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有良好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我认为必须坚持教学上的“对外开放”,即广泛的听课,它有利于在短期内引进革新的教育思想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地理教师要听好课,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记住自己是“学生”
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借鉴。但实际上有的教师或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或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他们总以为听课“犹如一只蚂蚁在苹果面上团团转,只觉得到处都是光溜溜的,没有生命可以留恋。”其实,“如果这只蚂蚁能解开苹果的一点皮,吃到果汁了,它就会忘我地吸吮。”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虚心、认真的去听课,仔细品味,就会达到忘我境界的。
每堂课,特别是公开课,不仅凝聚着执教者多年教学的精华,还可能包含着众多教师的集体智慧,体现课程改革的思想,可学之处俯首可拾。即使是一堂不怎么出彩的课,也往往蕴藏着多处“闪光点”。
如: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和精湛的结束语;独树一帜的教材处理;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恰如其分的提问方式;技巧合理的板书设计、手势助讲,风度翩翩的教态。哪怕是一则得当的新闻,一个生动的比喻,一道巧妙地练习题等等,都能给人以启迪和智慧。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听课者始终要当一名恭敬的学生,善于去发现执教者的珍珠彩贝,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来装点自己的课堂,优化教学结构,从而产生“借鸡生蛋”的作用,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面而识广”。道理也即在于此吧!
第二,要记住自己毕竟还是“老师”
作为学生,需要的是谦逊和诚恳。作为“教师”,则需要勇气和胆略。
教学艺术上的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别人的失误中取得的。执教教师的精华固然值得吸收和消化,但一堂课中免不了会有一些失误,如讲授不透、不精、不准、不严,教材处理不当等等。因此,听课者要以“假如我来上”的积极精神参与课堂,寻找误点,并从失误中走向成功。一方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在比较中发展自己。如有位教师在讲“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时,直接使用了数据,学生无多大反应,难以形成人口忧患意识,如果让数字说话,即运用一个对比,“13亿人口两人一排往天上接,可以摸到月亮的脸;四人一排可以把地球赤道包围十五圈”。此时,众多的唏嘘声表明,这样的比喻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已经深刻体会到我国人口形势的严峻性。
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执教教师都可能存在与自己不同的教学设想、教学方法,只要我们能以主人翁精神投入课堂,思维就会变得活跃,思想就会得到拓展,新的教学设想就会迸发,涓涓之水汇成河,众多的教学心得有利于融合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另一方面要敢于提出疑问,在商榷中提高自己。如:在一次公开课听课中,授课教师在讲初中地理《世界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七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授课教师按照大纲教学的要求,整节课都在灌输和降水有关的地理知识,理论可谓全,观点可谓齐。可我认为,这节课的话题更加贴近生活,可以从环保入手,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因此,在授课前,可以这样导入,播放歌曲《雨中即景》,然后让同学们说说最难忘的一场降雨或者降雪。在学生的讨论中进入新课教学。在听课结束后的评课环节中,我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供同行们参考,得到大多数老师的认可。
像这样睁大眼睛去寻觅,并不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记下“误点”、“疑点”,留待课后思考、交流。在讨论中剔除谬误,获取真相。
第三,听一堂课作一次小结
如果说,前面我们是从“点”(闪光点、失误点)入手,那么小结就应该着手于“面”,即对课堂教学的整体做出客观的评估,这有利于树立教学整体观念。小结可根据教学原则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适当性,教材处理和时间分配的合理性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一堂课的整体评估方案。最好能和授课教师当面交流,共同商讨,力求对这堂课形成一个较完美的教案,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试用。
第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他学科和地理课教学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如能巧妙地借之,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文科综合中的政治、历史课,能为我们提供生动翔实的论证材料,能帮助我们形成地理课插图教学的基本方法。听音乐、美术课,能为我们提供歌曲材料和图画资料,使学生在地理课上也可以体会艺术之美。听英语课,可以吸收“口语”训练作为地理课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听语文课,不仅有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充实的材料可得,而且可借用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知识结构表”等方法帮助记忆,理解地理理论。因此,只要做课堂的有心人,广泛汲取每门学科中值得借鉴的一面,会四面江水,迎八方来客,地理课教学就会如鱼得水,妙趣横生。
第一,记住自己是“学生”
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借鉴。但实际上有的教师或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或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他们总以为听课“犹如一只蚂蚁在苹果面上团团转,只觉得到处都是光溜溜的,没有生命可以留恋。”其实,“如果这只蚂蚁能解开苹果的一点皮,吃到果汁了,它就会忘我地吸吮。”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虚心、认真的去听课,仔细品味,就会达到忘我境界的。
每堂课,特别是公开课,不仅凝聚着执教者多年教学的精华,还可能包含着众多教师的集体智慧,体现课程改革的思想,可学之处俯首可拾。即使是一堂不怎么出彩的课,也往往蕴藏着多处“闪光点”。
如: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和精湛的结束语;独树一帜的教材处理;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恰如其分的提问方式;技巧合理的板书设计、手势助讲,风度翩翩的教态。哪怕是一则得当的新闻,一个生动的比喻,一道巧妙地练习题等等,都能给人以启迪和智慧。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听课者始终要当一名恭敬的学生,善于去发现执教者的珍珠彩贝,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来装点自己的课堂,优化教学结构,从而产生“借鸡生蛋”的作用,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面而识广”。道理也即在于此吧!
第二,要记住自己毕竟还是“老师”
作为学生,需要的是谦逊和诚恳。作为“教师”,则需要勇气和胆略。
教学艺术上的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别人的失误中取得的。执教教师的精华固然值得吸收和消化,但一堂课中免不了会有一些失误,如讲授不透、不精、不准、不严,教材处理不当等等。因此,听课者要以“假如我来上”的积极精神参与课堂,寻找误点,并从失误中走向成功。一方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在比较中发展自己。如有位教师在讲“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时,直接使用了数据,学生无多大反应,难以形成人口忧患意识,如果让数字说话,即运用一个对比,“13亿人口两人一排往天上接,可以摸到月亮的脸;四人一排可以把地球赤道包围十五圈”。此时,众多的唏嘘声表明,这样的比喻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已经深刻体会到我国人口形势的严峻性。
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执教教师都可能存在与自己不同的教学设想、教学方法,只要我们能以主人翁精神投入课堂,思维就会变得活跃,思想就会得到拓展,新的教学设想就会迸发,涓涓之水汇成河,众多的教学心得有利于融合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另一方面要敢于提出疑问,在商榷中提高自己。如:在一次公开课听课中,授课教师在讲初中地理《世界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七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授课教师按照大纲教学的要求,整节课都在灌输和降水有关的地理知识,理论可谓全,观点可谓齐。可我认为,这节课的话题更加贴近生活,可以从环保入手,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因此,在授课前,可以这样导入,播放歌曲《雨中即景》,然后让同学们说说最难忘的一场降雨或者降雪。在学生的讨论中进入新课教学。在听课结束后的评课环节中,我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供同行们参考,得到大多数老师的认可。
像这样睁大眼睛去寻觅,并不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记下“误点”、“疑点”,留待课后思考、交流。在讨论中剔除谬误,获取真相。
第三,听一堂课作一次小结
如果说,前面我们是从“点”(闪光点、失误点)入手,那么小结就应该着手于“面”,即对课堂教学的整体做出客观的评估,这有利于树立教学整体观念。小结可根据教学原则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适当性,教材处理和时间分配的合理性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一堂课的整体评估方案。最好能和授课教师当面交流,共同商讨,力求对这堂课形成一个较完美的教案,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试用。
第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他学科和地理课教学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如能巧妙地借之,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文科综合中的政治、历史课,能为我们提供生动翔实的论证材料,能帮助我们形成地理课插图教学的基本方法。听音乐、美术课,能为我们提供歌曲材料和图画资料,使学生在地理课上也可以体会艺术之美。听英语课,可以吸收“口语”训练作为地理课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听语文课,不仅有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充实的材料可得,而且可借用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知识结构表”等方法帮助记忆,理解地理理论。因此,只要做课堂的有心人,广泛汲取每门学科中值得借鉴的一面,会四面江水,迎八方来客,地理课教学就会如鱼得水,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