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转课堂模式是现在不少独立院校都在推进的课程改革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当在这一轮教学改革中迎难而上。对于如何推进翻转课堂背景下独立院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不妨从建构主义的知识领域分野出发,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将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实现一种“混合教学模式”,推进思政理论课的博雅教学理念,促使学生真正在思政理论课学习中实现“知行合一”。
【关键词】翻转课堂 思政理论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76-02
当下“95后”的大学生主体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习惯、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因势利导,在保持传统课程的优良基础上,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
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少独立院校都开始进行翻转课堂模式等一系列课程改革实践,思政理论课翻转课堂也在其间占据了一席之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推理和实践论证,不难发现,要更好地将翻转课堂与思政理论课相结合,先期的经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在摸清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确定哪些问题是学生即将要面对的重难点,其中哪些是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实施的教学内容,哪些是不适合翻转课堂、需要回归传统教学资源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这便是要确定知识的良构性与非良构性范畴。
根据知识的复杂性,斯皮罗等人将知识划分为良构领域(well?鄄structered domain)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ill?鄄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所谓良构领域的知识指的是某一主题的相关概念、原理和规则,其间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下而产生的应用知识。[1]
而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对知识的这两大领域作以下简单比较,以此更能说明其间的区别与联系。
(表格中内容根据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及Namsoo Shin Hoo、杜娟、盛群力合著《解决良构问题与非良构问题的研究综述》[2]等著作整理。)
由表格中内容不难看出,对于思政理论课而言,教材的基本知识大部分属于良构性知识。然而除了课本知识外,思政理论课亟需对学生主体进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却是属于非良构领域、需要引导其建立并导正的知识范畴。因此,翻转课堂背景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一定要明确思政理论课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所承担的不同知识构成和应用,对于不同的知识领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将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实现一种“混合教学模式”,推进思政理论课的博雅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经历可以从教师为主转变到以学生自身为主,重视体验性学习,讲求合作互助,并鼓励学生积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将这种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落实到思政理论课的课堂细节当中。如针对良构性知识,可以开展学生微课堂以进行角色翻转。在这一过程中,师生角色互换,学生通过微视频等网络在线教育资源在翻转课堂中完成第一次知识内化,由“正确概念”取代“前概念”,随后又在传统课堂中将自己获得的知识以教授给他人的方式来进行领悟和应用,以实现知识的第二次内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不难发现,传统课堂的课时设置已被打破——当我们的传统课堂只能在一堂课45分钟内重点对良构性知识进行解构的时候,翻转课堂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却可以在同样的时间中进行课内翻转,以开展课堂讨论、辩论会等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知识经验的接触、交叉、碰撞,完成知识的第三次内化。
翻转课堂下的思政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还强调一种“参与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毕竟作为思政理论课的“翻转”,需要将我们传统的“大班上课讲授基础知识”→“个人课下研究艰深难题”翻转为“个人课下学习基础知识”→“大班上课研讨艰深难题”,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在线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课程并完成练习,课堂时间则主动参与讨论、答疑等互动活动,既重视了知识的传递,又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3]如笔者所在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开展的“模拟法庭”便属于此类。这样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促进知识到能力的内化。
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已经可以看出,基于建构主义下知识的良构与非良构角度来探讨将翻转课堂引入思政理论课这一问题其实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批判性学术思维的锻炼、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感以及超越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价值观的培养,既体现了理论课的学理性特点,又借由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学术前沿的研究述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有三个纬度——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翻转课堂可以充分把握网络时代的特征,将针对传统文化的博雅教育也引入到其中。毕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因为这条道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正是由于翻转课堂的便利网络优势,思政理论课也适宜于在网络在线教学资源中引导学生关注回答关于大学生自身的各种问题——德智体美,如何全面发展;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我们应当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成长;如何能以积极和持续的好奇心看待世界,并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如何能够在涵盖面甚广的信息中定位新信息,在众多信息来源中检索出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辨别和思考等。[4]
《中庸》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或许翻转课堂对于思政理论课而言,最大的作用便是在西方建构主义所提出的知识的良构与非良构范畴下,将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重要方法引入到了思政理论课中,使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人生道路上凸显的一些思想道德或法律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关于知识的良构与非良构范畴可参见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第七章 评斯皮罗等和斯泰尔的所著章节”相关内容。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Namsoo Shin Hoo、杜娟、盛群力:《解决良构问题与非良构问题的研究综述》,《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06期。
[3]孙华:《MOOCs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2月。
[4]关于这一探索实践可参考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网络共享课程平台。孙华:《MOOCs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2月。
作者简介:
阚明娜(1989年12月-),女,学历:硕士研究生,籍贯:四川成都,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史,思想政治理论。
【关键词】翻转课堂 思政理论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76-02
当下“95后”的大学生主体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习惯、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因势利导,在保持传统课程的优良基础上,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
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少独立院校都开始进行翻转课堂模式等一系列课程改革实践,思政理论课翻转课堂也在其间占据了一席之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推理和实践论证,不难发现,要更好地将翻转课堂与思政理论课相结合,先期的经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在摸清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确定哪些问题是学生即将要面对的重难点,其中哪些是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实施的教学内容,哪些是不适合翻转课堂、需要回归传统教学资源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这便是要确定知识的良构性与非良构性范畴。
根据知识的复杂性,斯皮罗等人将知识划分为良构领域(well?鄄structered domain)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ill?鄄structured domain)的知识。所谓良构领域的知识指的是某一主题的相关概念、原理和规则,其间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下而产生的应用知识。[1]
而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对知识的这两大领域作以下简单比较,以此更能说明其间的区别与联系。
(表格中内容根据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及Namsoo Shin Hoo、杜娟、盛群力合著《解决良构问题与非良构问题的研究综述》[2]等著作整理。)
由表格中内容不难看出,对于思政理论课而言,教材的基本知识大部分属于良构性知识。然而除了课本知识外,思政理论课亟需对学生主体进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却是属于非良构领域、需要引导其建立并导正的知识范畴。因此,翻转课堂背景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一定要明确思政理论课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所承担的不同知识构成和应用,对于不同的知识领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将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实现一种“混合教学模式”,推进思政理论课的博雅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经历可以从教师为主转变到以学生自身为主,重视体验性学习,讲求合作互助,并鼓励学生积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将这种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落实到思政理论课的课堂细节当中。如针对良构性知识,可以开展学生微课堂以进行角色翻转。在这一过程中,师生角色互换,学生通过微视频等网络在线教育资源在翻转课堂中完成第一次知识内化,由“正确概念”取代“前概念”,随后又在传统课堂中将自己获得的知识以教授给他人的方式来进行领悟和应用,以实现知识的第二次内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不难发现,传统课堂的课时设置已被打破——当我们的传统课堂只能在一堂课45分钟内重点对良构性知识进行解构的时候,翻转课堂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却可以在同样的时间中进行课内翻转,以开展课堂讨论、辩论会等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知识经验的接触、交叉、碰撞,完成知识的第三次内化。
翻转课堂下的思政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还强调一种“参与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毕竟作为思政理论课的“翻转”,需要将我们传统的“大班上课讲授基础知识”→“个人课下研究艰深难题”翻转为“个人课下学习基础知识”→“大班上课研讨艰深难题”,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在线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课程并完成练习,课堂时间则主动参与讨论、答疑等互动活动,既重视了知识的传递,又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3]如笔者所在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开展的“模拟法庭”便属于此类。这样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促进知识到能力的内化。
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已经可以看出,基于建构主义下知识的良构与非良构角度来探讨将翻转课堂引入思政理论课这一问题其实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批判性学术思维的锻炼、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感以及超越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价值观的培养,既体现了理论课的学理性特点,又借由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学术前沿的研究述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有三个纬度——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翻转课堂可以充分把握网络时代的特征,将针对传统文化的博雅教育也引入到其中。毕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因为这条道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正是由于翻转课堂的便利网络优势,思政理论课也适宜于在网络在线教学资源中引导学生关注回答关于大学生自身的各种问题——德智体美,如何全面发展;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我们应当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成长;如何能以积极和持续的好奇心看待世界,并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如何能够在涵盖面甚广的信息中定位新信息,在众多信息来源中检索出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辨别和思考等。[4]
《中庸》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或许翻转课堂对于思政理论课而言,最大的作用便是在西方建构主义所提出的知识的良构与非良构范畴下,将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重要方法引入到了思政理论课中,使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人生道路上凸显的一些思想道德或法律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关于知识的良构与非良构范畴可参见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的《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第七章 评斯皮罗等和斯泰尔的所著章节”相关内容。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Namsoo Shin Hoo、杜娟、盛群力:《解决良构问题与非良构问题的研究综述》,《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06期。
[3]孙华:《MOOCs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2月。
[4]关于这一探索实践可参考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网络共享课程平台。孙华:《MOOCs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2月。
作者简介:
阚明娜(1989年12月-),女,学历:硕士研究生,籍贯:四川成都,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史,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