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能够认真对待学生的角色扮演,针对表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先要作好充分的铺垫和预设,使得设计不再只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实到位,为实现文本的深入解读服务,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 角色表演 分工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41-01
“角色扮演”教学法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赢得了学生喜爱和教师青睐。这种教学方法,以角色扮演为手段,通过一系列的表演活动,给学生创设参与、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情感,促进身心发展。有效发挥“角色表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着力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做好指导工作,谨防“角色表演”流于形式,脱离教学目标
“角色表演”要求教师针对文本特点,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即兴表演,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实现由“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的提升。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把握“角色扮演”的旨意,不能让课堂表演流于形式,为演而演,这种做法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起不到服务于语文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用心关注、对待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表演”,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课前做好充分的铺垫和预设,使得活动不再是玩花样、搞形式,而是真正地为深入解读文本服务,为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服务。
譬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篇“文包诗”类的课文,语言生动,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对话部分精彩,很适合学生表演。笔者教学这篇课文,在第二课时安排了“角色表演”的环节。在引导学生学完课文,理解古诗内涵之后,笔者要求大家通过表演再现李白与孟浩然离别时的情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感悟两位大诗人之间难舍难分的真情。为使学生进入情境,改变那种肤浅、形式化的表演,使角色表演更加生动、精彩,笔者在表演前进行了精心的指导。指导所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对于诗意的深刻理解,关于两位大诗人间交往故事的资料补充,关于送别情景的渲染……有了细致的指导,角色表演就不会流于形式。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启发,就为个性化的角色扮演提供了保障。
表演必须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教师在选择课堂表演活动之前,首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仔细确定适合表演的情境,并准备好各种方式和手段,以期渲染表演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个性化的感受,才能将所演角色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也只有这样的表演才能加深学生对角色形象的感悟。
二、做好“角色”分工,发挥集体智慧,增强表演实效
“角色表演”不可能由一个学生单枪匹马地进行,而需要几个或更多学生的参与,这是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为了扩大参与面,教师要尽可能让更多乃至全班的学生都有体验的机会。表演之前,要做好角色分工,明确责任。如文笔好的同学可以让其展开想象撰写台词,朗读表情丰富的同学可以充当某一角色,等等。这样的合作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因此,在设计角色扮演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地安排好角色之间的分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使合作学习走向成功。
另外,在面向全班表演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练习。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当然,这样的分组表演训练由于时空的限制,有时不能随堂开展,需要安排在课外进行演练。等学生做好了准备,到了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各小组分别作汇报展示。关于“角色表演”的分工,教师也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喜欢角色就让他演什么角色。这样可充分调动其积极参与的热情,发挥其表演才能。如于永正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有的学生当小稻秧,有的当杂草,有的当喷雾器,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把自己选择的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有滋有味。教师为了发挥“导演”作用,则可随时调整角色,给予学生当场示范;当然,学生也是可以尝试表演不同的角色的。
表演只是一个形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表演能让学生在“语文”的层面上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设计合作表演的环节,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深化体验,内化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期盼学生有创造性的表现。
三、做好指导与评价工作,激发学生参与“角色表演”的积极性
对“角色表演”评价标准的设计影响着表演能否服务于教学这一目标的达成效果。因此,教师对“角色表演”事先要设计出可操作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来调动学生表演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承担一定的任务或担当一定的角色,人人有事可做,事事有人来做。参与表演的同学更要态度认真,导演也不是教师独有的权利,学生也可以当导演。训练中可以请自己的同伴当导演,心悦诚服地接受同伴给自己的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当然,也可以为自己的同伴当导演,恰如其分地指出优点,并中肯地指出表演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台上台下,生生互动,人人参与,个个体验,肯定会出效果、上水平。诚如歌曲所唱“众人划桨开大向船”,同伴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评价与指点,会使表演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比如,笔者执教《三打白骨精》一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表演。课堂气氛一下由平静变得活跃,这一变化是笔者对学生进行指点、鼓励的结果。学生争相上台表演,其中一位女学生把“村姑”这一角色演得较好,创造性地把文本中叙述性的语言,改编成了角色语言。这时,笔者就热情鼓励:“演得不错!能注意加上人物的动作、神态,把白骨精诡计多端的个性特点表现出来了。”学生在笔者的指导和同学的评价下进入了情境,获取了自信。
综上所述,“角色扮演”这一课文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综合性。凭借有效的角色表演,学生可以走进文本,用心去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与表达形式。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课文中角色的语言、行为、动作及心理活动都有了真切的理解,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角色表演 分工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41-01
“角色扮演”教学法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赢得了学生喜爱和教师青睐。这种教学方法,以角色扮演为手段,通过一系列的表演活动,给学生创设参与、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情感,促进身心发展。有效发挥“角色表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着力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做好指导工作,谨防“角色表演”流于形式,脱离教学目标
“角色表演”要求教师针对文本特点,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即兴表演,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实现由“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的提升。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把握“角色扮演”的旨意,不能让课堂表演流于形式,为演而演,这种做法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起不到服务于语文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用心关注、对待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表演”,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课前做好充分的铺垫和预设,使得活动不再是玩花样、搞形式,而是真正地为深入解读文本服务,为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服务。
譬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篇“文包诗”类的课文,语言生动,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对话部分精彩,很适合学生表演。笔者教学这篇课文,在第二课时安排了“角色表演”的环节。在引导学生学完课文,理解古诗内涵之后,笔者要求大家通过表演再现李白与孟浩然离别时的情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感悟两位大诗人之间难舍难分的真情。为使学生进入情境,改变那种肤浅、形式化的表演,使角色表演更加生动、精彩,笔者在表演前进行了精心的指导。指导所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对于诗意的深刻理解,关于两位大诗人间交往故事的资料补充,关于送别情景的渲染……有了细致的指导,角色表演就不会流于形式。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启发,就为个性化的角色扮演提供了保障。
表演必须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教师在选择课堂表演活动之前,首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仔细确定适合表演的情境,并准备好各种方式和手段,以期渲染表演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个性化的感受,才能将所演角色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也只有这样的表演才能加深学生对角色形象的感悟。
二、做好“角色”分工,发挥集体智慧,增强表演实效
“角色表演”不可能由一个学生单枪匹马地进行,而需要几个或更多学生的参与,这是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为了扩大参与面,教师要尽可能让更多乃至全班的学生都有体验的机会。表演之前,要做好角色分工,明确责任。如文笔好的同学可以让其展开想象撰写台词,朗读表情丰富的同学可以充当某一角色,等等。这样的合作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因此,在设计角色扮演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地安排好角色之间的分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使合作学习走向成功。
另外,在面向全班表演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练习。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当然,这样的分组表演训练由于时空的限制,有时不能随堂开展,需要安排在课外进行演练。等学生做好了准备,到了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各小组分别作汇报展示。关于“角色表演”的分工,教师也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喜欢角色就让他演什么角色。这样可充分调动其积极参与的热情,发挥其表演才能。如于永正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有的学生当小稻秧,有的当杂草,有的当喷雾器,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把自己选择的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有滋有味。教师为了发挥“导演”作用,则可随时调整角色,给予学生当场示范;当然,学生也是可以尝试表演不同的角色的。
表演只是一个形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表演能让学生在“语文”的层面上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设计合作表演的环节,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深化体验,内化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期盼学生有创造性的表现。
三、做好指导与评价工作,激发学生参与“角色表演”的积极性
对“角色表演”评价标准的设计影响着表演能否服务于教学这一目标的达成效果。因此,教师对“角色表演”事先要设计出可操作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来调动学生表演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承担一定的任务或担当一定的角色,人人有事可做,事事有人来做。参与表演的同学更要态度认真,导演也不是教师独有的权利,学生也可以当导演。训练中可以请自己的同伴当导演,心悦诚服地接受同伴给自己的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当然,也可以为自己的同伴当导演,恰如其分地指出优点,并中肯地指出表演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台上台下,生生互动,人人参与,个个体验,肯定会出效果、上水平。诚如歌曲所唱“众人划桨开大向船”,同伴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评价与指点,会使表演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比如,笔者执教《三打白骨精》一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表演。课堂气氛一下由平静变得活跃,这一变化是笔者对学生进行指点、鼓励的结果。学生争相上台表演,其中一位女学生把“村姑”这一角色演得较好,创造性地把文本中叙述性的语言,改编成了角色语言。这时,笔者就热情鼓励:“演得不错!能注意加上人物的动作、神态,把白骨精诡计多端的个性特点表现出来了。”学生在笔者的指导和同学的评价下进入了情境,获取了自信。
综上所述,“角色扮演”这一课文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综合性。凭借有效的角色表演,学生可以走进文本,用心去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与表达形式。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课文中角色的语言、行为、动作及心理活动都有了真切的理解,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