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的芭蕾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inlove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俄罗斯的芭蕾,在世界享有声誉,18世纪的下半叶,白俄罗斯开始产生芭蕾舞艺术的萌芽,在当时有种社会现象是这一萌芽的具体反映:在白俄罗斯和波兰两国交界处有一些大地主,比如像莱德兹威尔、奥金斯基、泰森豪斯、萨佩加等,他们拥有自己的戏剧演出场所、演员以及音乐和芭蕾学校,他们在这方面的花费甚至比他们的君主还要多。
  这种艺术传统在19世纪一度消亡并于20世纪初再度兴起。在大剧院派芭蕾舞艺术风格形成前,人们一再努力丰富独幕芭蕾舞剧的艺术内涵。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1933年,白俄罗斯历史上第一家国家大剧院在明斯克落成。刚组建成的芭蕾舞团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第一部白俄罗斯芭蕾舞剧“夜莺”由克罗施耐尔编舞,由叶莫拉子夫排练,这是一部将古典芭蕾舞与白俄罗斯民间舞蹈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另一部由佐罗塔耶夫和穆勒创作的芭蕾舞剧“王子湖”是这一风格的又一成功代表。
  由亚当、普歌尼、明库斯创作的古典芭蕾舞剧,尤其是柴可夫斯基作曲的经典之作,历久不衰,这些作品成为后人学习芭蕾的优秀教材,在编排古典芭蕾舞剧的过程中,佩劳特、布朗威尔、佩福金等坚持了那种纯正的古典艺术风格。发展至今,白俄罗斯芭蕾舞剧院已经能够上演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芭蕾舞作品。
  当我们拿到明斯克大剧院的宣传单时,惊讶地发现这里的演出的确非常丰富,从年头排到了年尾,几乎每一天都有演出。我们观看的这部芭蕾剧名叫《吉赛尔》,玛莎说这也是在白俄罗斯比较著名的一个剧,给我们开车的司机很喜欢看这个剧,他看过好几次。
  当我写这段文字,从回忆中寻找那段芭蕾舞的画面,我的确觉得这个剧目是非常有白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它讲述了一个当地的大富翁,又矮又丑却娶到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妻子,可是为了自己的仕途,他又把自己的妻子奉献给了一个大官……整个故事既传奇,又世俗,是爱情悲剧,却展现了浪漫主义的两个侧面: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
  但是,最触动我的,并不是故事展现的爱情悲剧,而是男主角丑陋于外的相貌和优雅透顶的舞姿,尤其是一个长达几分钟的旋转跳跃,轻盈潇洒,寂静的剧院里瞬间响起热烈的掌声,我从未见过可以把猥琐和高雅结合的这么完美的男性,一时间,让你不知道该鄙夷他在剧中丑陋的心灵,还是该欣赏他超越常人的优美舞姿……也因此,诞生了我心中第一位男神,只是他的复杂,使我无法向别人描述为什么我会把他尊为心目中的男神。
  苏德战争期间,这里几乎变为一片废墟,1948年修复。明斯克国家大剧院在1933年奠基,1939年落成,一共可容纳1500人,其中池座1200人,包厢(三层)300人。我在二楼,向下看去。整个剧院几乎全部坐满,还有很多夫妇带了孩子。但演出开始后,整个剧场的观众席都寂静无声。
  演出结束后,大家排队取自己的外套,同事替我排队,我便走到前边去等待。看着眼前熙熙攘攘的男男女女,无论多大年纪,男士都体贴地帮助女士穿上大衣。
  忽然,我的视线被一对老闺蜜吸引住了,她们两人的衣衫都有一些破旧,年龄在50岁上下。其中一位个高的正在帮个矮的穿衣服,个矮的女士身材肥胖,一件灰绿的毛背心完全被撑开了裹在她身上。她的肩头有一根毛线,我仔细看了一眼,原来是毛背心肩头的位置已经开线了,她还没有发现。
  两个女人叽叽咕咕聊得开心。我以自己刚刚看过这么美好的芭蕾来揣度她们的心情,忽然有了一些身为人类的尊贵和愉快的感受。
  责任编辑:马小盐
其他文献
一条悲伤的河流  寂静的河岸  我是先于你们到达的  落日的余晖泛着微光  流水波澜不惊  感谢你们还爱着我  可见,你们内心的温度  还没有,被这个金钱时代所消解  所以我不悲伤  不会让暗疾徒然变异  我坐在,一片小小的沙滩上  想想几十年,衰老悄悄地  爬上我的皮肤,细密的纹路  如同不断扩展的年轮  缠绕着腐败的肉身  粗鄙的形体,绝望、荒诞的精神  是什么时候,居住进我的身体  假使时光
期刊
那个整理石头的人,  背对众人,执着、洒脱,  虽然常对着石头独自嚷嚷,  但更多时候像是在对自己述说。  冰冷的铁杀伤了石头的身躯,  也像是伤到了他的心上,  是石头的无奈,  抑或是他的无奈。  那个整理石头的人,  以近乎固执的态度,  不断地调整石头摆放的角度,  努力让受伤的痕迹得到最好的掩饰,  最终他明白,  石头的坚强与磊落足以让任何伤痕平复。  他不是冷漠的,  他淡然地看着这
期刊
地上,丹桂飘香,果熟稻黄  游子在淫雨到来之前赶回家乡  把成熟的庄稼悉数收回粮仓  天上,蓝天放牧着无边的牛羊  让寂寞的高天多少也具备一些生灵的气息  以便和这古老的大地构成某种神秘的对应
期刊
三月是读诗的季节  春寒料峭的时候  风,还夹杂着寒意  天,还弥漫着雾霾  曾满怀期待的梦想  在那一刻,在那一刻  云散烟消  随着春风,暖阳,蓝天  一切都远去  一切都消散  只留下了  那必将闪耀着记忆的石头  还有  那最最美丽而又遗憾的叹息  最终化为  这首诗的结局
期刊
三尺。逼仄,狭小,局促,容不得  自有的奔跑和畅快的呼吸  讲台就是祭台,小小的墓地  埋葬了多少人的青春和爱情  也加深着雕像的悲哀和夜色的沉重  使喇叭里的声音轻浮而浑浊  蜡烛的比喻,使所有言语黯然  失色。膏脂和精血燃尽  泪水流干成灰,一张张蛇皮  挂满春天的屋檐和额头  小小的烛火,可以照见  石头内部的黑暗,却无法  使每一种石头都闪闪发光  面对烛火萤火磷火野火地火  组成的火海,
期刊
“丰收后的大地为什么更加荒凉?”  太阳快速落下山崖  俯仰之间,满天的星斗  就隐身不见。月光明如贼眼  映照时间的恐惧  和一片秋叶的战栗  “一种可怕的美已经产生!”  皱纹比现实丑陋  咳嗽比秋风寒冷  失忆比历史稍微好一点:  人比黄花瘦  素面朝天  所有的抒写都不如命运的一次轻轻地抚摸。  所有的言语都是箭在靶心之外。
期刊
用鸟鸣打捞水的遗忘  用白抹去诱惑的黑  用颠簸托起遥望  用狭路勾画旷达与辽阔  鸟喙儿啄破天空的一刹那  凝固的血照亮花瓣  湖面微蓝,夏至躁郁不安  风绣出的莲花无语  鸟儿走过,羽翼滑落水面  红蓼滩头夜送客
期刊
大年初一晚上,在鞭炮声中,拉着大半箱子小说和几件衣服,出发去白俄罗斯,参加明斯克国际书展。  两位同事拉着两个更大的箱子更多的书,我们估算了一下,可能超重的罚款比书价还贵。  但书展不能没有书。  凌晨到达法兰克福,坐在机场窗边看了一会日出,继续转机往明斯克飞。
期刊
你会俄语吗?不会。中国驻白俄罗斯使馆的一秘忧虑地看了我一眼,那你怎么和他们的作家交流呢?我愣了一下,他们应该会有同声翻译吧!我说。  虽然是代表中国作家来参加明斯克国际书展“时代与作家”文学活动,可是在酒店现场,没看到任何人,没问清楚任何问题,没拿到任何有关会议活动的文字,但我还是很笃定。关于作家的事情就是这样,于混乱不堪中自会有一些独特趣味。  酒店在给我房门钥匙时,还挂着一个黄铜制作的钥匙扣,
期刊
对于我来说,到明斯克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时代与作家”大会发言,因为发言需要俄语,所以我和玛莎持续讨论了四个小时,关于我的发言主题和“剩女是不是已经全球化”的两个女人的私人讨论。  我一边解释自己的发言稿,玛莎一边听,一边也讲述了白俄罗斯的情况,以及她自己的故事。  玛莎的妈妈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老师,在莫斯科一家私立中学工作,之所以离开明斯克去莫斯科,是因为那里工作的收入是在明斯克的6、7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