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春前后,天气晴和。视线所及,犹如春末夏初。树木绿叶森森,一些花儿也照例开着,说是秋天也不过分——小公园的黧蒴树下,仿佛忽然地,已是满地黄叶;细看之下,植物们长势收敛,仿佛一个人的晚境,不复曲折或意外。
这里地处南方海岸,腊月里也凉薄似秋。自小在江南乡村,习惯了春秋有秩、寒暑往来,住在这种季节混沌的地方,时常让身心感到茫然,不知今夕何夕。有时候想起很远很早的一段往事,想起刻在石头上一样清晰的故土断片,如同去书架上找一本什么书,目光过处,每本书都那样熟悉,真实可触,又总是找不到风容、内质契合自己心绪的某种,使人痒痛不已,无可如何。翻看日历簿上的节气,与故土的差异感就特别强烈。
现在,落叶撒在那里,撒在黧蒴树下的泥地里,东一片,西一片,被风一吹,蜷缩成时间的标本,蜷缩出孤独的哀伤与高贵。这是此地的另一副面容。春天看见落叶,倦怠的精神顿然惊觉;此间看见落叶,被遍地繁茂所遮蔽的眼睛因敬畏而虔诚。
正月初八,我回到这里上班。街巷里空荡荡的,临街店铺大门紧闭,曾经的热闹景象,仿佛从未有过。偶尔一二行人匆匆来去,街巷,便长久地空旷在那里,清冷,萧条。短短几天过去,风卷大地一般,如织的人流与热闹的市声悉数散尽。
从别处返程的人,即使身体没有异常,都要自我隔离,时间是十四天。接到消息的时候,我站在阳台向楼下张望,虽有心理预防,却有一根弦,在哪儿蹦了一下,随即断裂;似乎口鼻之间,堵了什么硬物。环顾室内,一切好像沾染了不洁之灰。望望窗外,窗外是高及五楼的细叶榕,婆娑而硕大,枝头簇拥着勃发的一些新叶,更多的老叶,却隐匿在阴影里,行将与树枝离散,宛若人间正在经历的许多离散与隐匿。不可逆转。
网购了消毒液、酒精、食物之类,快递员站在走廊喊一声,将东西放在门口。整个下午在忙碌中度过。门窗、地板、家具、炊器、衣物、书籍、身体,都像重生一样被清洗。呼吸里飘浮着消毒液、酒精的气味。消毒液和酒精的气味里,似乎还潜游着别的什么事物,陌生的、晦暗不明的、充满危机的事物,无形无色,无影无踪,将你的心神攫取,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拘囿。在莫名而疲惫的感觉中,闪现出某些时间的残片,胸腔里翻滚着一阵钝痛。
夜里睡得早,十点半,眼睛就迷糊,头脑一片空茫地进入空茫的世界,不到四点就醒了,躺在被子里,想不起来做过什么梦。醒来也不晓得要做什么,未及洗漱,坐在窗前发呆,看天色一刻一刻地逐渐发白。凌晨五点,窗前的树木沉浸于夜气,又染上薄薄曙色。周围太安静了,除了啾啾的鸟声。
鸟声让凌晨具有安宁与苏醒的双重意味,而破晓之光散发出宗教般的静气,以至身下这把樟木椅子、房间里的光线,也似乎不再那么空泛、晦暗。听得见自己的呼吸,起起伏伏地应和着窗外的鸟鸣。天亮以后,树的形态变得具象,一枝一叶,翠色深沉。鸟声从密密树叶中透出来,像某种寓言,像自然界吟诵出来的《诗经》。很快,鸟声大作,高唱低吟,汇成一支复调的晨曲。
至少十四天,不用踩着钟点打卡上班,不用正襟危坐地数着时间的脉搏。十四天,三百三十六个小时,两万零一百六十分钟,约一百三十万次心跳,都属于自己,想起来就觉得格外奢侈,又如此心慌意乱和惴惴不安。
要经历怎样的磨难,具备怎样的勇气和慧心,方可“度一切苦厄”?
谁在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早餐有稀饭馒头。煮早餐时,榕树间的鸟声一刻都没有停歇,像人间的纷纷消息。人间有疾,而鸟声那么明亮欢畅,在咫尺之外的榕树上。
那株榕树大概五六十岁了吧?树干上气根丛密,树冠广展,将大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后院覆盖,其中摇曳的部分,已经垂挂在窗前,信手一伸,便可与之握手问安。不能说我看着它长大,应是它看着我成为邻居,看着我每天早出晚归,看着我的身影在房间出没,在厨房与书桌之间转来转去,毫无定力的样子。佛说:“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与老榕树相比,我形惭神愧。望着它在风日里的姿态,心底忽然涌起一句话:“只要看见树梢之上的远空,鸟的翅翼就丰满起来。”
榕树上栖息的鸟类,常见白头翁和红耳。风和日丽的时候,见过它们跷立枝头婉转歌喉的俏丽;大雨来临前,见过它们急急翻飞寻找庇护的仓皇。
小时候就认得白头翁。老屋后面,有株乌桕树,一到夏天,它们麇集树梢,啄食乌桕籽,头顶上的那块小白斑在叶片间忽隐忽现,叫声清脆,此呼彼应,一点也不孤单。眼前这棵榕树,一伙白头翁像土著部落,常年活躍在枝丫上,每天清晨都把人从梦里喊醒。白头翁和麻雀一样,与人间烟火亲近。
红耳以惊艳的身姿闯入视线,头顶高耸的黑色羽冠,以及眼睛下方一圈鲜红羽毛,宛若古时候士大夫的“峨冠博带”,宛若穿西服的英国绅士。初次见到红耳时,误以为黑色羽冠和鸟喙之间是被外力拉扯出的一道口子,给自己闹了笑话。曾把西红柿放在窗台,两只红耳在树枝上摇头晃脑看着,好像在选择最佳猎食时机。大约两分钟后,其中一只试探性地跳落下来,啄了一下,又抬起脑袋前后打探,大概确认没有危险,叫了几声,另一只瞬间飞跃过来。两只鸟,并排站着,啾啾连声,谨慎而快速地啄食着。比起榕树细如绿豆的果实,西红柿显然太大了,吃了一小块,它们拍拍翅膀,迅疾躲回到树叶之中,留下一串欢快鸣音,在树梢上回荡,让屏息慑神坐在书桌边的那个家伙愣怔半天。
是否也有一只鸟,在梦里喈喈而鸣?
后半夜,被无法描摹的奇怪鸟声吵醒。那是什么鸟,声音如此孤单,如此哀婉?像一串哨音,八声一度,由慢而快,由高而低,气息绵长而微弱。又像寒夜里某个女人的呼唤,充满忧伤与挂念。睡意全消。干脆起身,走到窗前听这深夜的鸟声。
天光淡淡地照着窗外,树隐没于夜色,高处的枝梗被天光照出参差剪影,鸟声从树上传来,一声连一声,一串连一串,毫不止息的势头。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寂静之夜,如此贴近,如此透彻,如此触动神魂。不是白头翁,不是红耳,白头翁和红耳都躲在树叶深处,声息敛藏。唯有这种鸟,独自发出哨音一般的鸣唤,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叫人断肠一样地站在窗前。 少时在溪谷中听过四声杜鹃的叫声,“谷—谷—谷—谷”,抑扬顿挫的声调,在空山里经久缭绕,听之尘埃感顿消。静静地站在窗前听了好久,想起四声杜鹃,心里一动,打开电脑检索,果然是杜鹃中的一种——八声杜鹃。八声,多贴切的称呼。“八声杜鹃”,默念其名,心里应和其鸣,又一个黎明即将莅临。黎明之后是上午,上午过了到下午,然后黄昏到来,杜鹃叫了一天一夜。
杜鹃在遥远的山谷里,在少年的初夏,叫着。山谷里长满茵陈、淡竹叶、石菖蒲、夏枯草,以及各种高大的树。溪水沁凉。溪石光滑。青草味浓烈。花香袭人。野兔在灌木丛中穿梭,松鼠在松枝上跳跃,蝴蝶落在草叶上,落在映山红的花瓣上,蝴蝶在空中盘旋飞舞……杜鹃叫了许多年,在梦境里,在回忆中,在精神的向往与追溯中。
许多年,溪水清澈。许多年,草木枯了再发,长了又枯。野兔、松鼠、蝴蝶在溪山活着,却没有哪怕一只蝴蝶,人类能真正与之建立亲爱、相与为善的关系,除了掠取与被掠取、侵害与被侵害。我们一生要伤害多少草木、禽畜?我们无休止地去山上将松木、杉木、柞木、栎木伐倒,将它们肢解、曝晒、火烧,甚至挫骨扬灰。那些开枝散叶、郁郁葱葱的木头,与兽肉一起,在烈焰中度脱,在锅灶里涅槃。那些土地上精灵一样的事物,遁隐无踪,离人们愈来愈远,愈来愈陌生。念及它们,只能到书籍、绘画、艺术中寻找,寻找那些难以重现的美丽梦境,寻找那些藉获安慰的人类童话:
你们看看乌鸦,它们不播种,也不收割;它们没有库房,也没有仓廪……你们比起飞鸟更要尊贵多少呢?
无知即罪恶。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适合做梦、萌发、生长、绽放,适合远行、友人相会,春天又在经历死亡与幽闭。在窒息与呼喊、沉沦与救赎中,远处消息与一室冷清相互映照。困囿之中,鼹鼠一样度日,吃睡,发呆,一日如同一年。
室内一周,雨水来临。雨水之后第二天傍晚,窗外飘起细雨。雨线斜斜密密,织就一张水网,张罗在天地间。雨水落在树上,簌簌而响,那些晴日里羽毛翻飞的精灵们,都潜隐在榕叶底下,声气悄寂,外面的世界也良久地沉寂,城郭沦陷于一场急促而森密的雨阵里,天地间仿佛只有雨水的喧响。那首七百多年前的词曲,在说谁的心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像流星划过,时间无从追溯,刹那生死;像一张雨网,谁能挣脱时间的驱驰与束缚?我早已是秋月春风的看客,寄身这颗“暗淡蓝点”之中,卑微似蚁,自然如树木。只能这样拯救自己。“红楼隔雨相望冷。”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这个春天,躲匿在一扇窗后,守望这晦暗之夜。向窗外望出去,夜色下的房屋机械而冷峻,像科幻大片中的图景。透过榕树,可以看到幼儿园宛若教堂尖顶一样的屋脊,屋脊下是一条水泥村道,通往郊外的水库区。沿着那条村道,无数个黄昏,我骑车去海边闲逛。爬过几座山冈,穿越一片桉树林,经过一片街区,蓝色海水映入眼帘,以其浩瀚,以其深邃。海是另一个世界,一个类似于宇宙星系的存在。每一次,我们更趋接近它,却从未真正认知它,它就在那里——宁静、广阔、澄澈;汹涌、凌厉、晦暗,不可言说。从海水中走到岸上,亿万斯年,人类离开太久太久,情感中似曾相识,血脉里已是陌路,我们再也无法回归大海。
凌晨四点,雨终于停了。空中浮云消散,漫天星斗,犹如千万盏人间灯火,熠熠闪烁。天穹之上,银河辽远而幽深。1990年2月14日,空间探测器“旅行者一号”在外太空看见的地球,只是“一个孤独的像素”,只是太阳系漆黑背景中的微茫一点——暗淡蓝点。抄一段美国科學家卡尔·萨根《暗淡蓝点》中的话吧:
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每一个猎人与粮秣征收员,每一个英雄与懦夫,每一个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每一个国王与农夫,每一对年轻情侣,每一个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在这里——一个悬浮于阳光中的尘埃小点上。
天文学让人们感到自卑乃至绝望,又不断地给出憧憬和期待,而此刻,坐在这颗暗淡蓝点的小小角落,坐在地球上的风雨之夜里,感觉自己就像银河中的某颗小星,领受恩典,领受慈悲,获得安然与静穆。倘若有一天人类搭建出通往另一个星球的道路,我依然会选择这个家园,这块造物主赐予的养育之地。
第十五天上午,我离开窗前,离开房间,骑着单车踏上通往海边的道路。阳光漫落,澄怀在望,波罗蜜树的革质叶片上,透射出一片生命的质感。清风从山间吹过,鸟雀的歌唱那么欢乐。再过几天,就是惊蛰之日了,万物至此始萌。站在一株袈裟树下,我深深地吸一口气,沁人的花香注满鼻腔。
责任编辑:田静
这里地处南方海岸,腊月里也凉薄似秋。自小在江南乡村,习惯了春秋有秩、寒暑往来,住在这种季节混沌的地方,时常让身心感到茫然,不知今夕何夕。有时候想起很远很早的一段往事,想起刻在石头上一样清晰的故土断片,如同去书架上找一本什么书,目光过处,每本书都那样熟悉,真实可触,又总是找不到风容、内质契合自己心绪的某种,使人痒痛不已,无可如何。翻看日历簿上的节气,与故土的差异感就特别强烈。
现在,落叶撒在那里,撒在黧蒴树下的泥地里,东一片,西一片,被风一吹,蜷缩成时间的标本,蜷缩出孤独的哀伤与高贵。这是此地的另一副面容。春天看见落叶,倦怠的精神顿然惊觉;此间看见落叶,被遍地繁茂所遮蔽的眼睛因敬畏而虔诚。
正月初八,我回到这里上班。街巷里空荡荡的,临街店铺大门紧闭,曾经的热闹景象,仿佛从未有过。偶尔一二行人匆匆来去,街巷,便长久地空旷在那里,清冷,萧条。短短几天过去,风卷大地一般,如织的人流与热闹的市声悉数散尽。
从别处返程的人,即使身体没有异常,都要自我隔离,时间是十四天。接到消息的时候,我站在阳台向楼下张望,虽有心理预防,却有一根弦,在哪儿蹦了一下,随即断裂;似乎口鼻之间,堵了什么硬物。环顾室内,一切好像沾染了不洁之灰。望望窗外,窗外是高及五楼的细叶榕,婆娑而硕大,枝头簇拥着勃发的一些新叶,更多的老叶,却隐匿在阴影里,行将与树枝离散,宛若人间正在经历的许多离散与隐匿。不可逆转。
网购了消毒液、酒精、食物之类,快递员站在走廊喊一声,将东西放在门口。整个下午在忙碌中度过。门窗、地板、家具、炊器、衣物、书籍、身体,都像重生一样被清洗。呼吸里飘浮着消毒液、酒精的气味。消毒液和酒精的气味里,似乎还潜游着别的什么事物,陌生的、晦暗不明的、充满危机的事物,无形无色,无影无踪,将你的心神攫取,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拘囿。在莫名而疲惫的感觉中,闪现出某些时间的残片,胸腔里翻滚着一阵钝痛。
夜里睡得早,十点半,眼睛就迷糊,头脑一片空茫地进入空茫的世界,不到四点就醒了,躺在被子里,想不起来做过什么梦。醒来也不晓得要做什么,未及洗漱,坐在窗前发呆,看天色一刻一刻地逐渐发白。凌晨五点,窗前的树木沉浸于夜气,又染上薄薄曙色。周围太安静了,除了啾啾的鸟声。
鸟声让凌晨具有安宁与苏醒的双重意味,而破晓之光散发出宗教般的静气,以至身下这把樟木椅子、房间里的光线,也似乎不再那么空泛、晦暗。听得见自己的呼吸,起起伏伏地应和着窗外的鸟鸣。天亮以后,树的形态变得具象,一枝一叶,翠色深沉。鸟声从密密树叶中透出来,像某种寓言,像自然界吟诵出来的《诗经》。很快,鸟声大作,高唱低吟,汇成一支复调的晨曲。
至少十四天,不用踩着钟点打卡上班,不用正襟危坐地数着时间的脉搏。十四天,三百三十六个小时,两万零一百六十分钟,约一百三十万次心跳,都属于自己,想起来就觉得格外奢侈,又如此心慌意乱和惴惴不安。
要经历怎样的磨难,具备怎样的勇气和慧心,方可“度一切苦厄”?
谁在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早餐有稀饭馒头。煮早餐时,榕树间的鸟声一刻都没有停歇,像人间的纷纷消息。人间有疾,而鸟声那么明亮欢畅,在咫尺之外的榕树上。
那株榕树大概五六十岁了吧?树干上气根丛密,树冠广展,将大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后院覆盖,其中摇曳的部分,已经垂挂在窗前,信手一伸,便可与之握手问安。不能说我看着它长大,应是它看着我成为邻居,看着我每天早出晚归,看着我的身影在房间出没,在厨房与书桌之间转来转去,毫无定力的样子。佛说:“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与老榕树相比,我形惭神愧。望着它在风日里的姿态,心底忽然涌起一句话:“只要看见树梢之上的远空,鸟的翅翼就丰满起来。”
榕树上栖息的鸟类,常见白头翁和红耳。风和日丽的时候,见过它们跷立枝头婉转歌喉的俏丽;大雨来临前,见过它们急急翻飞寻找庇护的仓皇。
小时候就认得白头翁。老屋后面,有株乌桕树,一到夏天,它们麇集树梢,啄食乌桕籽,头顶上的那块小白斑在叶片间忽隐忽现,叫声清脆,此呼彼应,一点也不孤单。眼前这棵榕树,一伙白头翁像土著部落,常年活躍在枝丫上,每天清晨都把人从梦里喊醒。白头翁和麻雀一样,与人间烟火亲近。
红耳以惊艳的身姿闯入视线,头顶高耸的黑色羽冠,以及眼睛下方一圈鲜红羽毛,宛若古时候士大夫的“峨冠博带”,宛若穿西服的英国绅士。初次见到红耳时,误以为黑色羽冠和鸟喙之间是被外力拉扯出的一道口子,给自己闹了笑话。曾把西红柿放在窗台,两只红耳在树枝上摇头晃脑看着,好像在选择最佳猎食时机。大约两分钟后,其中一只试探性地跳落下来,啄了一下,又抬起脑袋前后打探,大概确认没有危险,叫了几声,另一只瞬间飞跃过来。两只鸟,并排站着,啾啾连声,谨慎而快速地啄食着。比起榕树细如绿豆的果实,西红柿显然太大了,吃了一小块,它们拍拍翅膀,迅疾躲回到树叶之中,留下一串欢快鸣音,在树梢上回荡,让屏息慑神坐在书桌边的那个家伙愣怔半天。
是否也有一只鸟,在梦里喈喈而鸣?
后半夜,被无法描摹的奇怪鸟声吵醒。那是什么鸟,声音如此孤单,如此哀婉?像一串哨音,八声一度,由慢而快,由高而低,气息绵长而微弱。又像寒夜里某个女人的呼唤,充满忧伤与挂念。睡意全消。干脆起身,走到窗前听这深夜的鸟声。
天光淡淡地照着窗外,树隐没于夜色,高处的枝梗被天光照出参差剪影,鸟声从树上传来,一声连一声,一串连一串,毫不止息的势头。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寂静之夜,如此贴近,如此透彻,如此触动神魂。不是白头翁,不是红耳,白头翁和红耳都躲在树叶深处,声息敛藏。唯有这种鸟,独自发出哨音一般的鸣唤,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叫人断肠一样地站在窗前。 少时在溪谷中听过四声杜鹃的叫声,“谷—谷—谷—谷”,抑扬顿挫的声调,在空山里经久缭绕,听之尘埃感顿消。静静地站在窗前听了好久,想起四声杜鹃,心里一动,打开电脑检索,果然是杜鹃中的一种——八声杜鹃。八声,多贴切的称呼。“八声杜鹃”,默念其名,心里应和其鸣,又一个黎明即将莅临。黎明之后是上午,上午过了到下午,然后黄昏到来,杜鹃叫了一天一夜。
杜鹃在遥远的山谷里,在少年的初夏,叫着。山谷里长满茵陈、淡竹叶、石菖蒲、夏枯草,以及各种高大的树。溪水沁凉。溪石光滑。青草味浓烈。花香袭人。野兔在灌木丛中穿梭,松鼠在松枝上跳跃,蝴蝶落在草叶上,落在映山红的花瓣上,蝴蝶在空中盘旋飞舞……杜鹃叫了许多年,在梦境里,在回忆中,在精神的向往与追溯中。
许多年,溪水清澈。许多年,草木枯了再发,长了又枯。野兔、松鼠、蝴蝶在溪山活着,却没有哪怕一只蝴蝶,人类能真正与之建立亲爱、相与为善的关系,除了掠取与被掠取、侵害与被侵害。我们一生要伤害多少草木、禽畜?我们无休止地去山上将松木、杉木、柞木、栎木伐倒,将它们肢解、曝晒、火烧,甚至挫骨扬灰。那些开枝散叶、郁郁葱葱的木头,与兽肉一起,在烈焰中度脱,在锅灶里涅槃。那些土地上精灵一样的事物,遁隐无踪,离人们愈来愈远,愈来愈陌生。念及它们,只能到书籍、绘画、艺术中寻找,寻找那些难以重现的美丽梦境,寻找那些藉获安慰的人类童话:
你们看看乌鸦,它们不播种,也不收割;它们没有库房,也没有仓廪……你们比起飞鸟更要尊贵多少呢?
无知即罪恶。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适合做梦、萌发、生长、绽放,适合远行、友人相会,春天又在经历死亡与幽闭。在窒息与呼喊、沉沦与救赎中,远处消息与一室冷清相互映照。困囿之中,鼹鼠一样度日,吃睡,发呆,一日如同一年。
室内一周,雨水来临。雨水之后第二天傍晚,窗外飘起细雨。雨线斜斜密密,织就一张水网,张罗在天地间。雨水落在树上,簌簌而响,那些晴日里羽毛翻飞的精灵们,都潜隐在榕叶底下,声气悄寂,外面的世界也良久地沉寂,城郭沦陷于一场急促而森密的雨阵里,天地间仿佛只有雨水的喧响。那首七百多年前的词曲,在说谁的心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像流星划过,时间无从追溯,刹那生死;像一张雨网,谁能挣脱时间的驱驰与束缚?我早已是秋月春风的看客,寄身这颗“暗淡蓝点”之中,卑微似蚁,自然如树木。只能这样拯救自己。“红楼隔雨相望冷。”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这个春天,躲匿在一扇窗后,守望这晦暗之夜。向窗外望出去,夜色下的房屋机械而冷峻,像科幻大片中的图景。透过榕树,可以看到幼儿园宛若教堂尖顶一样的屋脊,屋脊下是一条水泥村道,通往郊外的水库区。沿着那条村道,无数个黄昏,我骑车去海边闲逛。爬过几座山冈,穿越一片桉树林,经过一片街区,蓝色海水映入眼帘,以其浩瀚,以其深邃。海是另一个世界,一个类似于宇宙星系的存在。每一次,我们更趋接近它,却从未真正认知它,它就在那里——宁静、广阔、澄澈;汹涌、凌厉、晦暗,不可言说。从海水中走到岸上,亿万斯年,人类离开太久太久,情感中似曾相识,血脉里已是陌路,我们再也无法回归大海。
凌晨四点,雨终于停了。空中浮云消散,漫天星斗,犹如千万盏人间灯火,熠熠闪烁。天穹之上,银河辽远而幽深。1990年2月14日,空间探测器“旅行者一号”在外太空看见的地球,只是“一个孤独的像素”,只是太阳系漆黑背景中的微茫一点——暗淡蓝点。抄一段美国科學家卡尔·萨根《暗淡蓝点》中的话吧:
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每一个猎人与粮秣征收员,每一个英雄与懦夫,每一个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每一个国王与农夫,每一对年轻情侣,每一个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在这里——一个悬浮于阳光中的尘埃小点上。
天文学让人们感到自卑乃至绝望,又不断地给出憧憬和期待,而此刻,坐在这颗暗淡蓝点的小小角落,坐在地球上的风雨之夜里,感觉自己就像银河中的某颗小星,领受恩典,领受慈悲,获得安然与静穆。倘若有一天人类搭建出通往另一个星球的道路,我依然会选择这个家园,这块造物主赐予的养育之地。
第十五天上午,我离开窗前,离开房间,骑着单车踏上通往海边的道路。阳光漫落,澄怀在望,波罗蜜树的革质叶片上,透射出一片生命的质感。清风从山间吹过,鸟雀的歌唱那么欢乐。再过几天,就是惊蛰之日了,万物至此始萌。站在一株袈裟树下,我深深地吸一口气,沁人的花香注满鼻腔。
责任编辑: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