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它结合材料,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效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材料解析题的题材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考查的能力层次高,是目前高考试卷的主要题型之一。
材料解析题所涉及的材料类型广泛,一般有史料、文物、诗文和图表等,材料的结构大体分为题头、正文、注释、出处等。一般来说,解答材料题可分四步:
第一步:阅读材料。
阅读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重要前提,在阅读时要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先读设问,明白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既可克服阅读的盲目性,又可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解题效率。
阅读材料一般应先粗读,后细读,再精读。粗读就是浏览,大致了解材料意思,初步把握材料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同时,在阅读材料时不要忽视材料的题头、摘引、注释、说明等看起来不太显眼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往往也蕴含一些重要暗示;结合材料初步判断其在教材中的投影范围,建立起材料与所学知识及设问的联系。
细读就是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对材料尤其是信息量大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每部分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与设问有关的关键字词句。
精读就是结合设问和细读中所提取的核心问题及关键语句重点阅读、理解,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步:回归教材。
回归教材就是分析材料与教材知识的联系,寻找结合点。一般来说,许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
依照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可把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材料源于教材,依托于教材,二者具有一致性。要解答这类材料解析题,就必须把材料同教材的章节挂钩,把材料的观点和教材的观点结合起来,即材料+教材=答案。但要对所结合的教材内容进行辨别取舍、择其要端,切忌照搬照抄,不分主次。另一类是材料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不受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在全新的情境下进行历史思维活动。这类材料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和拓展。要解答好这类材料题,就必须依照材料的观点。即“从材料中来,回材料中去”。
第三步:提炼答案。
提炼答案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然后得出结论。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所涉及的基本史实(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史实所蕴含的观点、揭示的规律、涉及的人物(人物的生平、事迹、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等)等。
对于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要分析图表数据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空间(国家和地区)、性质,从而联系教材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第四步:规范成文。
规范成文就是指以规范的文字表达来回答设问。
1.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
2.坚持论从史出。结论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发掘升华。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可照搬照抄材料、堆砌史实或抛开材料去随意发挥。
3.辩证地解答问题,答案要能体现全面性,因此在组织答案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
4.坚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情感去简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诸如“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之类的认识是不负责任,不切合实际的。
5.按评分的可操作性按分列点。分值少的要少写,精炼概括;分值多的要多写,史论结合,其中论述部分要做到既全面又深刻,层次清楚,要点明确。在解答试题时,可以根据分值推断答案的要点数量:如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下是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参考答案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参考答案可能是1点、2点或3点。
6.组织答案时要做到言简意赅、层次分明。材料题与问答题在答案组织上有较大区别,材料解析题一般是问什么回答什么,突出要点,不宜过于繁琐。
总之,学会解答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得高分的重要保证。只要夯实基础知识,勤于总结,解答好材料解析题并非难事。那种认为学历史只能靠死记硬背,而不需要技巧与训练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同学们在学历史一定要多接触原始文献资料,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不断领悟,一定能不断提高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水平。
材料解析题所涉及的材料类型广泛,一般有史料、文物、诗文和图表等,材料的结构大体分为题头、正文、注释、出处等。一般来说,解答材料题可分四步:
第一步:阅读材料。
阅读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重要前提,在阅读时要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先读设问,明白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既可克服阅读的盲目性,又可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解题效率。
阅读材料一般应先粗读,后细读,再精读。粗读就是浏览,大致了解材料意思,初步把握材料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同时,在阅读材料时不要忽视材料的题头、摘引、注释、说明等看起来不太显眼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往往也蕴含一些重要暗示;结合材料初步判断其在教材中的投影范围,建立起材料与所学知识及设问的联系。
细读就是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对材料尤其是信息量大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每部分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与设问有关的关键字词句。
精读就是结合设问和细读中所提取的核心问题及关键语句重点阅读、理解,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步:回归教材。
回归教材就是分析材料与教材知识的联系,寻找结合点。一般来说,许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
依照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可把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材料源于教材,依托于教材,二者具有一致性。要解答这类材料解析题,就必须把材料同教材的章节挂钩,把材料的观点和教材的观点结合起来,即材料+教材=答案。但要对所结合的教材内容进行辨别取舍、择其要端,切忌照搬照抄,不分主次。另一类是材料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不受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在全新的情境下进行历史思维活动。这类材料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和拓展。要解答好这类材料题,就必须依照材料的观点。即“从材料中来,回材料中去”。
第三步:提炼答案。
提炼答案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然后得出结论。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所涉及的基本史实(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史实所蕴含的观点、揭示的规律、涉及的人物(人物的生平、事迹、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等)等。
对于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要分析图表数据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空间(国家和地区)、性质,从而联系教材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第四步:规范成文。
规范成文就是指以规范的文字表达来回答设问。
1.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
2.坚持论从史出。结论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发掘升华。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可照搬照抄材料、堆砌史实或抛开材料去随意发挥。
3.辩证地解答问题,答案要能体现全面性,因此在组织答案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
4.坚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情感去简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诸如“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之类的认识是不负责任,不切合实际的。
5.按评分的可操作性按分列点。分值少的要少写,精炼概括;分值多的要多写,史论结合,其中论述部分要做到既全面又深刻,层次清楚,要点明确。在解答试题时,可以根据分值推断答案的要点数量:如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下是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参考答案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参考答案可能是1点、2点或3点。
6.组织答案时要做到言简意赅、层次分明。材料题与问答题在答案组织上有较大区别,材料解析题一般是问什么回答什么,突出要点,不宜过于繁琐。
总之,学会解答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得高分的重要保证。只要夯实基础知识,勤于总结,解答好材料解析题并非难事。那种认为学历史只能靠死记硬背,而不需要技巧与训练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同学们在学历史一定要多接触原始文献资料,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不断领悟,一定能不断提高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