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设计问题时要讲究策略,提问时也要讲究策略,要做到有效提问。提问的内容尽可能选那些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教师要关心来自学生身边的,以及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合理把握提问时机,要教学生学会提问。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117-01
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如果教师发问的策略把握得好,问题提得及时、恰当,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能体现出这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设计问题时要讲究策略,提问时也要讲究策略,要做到有效提问。
1 合理把握提问时机,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
《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发问的时机。学生在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他们便会豁然开窍,教学也就能实现由局部向整体的推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虑。如《故乡》中有句话:“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位学生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逐渐明白了其中之意。教师再通过读来点拨:将“阿”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阿”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出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
提问的内容尽可能选那些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教师要关心来自学生身边的,以及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最后要教学生学会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让学生“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有问,能无中生有,生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敢问,有问题敢于提出来,勇于和老师、同学分享;让学生善问,问问题也有技巧,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触及本质的本领。在提问中,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对发问积极、讨论踊跃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肯定;对不善于发问和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提出希望,有意识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2 留出思考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选择这类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导学生在不误读文本的情况下发散思维,多元思考,多元解读,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辨冲突中成长,同时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当,要让学生品尝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如听一节阅读指导课—— 微型小说《回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四个问题: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第二句话是什么?小说结尾倒数第二节写了什么?小说结尾最后一节写了什么?这四个问题看似无疑而问,其实是为教学作铺垫。学生很快就将内容准确地讲出来。第一句:“爹说:先子很狠心。”第二句:“娘说:先子再也回不了家了。”结尾倒数第二节:“爹呜咽:先子是好样的,可先子再也回不成家了……”结尾最后一节:“娘却说:不!先子永远回家了,再也不走了!”教师并未就此深入,而是说:“我们先将这几个问题放在一边。”其实她已将问题植入了学生的脑中:“先子娘的话怎么前后矛盾?”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跟随教师进入文本主体的阅读和梳理。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先子”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丰满起来:小时候,先子爱回家,因为家给他的是温馨和快乐;当了警察的先子,想回家,但没有时间回家,因为他的心中还有“社会”这个大家;直到有一天,他为了大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终于“永远回家了”。课上到这里,学生脑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先子“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整堂课,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他们边读边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和新的理解。
3 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育民主化原则
石中英先生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出教育民主化有四项原则:平等、参与、自主、宽容。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将问题分层,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这样就能给学生指出攀登的途径,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当堂积极思考。
其次,对学习困难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循循善诱。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发言热情但缺少思维方式或能力的学生,他们不会说却抢着说,往往答不对,还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此,教师不应怒形于色,而应循循善诱。学生站起来说“不会”或答不对,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是对题意没有正确领会,有时是由于紧张而无从说起,有时是虽基本掌握但还不够满意,因而不敢回答等。这时,教师不应马上叫学生坐下,可以再重复一遍问题,鼓励作答,也可以改变提问的角度或添加辅助性的问题引导作答。如教学《范进中举》,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可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对比,学生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作为一位有爱心和有责任感的教师,不应该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可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回答,然后再请他复述一遍。这种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鼓励求异。这是教育民主化宽容原则的具体体现。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并要做好提问中的评价工作。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117-01
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如果教师发问的策略把握得好,问题提得及时、恰当,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能体现出这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设计问题时要讲究策略,提问时也要讲究策略,要做到有效提问。
1 合理把握提问时机,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
《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发问的时机。学生在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他们便会豁然开窍,教学也就能实现由局部向整体的推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虑。如《故乡》中有句话:“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位学生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逐渐明白了其中之意。教师再通过读来点拨:将“阿”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阿”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出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
提问的内容尽可能选那些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教师要关心来自学生身边的,以及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最后要教学生学会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让学生“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有问,能无中生有,生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敢问,有问题敢于提出来,勇于和老师、同学分享;让学生善问,问问题也有技巧,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触及本质的本领。在提问中,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对发问积极、讨论踊跃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肯定;对不善于发问和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提出希望,有意识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2 留出思考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选择这类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导学生在不误读文本的情况下发散思维,多元思考,多元解读,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辨冲突中成长,同时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当,要让学生品尝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如听一节阅读指导课—— 微型小说《回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四个问题: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第二句话是什么?小说结尾倒数第二节写了什么?小说结尾最后一节写了什么?这四个问题看似无疑而问,其实是为教学作铺垫。学生很快就将内容准确地讲出来。第一句:“爹说:先子很狠心。”第二句:“娘说:先子再也回不了家了。”结尾倒数第二节:“爹呜咽:先子是好样的,可先子再也回不成家了……”结尾最后一节:“娘却说:不!先子永远回家了,再也不走了!”教师并未就此深入,而是说:“我们先将这几个问题放在一边。”其实她已将问题植入了学生的脑中:“先子娘的话怎么前后矛盾?”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跟随教师进入文本主体的阅读和梳理。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先子”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丰满起来:小时候,先子爱回家,因为家给他的是温馨和快乐;当了警察的先子,想回家,但没有时间回家,因为他的心中还有“社会”这个大家;直到有一天,他为了大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终于“永远回家了”。课上到这里,学生脑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先子“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整堂课,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他们边读边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和新的理解。
3 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育民主化原则
石中英先生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出教育民主化有四项原则:平等、参与、自主、宽容。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将问题分层,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这样就能给学生指出攀登的途径,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当堂积极思考。
其次,对学习困难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循循善诱。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发言热情但缺少思维方式或能力的学生,他们不会说却抢着说,往往答不对,还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此,教师不应怒形于色,而应循循善诱。学生站起来说“不会”或答不对,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是对题意没有正确领会,有时是由于紧张而无从说起,有时是虽基本掌握但还不够满意,因而不敢回答等。这时,教师不应马上叫学生坐下,可以再重复一遍问题,鼓励作答,也可以改变提问的角度或添加辅助性的问题引导作答。如教学《范进中举》,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可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对比,学生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作为一位有爱心和有责任感的教师,不应该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可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回答,然后再请他复述一遍。这种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鼓励求异。这是教育民主化宽容原则的具体体现。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并要做好提问中的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