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方言中的“来”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xi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参考前贤时人的研究成果,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宿州方言中“来”的用法,并深入探讨了宿州方言中“来”字所体现的语法化机制,初步研究了“来”字意义用法的演变机制。
  关键词:宿州方言 来 语法化
  一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北临山东、河南,南接蚌埠,东与江苏宿迁接壤,西与淮北毗邻。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宿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徐蚌片。
  “来”作为宿州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在日常表达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体现着宿州方言的独特性。在宿州方言中,“来”不仅可以作动词,还可以作虚词,词性虚化较显著,清晰地体现了语法化的趋势。
  宿州方言是笔者的母语,本文的语料来自笔者本人及田野调查。
  二
  综观各家对“来”的解释并结合宿州方言中“来”的具体用法,本文将宿州方言中“来”的词性分为动词、助词两大类。
  (一)动词
  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如:
  人都来齐了。/我们需要来两个人帮忙。
  2.(问题)事情等的发生、来到。
  问题来了就得解决。/恁的圆场来得真及时。
  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具体的动词),较少带“了、过”。如:
  这事我自个儿来。/唱得不孬,再来一个。
  4.用于动词前,形成“来+动”结构,这种结构有两种用法。
  (1)空间位移以及动作的目的。如:
  我们来看你了。/小王也来唱歌。
  这种结构中的“来”获得了“表示位移、目的”这种用法之后,也能用于其他结构中。
  俺给你拜年来了。/他就是奔着奖品来的。
  (2)即将进行某一动作,含有建议、祈使的意味,有强调施事的作用。如:
  俺来讲两句。/大家都来想想法子。
  5.用在动词后,形成“动+来”结构,搭配比较固定。
  (1)动+来。如:
  到底把恁盼来了。
  (2)动1+来+动2+去,表示动作的多次重复。如:
  想来想去还是不能这么着。
  (3)动+得/不+来,动词限于“谈、合、处”。如:
  他们很谈得来。/这我可写不来。
  还有一些复合词,如“看来、说来、想来、算来”等,一般作插入语,带有估计、着眼于某一方面的意思,这种“来”也含有一种完成义。如:
  说来话长。/看来这事不做是不行了。
  以上五种用法在普通话和宿州方言中都很常见。
  (二)助词
  1.名词后,读轻声。
  (1)时间词后,表示一段时间内。如:
  夜来、黑来、晚黑来。/头年来他借了我一万块钱。
  (2)附在“这、那、哪”以及表示地点的名词后,表空间位置。如:
  你人搁哪来?(你人在哪里?)/他搁屋来干啥来?
  (3)“来”还组成了一些固定搭配,表空间范围或状态。如:
  两下来早就没有往来了。(双方早就没有来往了。)/背地来嘀咕啥子来?
  2.数词后、量词前。
  数词限于十或末位为十的多位数。
  二十来个人/十来天/四十来岁。
  量词后,其后必须有相关形容词。
  七斤来重/二尺来长。
  3.用于句末,一般读轻声。
  (1)陈述句句末
  1)动作正在进行、持续。
  他正睡觉来。/外面还在下雨来。
  2)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
  好日子还在后头来。/他还会写诗来。
  3)强调某一情况在过去发生过。
  昨儿个还说这事儿来。/刚才还都在这儿来,怎么就没影了。
  (2)疑问句句末
  1)用于特指问句,句中有“谁、什么、怎么、哪”,相当于“呢”。
  你干什么来?/那明儿个怎么办来?
  还有一种用“来”的特指问句,表示发问者忘了相关信息在自问或向他人询问。这种“来”还可用于选择问句。如:
  我刚才想说什么来?/这道题老师咋讲的来?/你是想吃馍还是想吃米饭来?
  2)用于是非问句,表示求证,且往往要求证的事超出提问者预想。
  你搁公司来?(你怎么会在公司?)/还没起床来?(怎么还没起床?)
  “来”用在是非问句中还形成了一种交际语,明知对方在做什么,还要用询问的口气问一遍,问句用降调,回答也多肯定,如:
  带孩子来?/恁俩遛来?
  3)还有一种特殊的疑问句,直接由“名词/代词+来”构成,用来询问主语的状态,表示在哪里,在做什么。如:
  俺奶来?在屋后头来。/恁弟来?他搁家写作业来。
  4)用于“怎么”引导的反问句中,加强反诘语气。
  我怎么不知道来?/这怎么能行来?
  5)用于正反问句的“可+VP”句式,要求在正反中作出确认,而且加了“来”就含有一种已然的语气,一般用来确认事情有没有完成,或过去某件事是否发生。如:
  他们饭可吃完来?(他们吃完饭没有?)
  这种句式中的“来”,不仅帮助构成疑问语气,而且具有时体表达功能。
  (3)祈使句句末。请求对方帮自己做某事,或邀请对方和自已一起做某事,“来”不读轻声,含有一种趋向性。如:
  来,帮俺签个字来!/我们来做个游戏来!
  (4)感叹句句末。用于表示“印证、吃惊、不满”,程度较深,带有夸张色彩。如:
  今个怪热来!/别看他面善,人才坏来!/你骂人还有理来!
  4.用于句中停顿处,舒缓语气。“来”之前往往是个话题,停顿后则是对话题的进一步陈述。如:
  我的娘来,这咋弄的?/我的老天爷来,这雨终于下下来了。
  5.此外还有一些“来”构成的复合词,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主要出现在一些固定搭配中,如“从来、向来、有生以来、几年来”。
  三
  语法化既可以在历史文献中以历时的顺序来考察,也可在共时平面中按照语义关联的顺序来推理。语法化研究最重要的意义,是要弄清词义演变的机制,即在日常语言使用中是如何引发词义虚化的。本文将从共时的语义关联来考察宿州方言中“来”字的语法化机制。   目前认知语言学讨论最多的五种虚化机制: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和吸收。
  隐喻即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来”的虚化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机制。“来”最基本的意义是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向说话者立足点移动,这种趋近也发生在时间中,由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于是产生了义项(一)-4-(2)“即将进行”的含义。同样,移动可以发生在现实中,也可以在虚拟的位置之间,表示在心理空间中与说话人的心理参照点之间的趋近,由“行”域投射到“知”域。义项(一)-4-(1)、义项(一)-5的几种用法,“谈得来、看来”都表现出一种与说话人心理预期的趋近。义项(三)-3-(3)表明的也是一种希望听话人向说话者自身预期趋近的愿望。
  纵观“来”在句末的几种用法,可以发现,“来”和“范围”密切相关,其实“来”的本意“向说话者趋近”就包含着从某处向某处移动的“来”的整个过程,这种过程投射到时间上,就表示动作状态,如(二)-3-(1)-1)用法(他正睡觉来)。
  “来”的空间移动还包含着从起点到说话者立足点的空间范围,即“在某个空间范围内”,这也就是(二)-1-(2)的用法。
  语法化的另外一种机制是推理,即说话人不愿多说,而听话人希望说话人尽量多说,后者就要依靠语境从前者话语中推导出隐含义。如果一种话语形式经常传递某种隐含义,这种隐含义就会逐渐被固化,最后形成这种形式固有的意义。(二)-3-(1)-2)以及(二)-3-(4)都可以看作是对(二)-3-(1)-1)隐含义的固化,在句末用上表示状态的“来”形成了一种隐含的强调之意。(二)-3-(2)的1)、2)、3)、4)本质上也是表示状态,但在不同语境中又被说话人隐含了其他含义,在同类语境下,这种隐含义被固定下来,形成了(二)-3-(2)的这类用法。
  还有一种和“来”相关的语法化机制——吸收。吸收和推理都是把语境所表达的意义吸收进来,但吸收的语境义指虚词所处上下文的语境义,是狭义的,而推理吸收的是说话者所处的语境义,是广义的。(二)-3-(1)-3)中,“来”吸收了上下文中“过去某时”的语义,表示某种情况在过去存在过。还有(二)-1-(1),“夜来、头年来”中的“来”吸收了前面时间名词的语义,表示在前面时间名词所表示的时间范围内,即“夜里、去年的时候”。
  在宿州方言中,“来”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示已然义的用法。“来”在理想认知模式中,凸显的是目标或终点,那么动作到达终点自然意味着事件的结束,久而久之,这种结束义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了语义积淀,使“来”可以表示结果义、完成义,从而就有了(二)-3-(2)-5)中“来”的用法。
  四
  来”字用法在皖北中原官话中大体相似,但各地稍有差异。如淮南方言中有“可+动词+来来”的结构,表探询、责问或反问;还有“动词+来来”,表示劝谏、请求,这些都是宿州方言中没有的。皖北中原官话区各地“来”字用法仍需要横向比较,各地差异的成因也需进一步探究。此外,吴语中的“来”与皖北中原官话的“来”的用法多有类似,经常在祈使句中表请求、希冀、催促等义,二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还有待考察。笔者认为,综合各地方言中“来”的用法,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其历时以及共时的语法化痕迹。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
  港朗文(远东)有限公司,1987.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潘晓龙.汉语辞书大系:现代汉语实用字典[M].海口:南方出版
  社,2002.
  [4]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
  中国语文,1995,(3).
  [6]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J].当代语言
  学,1998,(3).
  [7]左双菊.“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诱因[J].汉语学习,2011,
  (3).
  (营蓓蒂 南京大学文学院 210093)
其他文献
摘 要:《红楼梦》是一部轰轰烈烈的“女儿史”。书中用以指称“女儿”的“姑娘”一词,前人已多有探讨,论述颇丰。本文全面分析并总结了“姑娘”的各种义项,并横向和纵向地探析了其在三个英译本中的翻译情况。  关键词:姑娘称呼语称谓语多义项翻译  《红楼梦》以一座“大观园”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女儿国”,使得各种“女儿”在其间争奇斗艳,芳姿尽显。“女儿”犹言女子,泛指女性,可将《红楼梦》中所有的女性概括其中。当
期刊
摘 要:传统的以声韵母为中心的普通话教学法已不太适应当前普通话教学发展的需要。“声调特征教学法”突出了普通话声调教学的重要地位,强化了声调训练。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汉语本体的特点,适应普通话的教学现实和普通话学习的社会现实,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新的教学方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普通话声调特征教学法  一、声调特征教学法  传统的汉语普通话教学都是以声母和韵母作为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来
期刊
摘 要:当前,语言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副+名”现象,由此引发的讨论和探究也日渐增多。本文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所谓的副词修饰名词现象是由于人们对“顶悲剧”和“好喜剧”一类“副+名”现象的误读引起的。  关键词:“副+名”结构 语义 语用 语境  关于“副+名”①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讨论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诸如“很中国”“很淑女”之类的“副+名”现象出现在社会
期刊
摘 要:量词的普遍使用是汉日语言的共同特点之一。汉日量词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日本留学生学习掌握汉语量词时常出现偏误。本文通过对汉日个案量词“头”“匹”“条”“只”的对比研究,以及对日本留学生在使用这些量词时所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试图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以期有助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关键词:汉日量词 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量词是用来表示一种事物或行为动作的计量单位的。现代汉语中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以中译名形式从西方引进许多新名词。本文试图从构词层面、中西方人性格层面及中西方合同文化层面研究Contract一词的中译名,考察译名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以期得出更具语言力量的精准、全面的译名。  关键词:contract 译名 合同 契约  一、引言  从中国近代开始,绝大多数外来新名词都是以中译名形式从西方引进的。这些译名往往有几个层面的意义:最表层的是
期刊
摘 要:汉语隐喻习语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古国深邃文化底蕴的积淀,然而其高度浓缩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底蕴的精确传达在英译的动态对等过程中却遭遇诸多困难。本文以汉语隐喻性成语英译为例,先分析英汉隐喻习语的异同,然后从认知识解视角,主要从言语行为视角和部分突显两个方面,阐述如何使汉语隐喻性成语在英译过程中达到翻译动态性对等效果。  关键词:动态对等 认知识解 汉语隐喻性成语 言语行为视角 部分突显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三观”——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着手,对央视电视栏目的命名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在经验观理论指导下,主要研究栏目名称隐喻和转喻手法的运用;突显观则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简单讨论栏目名称结构;注意观着重用框架理论考察各类电视节目的命名偏好,是提炼电视栏目的常用命名手法。认知语言学角度理论“三观”下的栏目名称的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栏目文化内涵的了解,解读观众对栏目名称的认知状况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一种新方法自动去除基频曲线的“弯头降尾”。首先自动检测出具有“弯头降尾”特征的基频曲线的弯头段和降尾段切分点的位置,再与振幅曲线相结合,找到与切分时间点相对应的振幅曲线中的振幅分贝值,以此振幅参数为阀值,结合基频曲线和振幅曲线对所有基频曲线“弯头降尾”进行切分,避免手工切分的繁琐和不精确性。本方法在标准壮语单音节声调分析中得到了应用,实验表明此方法有效、可行。  关键词:弯头降尾基频
期刊
摘 要:“马虎”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常用的词,有“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细心”之义。作为一个记音词,“马虎”一词的词义到底从何而来呢?本文试考察“马虎”一词的词义来源。  关键词:马虎麻胡模糊    “马虎”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常用的词。《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细心。又作“马糊”。《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①草率、疏忽大意;②勉强、将就。所引几例均是现代汉语用例,未见
期刊
摘 要: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对“西外、川外、南理、南航”四所大学2011级,出生年代大都是1987、1988、1989年的研究生姓名(共2703个)统计,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语音(人名用字字调、谐音)和语义(人名用字生僻字分类、文化)两大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文对命名提出了建议,为今后人们命名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人名用字表》等宏观研究提供了材料。  关键词: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