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突发性事件应理性报道,保证信息报道的迅速、真实、全面,提高人们的抗风险意识,科学应对灾害的发生。
关键词:理性 迅速 真实 全面
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突袭日本东北沿海,海啸伴随着死亡接踵而至。随后的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又给日本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媒体迅速作出反应,进行灾害报道。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把受灾地区的最新情况告知大众。传播学效果研究早已证明,媒介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描述、说明、解释产生“意义构成功能”(出自李普曼《舆论学》指媒介有建构社会环境的功能),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看法。媒体在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时,一方面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另一方面,媒体作为社会应急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①
信息报道要迅速
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社会事件、恶性事件、重大灾难性事件(如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等。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全局以及形象和稳定工作,关系到新闻媒体的信誉。灾难突然降临,第一时间把灾情发布出去不仅仅是给救援工作的展开争取时间,也是让不在灾难发生地的人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得知灾害发生的具体情况。人民享有最基本的知情权,迅速地发布信息,让有亲戚朋友在震区的人们能在最快的时间内联系自己的亲朋,让身在灾害地区周围的人们有警觉意识防范类似灾害的发生,也让其他关心灾害发生地的民众及时获得相关信息。
日本作为一个多震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研究地震的预警,1985年9月1日,日本的广播电视经济警报系统就已经投入使用。日本大地震发生前十几秒,地震预警就已经通过日本的电视台、电台、网络媒体、手机等告知人们做好抗震准备。而地震发生后,电视台、电台以及网络媒体等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停止一切之前进行的播出计划,转为对地震信息的全方位报道,比如需要救援的人数、伤亡人数的增加以及受灾民众还需要什么,并且密切关注余震以及海啸发生的情况。3月11日当天,NHK通过航拍直播了海啸。媒体记者也在最快的时间内抵达灾区,进行现场播报。
信息报道要真实
突发性事件发生后,除了信息发布的速度要快外,信息发布的真实度也要高。因为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民众不清楚具体真相,很容易产生恐慌,如果有人有不良企图,此时此刻也是谣言与流言的高发时段。
流言与谣言产生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模糊度,而现在的惯常做法就是解除模糊度,而这一点恰恰是非常重要的。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内出现了“抢盐”现象。这是因为有人散布谣言,传播日本福岛核泄漏会对中国民众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食用碘盐可以抗辐射,一时间超市里的盐断货,有的地方盐价甚至被抬高到35元一袋,直接影响了老百姓正常的生活。后来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内出来辟谣,让大众了解真相。如果没有及时地发布事实真相,进行科学的解释,会让恐慌情绪持续,社会秩序混乱。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南京7月28日的爆炸事故中,由于信息发布的真实性令人质疑,又没有现场报道的相关信息,广大市民对此事件议论纷纷,在网上甚至形成舆论,各种谣言四起。而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中央和当地广电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展开报道,史无前例的直播向世人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汶川;在去年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各路媒体也是在第一时间对灾难进行报道;这次日本大地震,日本媒体也毫无遮掩,并且欢迎世界各地的媒体前去采访、报道。事实证明,直播震情并不会加重灾情,却能因信息的公开透明击破谣言,召唤民众,凝聚人心,凸显了现代执政理念和媒体精神。
信息报道不仅仅包括文字信息的发布,也包括图片信息以及现场影像信息的发布。为了顾及灾区民众的心情,有些过于惨痛的图片和影像不便发布。要防止因为采访和报道失当对遇难者家属乃至读者造成伤害,这次日本大地震后,世人看到的是一个平静、哀而不伤的日本媒体,只是有选择性地对灾害现场进行报道,没有断肢残臂,没有过多悲痛的画面,更多的是普通的救灾场景,以及民众在避难所里的情形,甚至对福岛进行抢险的核电站人员都没有过多的煽情,而是更多地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
信息报道要全面
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民众最需要尽可能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首先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这些是最基本的灾害信息。日本媒体基本上能在30秒内告诉大众何处发生了地震,随后的短短几分钟内,会更加详细地进行信息传播。及时告知大众,有利于与灾害发生地有关联的群众以及周边地区群众做好应对措施,媒体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出镜进行灾害分析,专家的权威性解释也弥补了广大民众对于这些专业知识的缺失。
其次是伤亡情况。灾害发生后,日本媒体没有隐瞒实际的伤亡情况,死亡多少人,受伤多少人,失踪多少人,每天的数据都有更新。
再次是救援抢险、安置工作的情况。救援抢险工作的进展也是日本媒体在灾害发生后高度关注的事情。
虽然这是一次突发性灾害,但是媒体全方位的报道对消除模糊度,提高全民抗风险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对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的即时插播、直播(或变相直播),既反映出媒体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体现着媒体的“观众本位”意识,也反映出媒体的应变能力,电视上随时可见“正在直播”的字样。
信息报道的全面性,还需要媒体议程设置发挥作用。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报道内容,都会影响受众的看法和观点,媒体不仅能告诉受众想什么,还能告诉受众怎么想。所以面对突发事件,媒体的议程设置要客观真实,引导大众舆论导向的正确,这需要做好报道策划,同时,这也是对新闻工作者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的考验,同样也是对电视机构协调运作能力的考验。网络媒体受议程设置的影响比传统媒体要小,这就需要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来保证突发性事件信息报道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新闻工作者具有人性光辉的理性报道工作,带给广大群众的不仅仅是真实客观全面的突发性事件信息,也不仅仅加强了人们的抗风险意识,也是同胞互帮互助大爱无疆的体现。在突发性事件面前,人们不需要媒体“看客”的身份,也不需要媒体“煽动”的情感,只需要媒体以正确的态度把信息得以传达并让广大群众提高抗风险意识即可。
日本媒体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媒体积极地走在救灾抗灾的前线为民众带来最新的公开、透明、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报道,安抚民心,引导舆论。也只有理性地报道突发性事件,才能让受众以理性的态度接受灾害的事实并提高抗风险意识,与此同时,媒体自身也提高了公信力。我国媒体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信息的播报,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在日同胞的安全情况进行了系列跟踪报道,让在日同胞的家人及时获得有用的信息。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到去年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我们都能看到我国媒体的成长与进步。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增加,我国媒体在日后面对突发性事件时会更加理性、从容。
注 释:
①周俊杰、蓝蔚:《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提高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3)。
参考文献:
1.刘新宇:《浅谈如何做好突发性事件报道》,《新闻传播》,2006(12)。
2.高挺先:《准确把握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度”》,《青年记者》,2001(3)。
3.潘登:《突发性事件报道要处理好十个关系》,《当代传播》,2003(4)。
4.汪勇:《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责任》,《新闻世界》,2009(11)。
5.李玉冰:《如何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新闻爱好者》,2005(2)。
6.姜海鹏:《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政策把握和策略步骤》,《理论观察》,2001(1)。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
关键词:理性 迅速 真实 全面
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突袭日本东北沿海,海啸伴随着死亡接踵而至。随后的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又给日本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媒体迅速作出反应,进行灾害报道。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把受灾地区的最新情况告知大众。传播学效果研究早已证明,媒介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描述、说明、解释产生“意义构成功能”(出自李普曼《舆论学》指媒介有建构社会环境的功能),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看法。媒体在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时,一方面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另一方面,媒体作为社会应急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①
信息报道要迅速
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社会事件、恶性事件、重大灾难性事件(如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等。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全局以及形象和稳定工作,关系到新闻媒体的信誉。灾难突然降临,第一时间把灾情发布出去不仅仅是给救援工作的展开争取时间,也是让不在灾难发生地的人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得知灾害发生的具体情况。人民享有最基本的知情权,迅速地发布信息,让有亲戚朋友在震区的人们能在最快的时间内联系自己的亲朋,让身在灾害地区周围的人们有警觉意识防范类似灾害的发生,也让其他关心灾害发生地的民众及时获得相关信息。
日本作为一个多震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研究地震的预警,1985年9月1日,日本的广播电视经济警报系统就已经投入使用。日本大地震发生前十几秒,地震预警就已经通过日本的电视台、电台、网络媒体、手机等告知人们做好抗震准备。而地震发生后,电视台、电台以及网络媒体等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停止一切之前进行的播出计划,转为对地震信息的全方位报道,比如需要救援的人数、伤亡人数的增加以及受灾民众还需要什么,并且密切关注余震以及海啸发生的情况。3月11日当天,NHK通过航拍直播了海啸。媒体记者也在最快的时间内抵达灾区,进行现场播报。
信息报道要真实
突发性事件发生后,除了信息发布的速度要快外,信息发布的真实度也要高。因为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民众不清楚具体真相,很容易产生恐慌,如果有人有不良企图,此时此刻也是谣言与流言的高发时段。
流言与谣言产生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模糊度,而现在的惯常做法就是解除模糊度,而这一点恰恰是非常重要的。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内出现了“抢盐”现象。这是因为有人散布谣言,传播日本福岛核泄漏会对中国民众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食用碘盐可以抗辐射,一时间超市里的盐断货,有的地方盐价甚至被抬高到35元一袋,直接影响了老百姓正常的生活。后来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内出来辟谣,让大众了解真相。如果没有及时地发布事实真相,进行科学的解释,会让恐慌情绪持续,社会秩序混乱。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南京7月28日的爆炸事故中,由于信息发布的真实性令人质疑,又没有现场报道的相关信息,广大市民对此事件议论纷纷,在网上甚至形成舆论,各种谣言四起。而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中央和当地广电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展开报道,史无前例的直播向世人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汶川;在去年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各路媒体也是在第一时间对灾难进行报道;这次日本大地震,日本媒体也毫无遮掩,并且欢迎世界各地的媒体前去采访、报道。事实证明,直播震情并不会加重灾情,却能因信息的公开透明击破谣言,召唤民众,凝聚人心,凸显了现代执政理念和媒体精神。
信息报道不仅仅包括文字信息的发布,也包括图片信息以及现场影像信息的发布。为了顾及灾区民众的心情,有些过于惨痛的图片和影像不便发布。要防止因为采访和报道失当对遇难者家属乃至读者造成伤害,这次日本大地震后,世人看到的是一个平静、哀而不伤的日本媒体,只是有选择性地对灾害现场进行报道,没有断肢残臂,没有过多悲痛的画面,更多的是普通的救灾场景,以及民众在避难所里的情形,甚至对福岛进行抢险的核电站人员都没有过多的煽情,而是更多地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
信息报道要全面
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民众最需要尽可能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首先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这些是最基本的灾害信息。日本媒体基本上能在30秒内告诉大众何处发生了地震,随后的短短几分钟内,会更加详细地进行信息传播。及时告知大众,有利于与灾害发生地有关联的群众以及周边地区群众做好应对措施,媒体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出镜进行灾害分析,专家的权威性解释也弥补了广大民众对于这些专业知识的缺失。
其次是伤亡情况。灾害发生后,日本媒体没有隐瞒实际的伤亡情况,死亡多少人,受伤多少人,失踪多少人,每天的数据都有更新。
再次是救援抢险、安置工作的情况。救援抢险工作的进展也是日本媒体在灾害发生后高度关注的事情。
虽然这是一次突发性灾害,但是媒体全方位的报道对消除模糊度,提高全民抗风险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对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的即时插播、直播(或变相直播),既反映出媒体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体现着媒体的“观众本位”意识,也反映出媒体的应变能力,电视上随时可见“正在直播”的字样。
信息报道的全面性,还需要媒体议程设置发挥作用。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报道内容,都会影响受众的看法和观点,媒体不仅能告诉受众想什么,还能告诉受众怎么想。所以面对突发事件,媒体的议程设置要客观真实,引导大众舆论导向的正确,这需要做好报道策划,同时,这也是对新闻工作者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的考验,同样也是对电视机构协调运作能力的考验。网络媒体受议程设置的影响比传统媒体要小,这就需要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来保证突发性事件信息报道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新闻工作者具有人性光辉的理性报道工作,带给广大群众的不仅仅是真实客观全面的突发性事件信息,也不仅仅加强了人们的抗风险意识,也是同胞互帮互助大爱无疆的体现。在突发性事件面前,人们不需要媒体“看客”的身份,也不需要媒体“煽动”的情感,只需要媒体以正确的态度把信息得以传达并让广大群众提高抗风险意识即可。
日本媒体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媒体积极地走在救灾抗灾的前线为民众带来最新的公开、透明、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报道,安抚民心,引导舆论。也只有理性地报道突发性事件,才能让受众以理性的态度接受灾害的事实并提高抗风险意识,与此同时,媒体自身也提高了公信力。我国媒体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信息的播报,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在日同胞的安全情况进行了系列跟踪报道,让在日同胞的家人及时获得有用的信息。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到去年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我们都能看到我国媒体的成长与进步。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增加,我国媒体在日后面对突发性事件时会更加理性、从容。
注 释:
①周俊杰、蓝蔚:《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提高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3)。
参考文献:
1.刘新宇:《浅谈如何做好突发性事件报道》,《新闻传播》,2006(12)。
2.高挺先:《准确把握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度”》,《青年记者》,2001(3)。
3.潘登:《突发性事件报道要处理好十个关系》,《当代传播》,2003(4)。
4.汪勇:《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责任》,《新闻世界》,2009(11)。
5.李玉冰:《如何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新闻爱好者》,2005(2)。
6.姜海鹏:《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政策把握和策略步骤》,《理论观察》,2001(1)。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