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法治素养培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初探

来源 :教育界·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k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将知识本位转向对核心素养的追求,在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同时,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意义;策略
  一、初中生法治素养的发展现状
  1.法律意识薄弱
  目前许多初中生存在法律意识薄弱的现象,而这也是造成初中生犯罪的主要原因[1]。因为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于许多教师以知识讲解为主,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这样一来,一些学生在面对违法事件时,虽然主观上并没有违法的意愿,但是仍会在不自觉中触犯法律法规或者成为受害者,并且也不会利用合理的手段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在借钱的问题上,有较多的学生没有意识到打欠条的意义,等到出现问题了才知道向家长、老师或者公安机关寻求帮助。
  2.法律知识欠缺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许多学生的法律知識较为欠缺,教师虽然对一些法律条文进行了讲解与说明,但是在课后往往没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知识点,到了真正运用的时候,不能较好地将所学知识点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中去。此外,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教师不重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所以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课后不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法律知识,从而导致法律知识储备较少。这也是造成初中生法治素养低下的主要原因。
  3.法律行为不当
  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不当,学生的法治素养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不能运用有效手段加以解决,使得矛盾冲突更加激烈,最终触犯法律法规。如,在与他人发生冲突与矛盾时,许多学生认为打架斗殴并没有触犯法律,再加上其所生活的环境为学校、家庭等,不能明确分辨无罪与非罪行为等问题,导致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也不自知。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的诱惑与陷阱渐多,很多学生经受不住诱惑落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行为不当。针对初中生法治素养不足这一现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改变照本宣科或者生搬硬套、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将知识本位转向素养追求,将教材知识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相结合,通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法律意识与素养,有效解决现实问题,避免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同时,道德与法治的进步也是判断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文明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一位公民都具备较高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初中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虽然暂时没有正式步入社会,但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来社会将属于他们。所以,只有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才能够在学生的内心厚植道德与法治观念,使学生自觉接受道德与法治的约束,提升法律修养和道德水平,从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长远影响。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策略
  1.树立榜样,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素养的高低对教学活动能否正常有序地开展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有效地将知识本位转向素养追求,就应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法治素养的培育。
  对此,首先,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研读教材的能力。在讲课之前,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法治教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深度对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对这些内容进行研读,并将这些法律法规中的核心内容进行集中整理后分发给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了解和熟悉法律,并学会灵活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教师还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现有的传统的、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3],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法律案例来加深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如,学生对“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不是很明确,有些学生不明白在什么情况下才算是“正当防卫”,什么情况叫作“防卫过当”。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转变以概念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简单讲解“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这两个概念后,可举例:“一天晚上,田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持刀的黄某,黄某拿刀逼田华交出钱财和手表,田华扭头就跑,跑到死胡同无路可走时,田华便抄起身后的木棍向黄某挥去,黄某应声倒下。田华随即向派出所投案,后经查验,黄某已死亡。”交代完事件后,提问:“在这一案例中,田华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运用所学概念来对“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进行区分,从而得出这一案例中,田华是在对行凶者采取防卫行为这一情况下造成了黄某的死亡,属于正当防卫,不属于防卫过当。这样的案例分析法能够让学生从具体的案例中去分析和理解相关的法律概念,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搭建平台,为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营造氛围
  道德与法治教学虽然讲的都是教材上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教师主要的任务并不是照本宣科或者生搬硬套地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而应该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上所学知识去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在提高学生判断是非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核心素养培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对此,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并在课堂上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情景教学中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在具体的情景演练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道德法治理念,从而真正提高道德素养水平[4]。
  如在“网络生活”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专门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网络上的各种现象,并说一说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哪些是不正确的行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以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为讨论点,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再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模拟庭审,增强审批过程的真实性和情境性。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更加直观地了解司法审判行为,而且能够使其受到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
  其次,教师要拓宽素养的培养途径。要想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追求,从而实现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拓宽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这一形式来让学生对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
  如,学校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与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让学生在旁听中做好笔记,要求学生了解案件的原委,理清案件的性质,并从案件中反思其影响。此外,學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社区、街道、公园等地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并通过向居民发放宣传手册、开展演讲等方式来为普法事业做贡献,也能够让学生在宣传过程中提高法治素养。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加强普法教育的同时,让初中生懂法,守法和用法,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素养。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内容的讲解,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突出法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法治教育环境,从而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亚卿.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9(18):68.
  [2]周敏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25):59,72.
  [3]刘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81-82.
  [4]郑君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素养[J].学周刊,2019(06):69.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区域空间发展向坡地、沿湖地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伸展,加剧了环境敏感地区的环境压力和生态胁迫,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针对苏州市自然地域特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其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发现困难且易转移,使得其自然生存期较短。目前对肝癌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不高,且
猪链球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我国已将其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随着全球养猪业的发展,猪链球菌病已成为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以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
目的:探讨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磁共振特征性征象,提高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PACS系统中诊断为压缩性骨折患者121例,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最终入组106例,其中良性病变组患者52例,恶性病变组患者5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扫描,从病变椎体数目和分布、椎体形态、椎体信号、椎
"本体论承诺"是蒯因通过"语义上溯"的策略来研究本体论问题所得到的概念,它表明的是一个理论或陈述承诺了什么东西存在而不是断定实际上有什么东西存在。"本体论承诺"学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