多。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大城市的小学教育设施可称奢侈,而有些乡村小学连基本的课桌都没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不能受到良好教育,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执行中大打折扣,造成公平缺失,效率低下的现实。
(三)教学过程缺乏创造性,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
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中国人不是不聪明,在国外成名的也不少,也许正是中国的教育抹杀了中国青年的创新能力。经过调查,大多数学生都对九年中小学教育,三年高中教育以及四年大学教育所学的知识不满意,多数认为没有真正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虽然教育部一直都在宣称要孩子全面发展,但是面对着中高考的录取线,学生们只有一个选择:为了圆大学梦,放弃了许多爱好特长。学生学习是为了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但是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实际知识相差太大。据官方了解,在很多招聘单位放宽条件的情况下,仍有很多大学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题除了经济环境压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能力不高,无法在实践层面上取得满意的成绩。因此,当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如今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绊脚石。
三、教育制度的调整与改革
我国的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问题的解决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决非一蹴而就,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引起相关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遇到一定的难度和阻力。这些问题必须随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一)调整教育体制的基本理念
教育体制的基本理念究竟应该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对于这个问题,虽然教育界一直在争吵辩论,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也深得人心。因此,尽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和边界还不够清晰,但都在以各自的力量影响评价着基础教育。我们必须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做出恰当性的调整,为学生提供自由,自主,自学和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赋予大学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有更多的精力进行适合自身定位的改革,让学校办出个性和特色。此外,当前的教育体系应侧重职业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手段来使学生获得工作技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学生毕业后求职难的现象。
(二)促使教育更加普及
现代教育的历史,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历史,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旺盛的教育需求,我们特别需要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的精神和民间办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开放教育,解放教育生产力。这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一个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有必要在此技术上,降低高校的收费,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多样化办学,使得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接受高层次的教育。需要发展信息时代以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的各种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中,构建学习社会的教育制度。
(三)促进教育公平和民主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而且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我国的现实中,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它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权力,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机盎然的事业。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与此同时,需要确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师生平等、社会参与等价值观念,确立知识分子的学术权利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决策体制和机制,建立学校与家长、社区紧密联系的参与机制。
(四)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和实用性
现代教育必须重视教育树人育人、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防止经济主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教育的伤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确立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围绕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而进行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各级学校成为社会和社区的文化中心,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源泉。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特别严重。因而,造就一种实用性、适用性的教育仍然是必要和重要的追求。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它有赖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以及使学校真正拥有办学的自主权。
教育制度发展的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从整体来看是一致性,虽然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参考文献】
[1]黄研.现行教育制度改革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J].湘潮,2008(2).
[2]叶文梓.论教育制度改革与个人发展[J].南方论丛,2005(1).
[3]郝克明,杨银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J].教育研究,2010(3).
[4]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报告(2009)发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2).
[5]孙力.浅论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
[6]柴福洪.教育改革简论(上篇)[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陈乐松(1987- ):男,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硕士。 张朔(1987- ):男,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