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语中看红色家书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kjz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家书与红色文化息息相关,作为红色文化的一部分,红色家书所传承的红色精神对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红色家书的话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红色家书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中国的家书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红色家书作为家书悠久历史中的一部分,诞生在革命战争时期,是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年代和事业建设过程中写给亲人的书信,其精神内核是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复兴而顽强奋斗过程中形成的爱党爱国、救国拯民、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一、红色家书的话语分析
  红色家书是重要的红色资源,是进行新时代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经过时间的变迁,书信内容或用语会变化,但直抒胸臆的话语表达一直是中国书信的主要特点。红色家书的话语在后人看来更是一种激浊扬清,明志正己,循循善诱的真情实感。
  (一)明志:争国权以救危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付出了更多、更为艰苦的努力,红色家书真实地呈现了他们奋斗的思想轨迹。关向应赴苏联学习前,给叔父关成顺写了一份家书,信中写道:“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
  在红色家书中重温历史,无异于是对思想的一场洗涤,话语中对国家的热爱总让人热血沸腾。夏明翰被捕入狱后,写给母亲的信也体现出救祖国于危亡的信念以及对祖国未来的期望,“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一字一句都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难困苦和他们发自内心的坚毅卓绝,印证了革命志士为追求新中国无所畏惧的心路历程。他们的名字已然与历经烽火岁月洗礼的家书一起,成为新时代的红色基因,被世人所铭记。
  (二)正己:一切从人民出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应是党员的终身事业。红色家书不仅让世人看到了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言语中还透露出他们严于律己、一视同仁的高尚品质。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为国家艰苦奋斗的元勋总会收到一些想寻求特殊照顾的亲属来信。罗荣桓留在湖南老家的女儿罗玉英曾给“当大官”的父亲写了一封信。罗荣桓在回信中劝诫她不要抱有任何特殊化思想:“你爸爸廿余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而不会如你所想的,是在作官,更没有财可发。”老一辈革命家面对女儿的来信却始终端正自己的位置,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拒绝搞特殊化。
  公私分明、为民务实的共产党人总是相似的。“他们来沪公家只能按例招待,儿作为一工作人员,更不可能破格办事”“一切均从人民出发,儿窃愿勿愧于此,故不得不反复言之”,这是陈毅1951年在信中一再强调的原则,让父亲转告来上海探访的亲友们不要有特权思想。在共产党人的眼里,公与私泾渭分明,所做的事情与决定都要为人民考量,确保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三)教子:不负光阴不负党
  很多仁人志士在书信中将自己忠于国家、忠于党的思想教授给自己的孩子。
  众所周知,董必武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其子董良羽在入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前,暂时住在招待所内,董必武也写信勉励他珍惜时间:“人的生活一天应有学习或工作时间,也应当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只不要把应当学习或工作的时间被休息和娱乐所占去了。”此段话内涵在于:时间都有任务,合理分配时间也是珍惜时间。
  除了教育孩子要珍惜学习时间,红色家书还引导读者不要辜负党的栽培。譬如,邓颖超在得知侄子周尔均入党之后,特地写了一封信告诫侄子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今后,你必须加强党性的锻炼,克服无产阶级的思想,不断为着党员的八条标准而奋斗,不要辜负了光荣的共产党员的称号。”家书中的殷殷期望、谆谆教诲极大鼓舞了当代新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红色家书蕴含的精神内涵
  红色家书是珍贵的红色文化,必然承载着革命思想与革命精神。对红色家书话语进行分析后,将其所要传承的红色精神归纳总结,笔者发现红色家书蕴含三方面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视死如归、舍家为国。
  (一)坚贞不渝的革命初心
  仁人志士在中国山河即将破碎,人民于风雨飘摇之际,艰難探索救亡图存之道。红色家书就真实记录着他们为人民解放与幸福做出的贡献与牺牲、初心和使命。
  很多革命先辈正值韶华,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即把生命与革命事业完全融合,抱着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初心,牺牲前留下遗书和决笔信勉励着后来人继续革命:“我牺牲生命,把一切贡献于革命,是为了寻找自由,为了全国人民求得解放。”钟志申怀着为舍身为国、牢记使命的遗志,在遭到背叛的同时也不忘留下红色真理。读到此处,人们不禁想起夏明翰的著名诗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些印刻在红色家书中大义凛然的绝笔皆是革命志士纯洁的初心,也正是秉持这一初心,坚信革命事业必然胜利,才孕育了中国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
  (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国家立于危难,方显英雄本色。在革命年代,不乏救国救民、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烈士何功伟在“皖南事变”中被捕入狱,在经受严刑拷打之后,当局企图用高官厚禄来诱惑其出卖共产党。在狱中,何功伟始终坚信党的事业,严守党的秘密,在临刑前写给父亲的书信中表明自己对党和国家的赤诚之心,“儿献身真理,早具决心,苟义之所在,纵刀锯斧钺加诸颈项,父母兄弟环泣于身前。此心亦万不可动,此志亦万不可移”“夫昔日既未因严命而中止救国工作,今日又岂能背弃真理出卖人格以苟全身家性命”。这封红色家书让人们看到革命先辈为坚持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浩然正气,不图富贵、竭诚尽节的革命精神。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是红色文化中最为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思想品质。
  红色家书传承的红色精神是防止民族理想滑坡、信念动摇最丰厚的滋养和最生动的教科书。   (三)舍家为国的爱国情怀
  自古以来,爱国家爱人民的政治意识都是中华儿女的基本素养,也是中国革命英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革命信念。“七七事变”爆发后,旅居菲律宾的民盟华侨王雨亭坚持送年仅15岁的儿子王唯真回中国参加抗战,只给他写了简短几句话:“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寥寥数语,不仅表现了深深的舐犊之情,还表明了对国家深沉的热爱。服从并服务大局的意识始终在历史中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结底是因为共产党人具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这种深刻却无法复刻的政治意识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继续滋润后来人。
  三、红色家书与当代价值的关系
  红色家书不仅记录了革命先辈与家人互通心意、明志立德的理想信念,还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沟通信息和交流思想的纽带。红色家书虽然是革命志士的家书,但在当代能够增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拥有历史研究价值。
  (一)红色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软实力交锋日趋激烈,意识形态领域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西方企图利用网络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影响、误导网民的政治认同和价值选择,动摇网民思想意识形态。在这种背景之下,青年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如何引导与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显得尤为重要。
  浅读红色家书,即可感受到家书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深入解读后,愈加了解其中涵盖的建党、建军、建国的革命精神。因此,红色家书具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一把利器。
  红色家书所具有的魅力源于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写信者皆是意志坚定、胸怀天下、坚强勇敢、甘于牺牲的革命英雄,而其书信有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的坚定信仰,有视死如归的家国情怀,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学习与传承红色家书不仅可以教育后人不忘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史,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也使得那些诋毁共产党员、图谋分裂国土的不法分子及其否认和篡改历史的不实言论得到沉重打击。
  人们要将传承的红色家书转化成现实的育人资源,利用家书中的革命志士、英雄事迹、红色精神来感染、教育、引导当代青年人,使他们在学习红色文化之后,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尊重和维护历史真相,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红色家书的文化提升价值
  我国每个时代产生的精神和价值观都有传统文化的渊源,这些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标识,这也是中华儿女民族自信的源头。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所以,在增强文化自信,推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进程中,红色家书愈加体现出重大的战略意义。
  红色家书的存在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共时性,它是一个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从红色文化的角度去重温和审视党和人民的革命史、发展史、家庭史,使得红色家书的内在精神更加深入民心,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在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心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培育和践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又要传承红色精神和建设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实现提升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
  (三)红色家书的历史研究价值
  在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的史料中,民间流传的记录与官方保存的记载都是重要的追溯工具。家书是亲友之间的私密通信,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都是真情实感,这样信中的记述比很多史料记载的真实度高一些,即红色家书具有历史价值。
  抗战时期的书信往来为这段时间的战况以及军队情况研究提供历史依据。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陆更夫给家人寄了一封信,信中他把从广东出发,途经湖南、湖北,一步步走到江西南昌,再转至高安的北伐路线告知家人,供家乡亲友了解战争的近况。尤其珍贵的是,陆更夫在这封信的背面绘制了北伐的路线。作为北伐战争的亲历者,陆更夫在信中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是人们无法从大背景、大记录的正史中得到的,而且有助于历史学家打捞历史,补充历史细节,让历史研究更深刻、更细致、更真实。
  就文物价值而言,红色家书作为红色文化遗产,蕴含着多元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个人、社会、国家的历史轨迹,尚有巨大的历史价值等待挖掘。
  红色家书是连接不同时空的情感纽带,其话语彰显了先辈们的理想信念,体现了他们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更是他们教育理念的集中反映。红色家书中的这些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内含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人们应当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弘扬红色家书文化,让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焕发出独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南昌航空大学)
  基金项目:南昌航空大学2019年度校级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红色家书的政治传播研究”(YC2019079)。
其他文献
曾经以为,诗就是那种穿过一年四季的东西。看春天花开灿烂,却也有落花纷飞的幻妙;赏一棵千年常绿的松柏,却也有冰封青翠岁月的奇观。原来,一个人的孤寂、一首诗的感伤也可以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翻开《旅者》时,短短的小诗像是有一个人在忧伤,两三行言语像是在述说失落、迷茫、彷徨。柳叶青青,每一年的柳絮飘扬恰如诗人漂泊的生命,让诗歌散发出忧伤的美丽。  孤独不是一个人的心情,而是一个人的心境。因为当你感到孤独
期刊
孔令宏教授所著《苍南正一道科仪音乐》一书已于2019年6月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收录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丛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而浙江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夺目、蔚为壮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苍南正一道科仪音乐正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灿烂的瑰宝。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发展历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音乐多用于道教斋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水族诗人除了在现代诗歌创作上取得可喜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之外,一部分秉承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水族诗人在创作中始终坚持格律诗创作,他们的创作成果不仅传承了格律诗的创作形式,更是丰富了水族诗歌的表达内容。  水族书面文学起步于清末,在潘文秀、潘一志、韦绍乔、潘辅之、杨秀菁、吴子和、王举猷等历代水族诗人近百年的创作耕耘之后,水族诗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学的原创性和民族性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
期刊
随着女性主义思想的不断觉醒,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体现,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越来越多以女性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春潮》讲述了在同一屋檐下受到时代和命运的束缚的三代女性共同的生活,由于各自独立的个性与价值观,她们的性格和诉求无法在恰当的人生阶段得到完整的舒展和满足。在这样的家庭境遇中,激烈的对抗几乎是无意识的反应。在各自的挣扎和努力之中,本应抱团取暖的三代女性却不可避免地相互伤害。各种
期刊
中国作为一个千年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上千年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每个朝代都有它独具特色的一面,而明朝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明朝这一历史时期孕育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既有值得后人传承的优秀文化,也有人们需要去其糟粕的文化。本文旨在通过解析明朝的传统文化,以明朝的社会制度作为切入点,让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明朝社会制度有多维度的认识和全新的见解。其间不仅
期刊
电影《黄土地》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标志性作品,这部作品无论是从画面还是主题上都能让人体会到意味深长的意境,本文从构图、色彩、光线的明暗对比等视听元素去分析和感悟这部经典的优秀作品。  《黄土地》这部电影笔者前前后后看了四遍,每一遍看完后都会去思考和领会电影中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和每一首配乐中所蕴含、所暗示、所要表达的意境。这部文艺题材电影创作于1984年,由陈凯歌执导,改编自珂兰的小说《深谷回声
期刊
“忆语体”散文突破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观,描写琐细的家庭生活,大胆摹写闺房情事,感情真挚缠绵,作者在自然之美和个人生活的意趣中体悟自己的情感价值。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回归。本文所要论述的“忆语体”著作,分别是明末清初阶段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清中葉乾嘉年间沈复的《浮生六记》、嘉道时期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以及清后期道咸年间蒋坦的《秋灯琐忆》、清末民初余其锵
期刊
马克思说:“劳动产生美。”美源于生活,人们的审美意识也是从不停的生活实践劳动中产生的。为了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源起进行了探讨。  审美源于生活,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建立在较为稳定的生活基础之上。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渐渐向农耕社会迈进,早期部落的形成使人类有了固定的居住地,同时伴随着农田的耕种以及牲畜的养殖,食物有了稳固的来源。正是这种生活上质的提高,给予了人
期刊
随着网络覆盖率的增长,网民数量越来越多。现阶段,网络阅读逐渐成为大众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阅读内容包括小说、学术论文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等。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例,大众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又能丰富自身知识水平,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选取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网络时代对此类作品的影响,与此同时对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与网络的融合进行探究,具体包括阅读推广、阅读体验以及用户忠诚度等内容,
期刊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现象级电影,本文主要从哪吒形象的起源、本土化发展以及电影的创新方面进行论述,对哪吒的形象做探讨。哪吒的形象能够传承千年不衰,自然与每个时代的思想对于此形象的创新密不可分。  一、佛教中哪吒形象的舶来  (一)哪吒形象的起源  哪吒形象由古印度传入,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僧侣对佛教经典著作进行翻译,大量佛教人物在此过程中变得家喻户晓,哪吒就是其中的典型。北凉《佛所行赞·第一生品》有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