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教师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用得话。那么怎样才能激活品德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游戏着手。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发展,能力在游戏中得到提高。在愉快的游戏中,小学生也很容易接受新的道德认识。所以,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教学,无疑是上好品德课的一条捷径。
一、游戏教学实效明显
1.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情感的体现,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教学伊始,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游戏导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学习。例如:教学浙教版四年级《失败怕什么》一课,上课伊始,教师讲“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斗鸡’游戏”。老师话音未落,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老师安排学生竞技,几局下来,学生各有输赢。比赛之后老师采访学生的心情,进而小结引入: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姐妹;顺利玩玩伴随着挫折而来,成功常常在失败中诞生;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怕什么,我们不怕失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2.游戏教学催生道德情感
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如果运用他们身边的榜样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通常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为这些榜样与学生年龄、兴趣爱好、生活与思想实际等都比较接近,容易引起共鸣,使学生信服,易于接受,激发其上进。例如:在教学浙教版二年级《我长大了》一课时,在交流了自己最拿手的五件事后,组织学生开展“我有一双小巧手”的游戏:进行穿鞋、穿衣、佩戴红领巾、整理书包等比赛,全班同学都参加。老师喊“比赛开始”,同学们一个个紧张地忙碌起来,都想勇夺第一。最后,老师采访获得优胜的同学介绍自己平时是怎样做的,以激励大家向榜样学习。这种游戏,人人动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道理,而且使学生个个都得到行为训练,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情绪高涨;既锻炼了全班同学的动手能力,又评选出学生身边学习的榜样,激发了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
3.游戏教学提高道德认识
游戏教学法克服了品德课堂“满堂灌”“说教式”的方法,它把思想、知识、教育、艺术四者有机融合,给品德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小学生认识问题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要想帮助小学生形成抽象的道德概念,必须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增强教学的形象性,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教育,使品德教育真正为学生所理解和接收。例如:教学浙教版四年级《神奇的电话》一课,了解了公众服务电话之后,创设情境采用游戏教学法,指名学生现场模拟拨打火警119。 游戏后,学生评价、教师小结,再同桌模拟拔打120。通过这样一层层的亲身体验,学生们在近乎逼真的游戏中明确了道德认知,懂得了该怎么正确拨打应急电话,在生活中万一碰到类似情况才不会手足无措,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游戏教学丰富道德认知
课堂中如果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学生就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品德课堂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采用游戏式竞赛教学,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最终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某老师在教学浙教版四年级《56个民族是一家》时,交流了各民族在节日、服饰、建筑等方面的民俗风情后,设计了一个竞赛游戏来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八道题目从歌曲、音乐、人物等方面出题,请男女两位学生轮流回答,其余学生分当后援团,答对一题得一分,最后评出优胜方,奖励新疆美食“壤”。同学们一个个精神振奋,注意力高度集中,都想争当优胜方。这一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又为学生课后拓展资料指明了方向,可谓一举多得。
5.游戏教学内化道德认知
品德课讲清道理后,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将所学的道理付诸实践,进行行为指导,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学生来讲,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所以,运用儿童游戏,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步做到知行统一。例如:教学浙教版五年级《红绿灯》一课时,教师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设计一次“十字路口大老虎”的游戏活动:将教室里的桌椅摆放成十字路口的样式,请两个同学举牌发挥红绿灯的作用,再由几个学生来扮演汽车驾驶员、骑车的和行人,待老师说“开始”即向自己的对面出发,按照“红绿灯”的指挥有秩序地穿行。学生在游戏中亲自体验、感悟,巩固道德认知并内化道德行为,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游戏时机选择策略
游戏活动大都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按顺序预先计划好的,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来选择时机,以确定放在一节课的哪个环节才能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1.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游戏导课,可以使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振奋精神,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教学游戏活动可强化教学节奏,活跃气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消除学生疲劳,并提高下半节课的效益。
3.在快要下课前,此时的游戏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使之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游戏教学是教师融合了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的教学,它可以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既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发展,能力在游戏中得到提高。在愉快的游戏中,小学生也很容易接受新的道德认识。所以,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教学,无疑是上好品德课的一条捷径。
一、游戏教学实效明显
1.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情感的体现,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教学伊始,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游戏导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学习。例如:教学浙教版四年级《失败怕什么》一课,上课伊始,教师讲“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斗鸡’游戏”。老师话音未落,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老师安排学生竞技,几局下来,学生各有输赢。比赛之后老师采访学生的心情,进而小结引入: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姐妹;顺利玩玩伴随着挫折而来,成功常常在失败中诞生;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怕什么,我们不怕失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2.游戏教学催生道德情感
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如果运用他们身边的榜样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通常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为这些榜样与学生年龄、兴趣爱好、生活与思想实际等都比较接近,容易引起共鸣,使学生信服,易于接受,激发其上进。例如:在教学浙教版二年级《我长大了》一课时,在交流了自己最拿手的五件事后,组织学生开展“我有一双小巧手”的游戏:进行穿鞋、穿衣、佩戴红领巾、整理书包等比赛,全班同学都参加。老师喊“比赛开始”,同学们一个个紧张地忙碌起来,都想勇夺第一。最后,老师采访获得优胜的同学介绍自己平时是怎样做的,以激励大家向榜样学习。这种游戏,人人动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道理,而且使学生个个都得到行为训练,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情绪高涨;既锻炼了全班同学的动手能力,又评选出学生身边学习的榜样,激发了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
3.游戏教学提高道德认识
游戏教学法克服了品德课堂“满堂灌”“说教式”的方法,它把思想、知识、教育、艺术四者有机融合,给品德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小学生认识问题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要想帮助小学生形成抽象的道德概念,必须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增强教学的形象性,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教育,使品德教育真正为学生所理解和接收。例如:教学浙教版四年级《神奇的电话》一课,了解了公众服务电话之后,创设情境采用游戏教学法,指名学生现场模拟拨打火警119。 游戏后,学生评价、教师小结,再同桌模拟拔打120。通过这样一层层的亲身体验,学生们在近乎逼真的游戏中明确了道德认知,懂得了该怎么正确拨打应急电话,在生活中万一碰到类似情况才不会手足无措,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游戏教学丰富道德认知
课堂中如果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学生就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品德课堂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采用游戏式竞赛教学,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最终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某老师在教学浙教版四年级《56个民族是一家》时,交流了各民族在节日、服饰、建筑等方面的民俗风情后,设计了一个竞赛游戏来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八道题目从歌曲、音乐、人物等方面出题,请男女两位学生轮流回答,其余学生分当后援团,答对一题得一分,最后评出优胜方,奖励新疆美食“壤”。同学们一个个精神振奋,注意力高度集中,都想争当优胜方。这一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又为学生课后拓展资料指明了方向,可谓一举多得。
5.游戏教学内化道德认知
品德课讲清道理后,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将所学的道理付诸实践,进行行为指导,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学生来讲,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所以,运用儿童游戏,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步做到知行统一。例如:教学浙教版五年级《红绿灯》一课时,教师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设计一次“十字路口大老虎”的游戏活动:将教室里的桌椅摆放成十字路口的样式,请两个同学举牌发挥红绿灯的作用,再由几个学生来扮演汽车驾驶员、骑车的和行人,待老师说“开始”即向自己的对面出发,按照“红绿灯”的指挥有秩序地穿行。学生在游戏中亲自体验、感悟,巩固道德认知并内化道德行为,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游戏时机选择策略
游戏活动大都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按顺序预先计划好的,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来选择时机,以确定放在一节课的哪个环节才能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1.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游戏导课,可以使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振奋精神,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教学游戏活动可强化教学节奏,活跃气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消除学生疲劳,并提高下半节课的效益。
3.在快要下课前,此时的游戏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使之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游戏教学是教师融合了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的教学,它可以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既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