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知与情感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将其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中职语文情感教育包括宏观与微观不同角度的观察与辨析能力、对物质变化与平衡的认知思维、以证据与模型展开推理与认知的能力、具备设计实验与创新的意识以及具有科研精神与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情感教育点亮了中职语文课堂,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熠熠发光。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展开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认知情感;中职语文;情感教育;培养策略
情感犹如一根无形的牵引线,连接了学生与学科,使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逐步引领其步入语文的殿堂。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够唤醒学生内心对语文的渴望,点燃学习激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升,使其深入语文中探索更多的知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认知与情感融入中职语文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教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其能使语文教学步入新的阶段,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强化创新意识,解决当代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本文重点论述认知与情感有机融合培育学生情感教育,以期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提速,拥有专业素质的高技术性职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火爆局面,在此背景下,各大职业院校都开始了“内卷”,争相提升自身人才产出率。中职学生在从第一只脚踏入学校大门开始,就已经走上了职业之路。其在此刻的学习目标与规划得到了有效实施和应用,但是在此过程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又逐渐成为了最为棘手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之下,单单看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是不够的。不可置否的是职业水平很重要,但是情感教育的缺失并不能给学生带来职业发展的进步,甚至还会阻碍其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来,对于重视情感、道德、素质培养的语文学科来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有充分论据的。
二、现阶段的中职语文教育当中出现的问题
(一)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情感的培养
中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没有较为全面地倾注感情进去,致使中职语文教学情感环节缺失严重。
(二)中职学生对于语文课堂中的情感重视不足
中职学校当中,在前些年头还是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上面,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素质。由于是刚起步,因此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存在缺失,更不用提素质教育课堂上学生对于情感教育的关注程度,这提升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的难度指数。
三、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借物传情,发散学生的思维
学习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很多学生经常抱怨,称之为“噩梦”的东西。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无话可说、言之无物。更有甚者,学习出现了固定化的模板。从这一层面考虑,我们只有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才能让他们笔下生花。例如,在写“绿叶”这一静物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去课下搜集一些树叶,带到课堂上。当在讲解学习教学内容时,让学生观察树叶,从形状、颜色、大小、深浅、脉络变化等,让他们去联想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叶子有何变化。从这些内容入手,学生可写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借物传情,在真材实料中,学生的学习自然而然也更清晰,更饱满。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情感培养手段
不同于以往多媒体课件的的单一式教学与传统教学语文模式的被动化、机械化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在立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助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信息技术的介入下,一来丰富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更有利于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二来,在教学环节,特别是在鉴赏教学中,考虑到很多学生们的语文专业知识不足、鉴赏经验缺乏等的客观因素,他们往往很难把握作品的内涵,降低了语文鉴赏教学的教学效果。然而,語文鉴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考虑到中职生的学习现状,引入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辅以情感教育,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他们理解作品、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技术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辅助学习教学。例如,在多媒体的运用中,其声音、图像的结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能够有效引发其想象,给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这样,不管在对何种主题的学习教学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情景,让他们展开联想,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例如,我们在为学生播放“感动中国人物”的相关视频时,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真情,而那些人物形象与画面也逐渐清晰、具体,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表达欲。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读后感学习时,自然而然就有情可发、有事可写。
(三)于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诚然,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而在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中,在拉近学生与语文学科距离的同时,能够有效触发起学生对语文知识深入学习与探究的欲望。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带领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中的情感教育,进而挖掘语文学科的美,顺势将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此外,我们还是必须注意到,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必须要在立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让他们可以在自身知识、经验基础上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并开展创作,以彰显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在教学时也可以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出发,灵活开展教学。据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考量,在学生更为熟悉的内容中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 (四)于情感教育中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
显而易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语文教学氛围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使师生间产生持续性的友好交流,密切师生联系,还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师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学习特点、身心发展水平,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还要从他们的学习需求出发设计教学内容。考虑到中职学生的文化课业紧张,我们要尽量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压力释放与情绪宣泄的出口,而情感教育的渗透可以助力语文教学一臂之力。而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情感教育的本质内涵,尊重学生们的课堂主体地位,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将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水平与个体学习需求等,调动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五)在背景分析中感受文章主旨
不同的作家往往有着不同的思想情感、人生经历,其写作出来的作品也会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而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创作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在做好创作背景介绍的同时,选取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文章来展开语文阅读,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加便捷地体悟到语文的主旨内涵。另外,该环节能够帮助教师掌握真实的教学反馈,并对学生进行正向化的学习指引,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获得更多思维与思路的启发。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作者背景进行分析,以此来深化学生的语文情感认知,提高授课效果。
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一下鲁迅的创作背景,即当时广大群众与知识分子在天安门掀起了“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的游行活动,但遭到了反动军阀的武力镇压,这也直接导致了刘和珍的死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鲁迅由于钦佩刘和珍的无畏和英勇气概,而创作了《记念刘和珍君》。接着教师可选取鲁迅其他时期的文章,来指引学生展开语文阅读,并要求他们对鲁迅各时期的语文作品的写作背景、文章结构以及表达特点等展开探究,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文章主旨,使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得以有序化提升。
(六)重视反复诵读,强化意象体会
常言道“書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作为一种最常见的阅读方式,长期以来都是高中生学习语文以及古诗词知识点的重要方式。结合教育实践来看,在古诗词当中蕴含着很多意境、音韵以及文字之美,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诵读体会,特别是要引导他们反复地诵读,这样不但能够深化他们对于古诗词内涵已经的认知,而且也会激起他们的想象意识和联想思维,让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更为多样的学习体会,进而为素质教育的落实铺路搭桥。所以,在古诗词的意象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将“反复诵读”环节引入到古诗词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反复地“咬文嚼字”当中,获得更为深刻的意象学习体会。
例如,在讲授《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从以下几点着手来指引学生展开反复诵读:首先,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教授学生一些正确读法和读音,同时让他们体会到古诗词诵读中的节奏感,在一顿一挫当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韵味与意象。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理解全文后,谈一谈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通过此举来帮助他们把握好作品的内涵大意。最后,教师可指引学生展开反复诵读,一方面指引他们自己尝试将理解融入到诵读当中,把握其中的节奏意蕴,另一方面可挑选一些学生上台来进行诵读演示,期间,学生也可配上一些动作和表情等,通过此举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古诗词情感认知,让意象教学效果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郭晓敏.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价值意义及实施策略[J].就业与保障,2019(23):16-17.
[2]解廷春.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7):43-44.
[3]刘文秋.中职语文文学人物形象对学生阅读的影响及教学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4):63-64+111.
[4]彭伟伟.浅谈中职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价值及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18):310-311.
关键词:认知情感;中职语文;情感教育;培养策略
情感犹如一根无形的牵引线,连接了学生与学科,使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逐步引领其步入语文的殿堂。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够唤醒学生内心对语文的渴望,点燃学习激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升,使其深入语文中探索更多的知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认知与情感融入中职语文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教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其能使语文教学步入新的阶段,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强化创新意识,解决当代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本文重点论述认知与情感有机融合培育学生情感教育,以期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提速,拥有专业素质的高技术性职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火爆局面,在此背景下,各大职业院校都开始了“内卷”,争相提升自身人才产出率。中职学生在从第一只脚踏入学校大门开始,就已经走上了职业之路。其在此刻的学习目标与规划得到了有效实施和应用,但是在此过程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又逐渐成为了最为棘手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之下,单单看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是不够的。不可置否的是职业水平很重要,但是情感教育的缺失并不能给学生带来职业发展的进步,甚至还会阻碍其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来,对于重视情感、道德、素质培养的语文学科来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有充分论据的。
二、现阶段的中职语文教育当中出现的问题
(一)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情感的培养
中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没有较为全面地倾注感情进去,致使中职语文教学情感环节缺失严重。
(二)中职学生对于语文课堂中的情感重视不足
中职学校当中,在前些年头还是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上面,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素质。由于是刚起步,因此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存在缺失,更不用提素质教育课堂上学生对于情感教育的关注程度,这提升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的难度指数。
三、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借物传情,发散学生的思维
学习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很多学生经常抱怨,称之为“噩梦”的东西。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无话可说、言之无物。更有甚者,学习出现了固定化的模板。从这一层面考虑,我们只有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才能让他们笔下生花。例如,在写“绿叶”这一静物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去课下搜集一些树叶,带到课堂上。当在讲解学习教学内容时,让学生观察树叶,从形状、颜色、大小、深浅、脉络变化等,让他们去联想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叶子有何变化。从这些内容入手,学生可写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借物传情,在真材实料中,学生的学习自然而然也更清晰,更饱满。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情感培养手段
不同于以往多媒体课件的的单一式教学与传统教学语文模式的被动化、机械化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在立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助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信息技术的介入下,一来丰富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更有利于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二来,在教学环节,特别是在鉴赏教学中,考虑到很多学生们的语文专业知识不足、鉴赏经验缺乏等的客观因素,他们往往很难把握作品的内涵,降低了语文鉴赏教学的教学效果。然而,語文鉴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考虑到中职生的学习现状,引入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辅以情感教育,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他们理解作品、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技术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辅助学习教学。例如,在多媒体的运用中,其声音、图像的结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能够有效引发其想象,给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这样,不管在对何种主题的学习教学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情景,让他们展开联想,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例如,我们在为学生播放“感动中国人物”的相关视频时,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真情,而那些人物形象与画面也逐渐清晰、具体,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表达欲。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读后感学习时,自然而然就有情可发、有事可写。
(三)于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诚然,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而在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中,在拉近学生与语文学科距离的同时,能够有效触发起学生对语文知识深入学习与探究的欲望。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带领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中的情感教育,进而挖掘语文学科的美,顺势将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此外,我们还是必须注意到,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必须要在立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让他们可以在自身知识、经验基础上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并开展创作,以彰显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在教学时也可以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出发,灵活开展教学。据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考量,在学生更为熟悉的内容中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 (四)于情感教育中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
显而易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语文教学氛围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使师生间产生持续性的友好交流,密切师生联系,还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师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学习特点、身心发展水平,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还要从他们的学习需求出发设计教学内容。考虑到中职学生的文化课业紧张,我们要尽量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压力释放与情绪宣泄的出口,而情感教育的渗透可以助力语文教学一臂之力。而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情感教育的本质内涵,尊重学生们的课堂主体地位,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将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水平与个体学习需求等,调动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五)在背景分析中感受文章主旨
不同的作家往往有着不同的思想情感、人生经历,其写作出来的作品也会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而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创作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在做好创作背景介绍的同时,选取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文章来展开语文阅读,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加便捷地体悟到语文的主旨内涵。另外,该环节能够帮助教师掌握真实的教学反馈,并对学生进行正向化的学习指引,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获得更多思维与思路的启发。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作者背景进行分析,以此来深化学生的语文情感认知,提高授课效果。
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一下鲁迅的创作背景,即当时广大群众与知识分子在天安门掀起了“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的游行活动,但遭到了反动军阀的武力镇压,这也直接导致了刘和珍的死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鲁迅由于钦佩刘和珍的无畏和英勇气概,而创作了《记念刘和珍君》。接着教师可选取鲁迅其他时期的文章,来指引学生展开语文阅读,并要求他们对鲁迅各时期的语文作品的写作背景、文章结构以及表达特点等展开探究,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文章主旨,使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得以有序化提升。
(六)重视反复诵读,强化意象体会
常言道“書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作为一种最常见的阅读方式,长期以来都是高中生学习语文以及古诗词知识点的重要方式。结合教育实践来看,在古诗词当中蕴含着很多意境、音韵以及文字之美,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诵读体会,特别是要引导他们反复地诵读,这样不但能够深化他们对于古诗词内涵已经的认知,而且也会激起他们的想象意识和联想思维,让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更为多样的学习体会,进而为素质教育的落实铺路搭桥。所以,在古诗词的意象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将“反复诵读”环节引入到古诗词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反复地“咬文嚼字”当中,获得更为深刻的意象学习体会。
例如,在讲授《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从以下几点着手来指引学生展开反复诵读:首先,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教授学生一些正确读法和读音,同时让他们体会到古诗词诵读中的节奏感,在一顿一挫当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韵味与意象。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理解全文后,谈一谈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通过此举来帮助他们把握好作品的内涵大意。最后,教师可指引学生展开反复诵读,一方面指引他们自己尝试将理解融入到诵读当中,把握其中的节奏意蕴,另一方面可挑选一些学生上台来进行诵读演示,期间,学生也可配上一些动作和表情等,通过此举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古诗词情感认知,让意象教学效果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郭晓敏.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价值意义及实施策略[J].就业与保障,2019(23):16-17.
[2]解廷春.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7):43-44.
[3]刘文秋.中职语文文学人物形象对学生阅读的影响及教学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4):63-64+111.
[4]彭伟伟.浅谈中职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价值及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18):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