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力学热点回顾与2007年命题趋势预测

来源 :新概念·中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mmy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力学题,均以“课标”为依据,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等重要的课程理念.每份试卷的考查范围都涉及到课标要求“理解”的所有重点知识,对课标要求“了解与认识”的内容的考查范围也在70%以上.考查的重点集中体现在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物理实践活动(小制作)、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科内综合等方面.部分省市的中考物理试卷中力学知识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从上述分析推测,2007年中考力学命题在稳中有变的前提下,会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侧重考查同学们联系身边生活实际,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简单实际力学问题的能力,学科内相关知识点综合能力和科学探究等能力.现对这几部分内容在2006年中考中出现的重点考题进行剖析,供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参考。
  
  考点1与密度相关的实验设计
  
  基础知识链接:(1)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其计算公式为ρ=m/V;(2)特殊方法测物质的密度.
  【例1】(2006年临沂市中考题)张磊同学在河边拣到一精美的小石块,他想粗略知道小石块的密度,于是从学校借来一架天平,用纸杯改装了一只溢水杯,再借助于水,就巧妙地估测出了小石块的密度.请你也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估测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方案,并得出和实验方案相一致的密度表达式.
  ◎分析:本题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将纸杯改装成了一只溢水杯,在此基础上测出石块的密度.
  ※答案:①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②将溢水杯装满水后测出水和杯的质量m1;③小心地取下溢水杯,将石块轻轻地放入溢水杯中,再测出总质量m2.
  则石块的体积即排开水的体积V=m+m1-m2;石块的密度ρ=m/V=m/m+m1-m2水.
  ★考点预测:本题是实验设计题,着重考查实验的设计思路,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考查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在复习这类问题时,要进一步熟悉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书写要求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等.复习的重点应放在速度、密度、摩擦力、浮力、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重点实验设计问题上.
  
  考点2与速度相关的图像问题
  
  基础知识链接: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其计算公式为v=s/t.
  【例2】(2006年上海浦东中考题)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做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1所示.观察甲、乙、丙车的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分析图1(C)丙车图像可知,丙车在AB段处于________状态(选填“运动”或“静止”).
  (2)观察分析甲、乙、丙车的运动图像,在前5s内___________车运动的较快,它的速度是_________米/秒.
  (3)观察分析甲或乙车的运动图像,都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由这个特点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或乙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观察分析图1(C)丙车图像可知,丙车在AB段处于静止状态.
  (2)观察分析甲、乙、丙3辆车的运动图像,从图像的倾斜程度可知,在前5s内乙车运动较快,它的速度是v=15m/5s=3m/s.
  (3)观察分析甲或乙车的运动图像,都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由这个特点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或乙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甲或乙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答案:(1)静止;(2)乙,3;(3)甲或乙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或者甲或乙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或者甲或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考点预测:同学们在考前复习过程中,首先要弄清图像中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然后根据相关规律分析两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最后在图像上分析,当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增大或减小(沿横轴向左或向右)时,纵轴上的物理量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沿纵轴上升还是下降).复习的时候应重点关注质量与密度的关系图像、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图像、浮力与浸入深度的关系图像等内容,这些均有可能成为2007年中考的重要题源.
  
  考点3联系实际的惯性问题
  
  基础知识链接: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不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不论是受力的还是不受力的物体,都具有惯性,与外界因素无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是一条运动规律,即物体在不受外力的前提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所以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
  【例3】(2006年南京市中考题)乘客在公交车上常听到“车辆启动,请您抓好扶手”的语音提示.请用物理知识解释这样提醒的道理.
  ◎分析:本题是在常规问题的基础上附加了新的物理情景,在求解过程中应把“车辆启动,请您抓好扶手”的语音提示转化为“当车突然启动时,车上的人为何会向后倒”的问题,然后再用惯性知识解答即可.
  ※答案:车启动前,人和车均处于静止状态;车启动后,脚受到摩擦力作用随车一起运动,而人的上半身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人容易向后倒.
  ★考点预测:在解答有关惯性的问题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本题中是乘客);明确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本题中的乘客原来是静止的);明确发生了什么变化(本题中车突然启动);明确在变化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将如何变化;最后概括得出结论.惯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除要理解惯性的定义外,还要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考点4探究摩擦力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基础知识链接: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可归纳为以下3点: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②相互挤压(即有压力存在);③发生相对运动.这3点缺一不可.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①与物体之间的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大量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②与两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越大,反之,滑动摩擦力就越小.
  【例4】(2006年广东省中考题)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吗?请利用下列实验器材进行探究:量程足够的弹簧测力计一个,重为2N、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带勾)两个,长木板一块.
  (1)写出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面实验记录表格中填上所缺的内容.
  
  ◎分析:
  (1)实验步骤:
  ①把一块木块平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并记录在表中;
  ②把一块木块侧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
  ③把两块木块叠放在一起平放在长木板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拉木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
  (2)实验记录表格的补充内容:
  
  ★考点预测:实验设计问题既是中考物理中的热点,也是学习中的难点,难点主要体现在实验步骤的设计上.从对上面例题的解答中可以看出,在这类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同学们应对所学的物理概念、基本公式、物理原理、定律等熟练掌握,叙述时恰当地辅以图形,说明需要测定的物理量和测量方法,并把这些物理量用确定的字母表示(一般不列举具体数字),则表述过程就会简洁、明了.与摩擦力相关的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命题主要集中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积等因素的关系上.
  
  考点5与浮力相关的小制作
  
  基础知识链接:物体的沉浮条件:
  力学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当F>G时,物体上浮(物体处于加速上升状态);当F物时,物体下沉(物体处于加速下降状态);当物体漂浮在液体表面时,F=G;物体若悬浮在液体中或在液体中匀速运动时,F=G.
  密度条件:ρ时物体上浮或漂浮;ρ时物体悬浮;ρ时物体下沉.其中ρ表示物体的平均密度.
  【例5】(2006年莱芜市中考题)“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某校兴趣小组模仿这一现象,制作了一把“浮力秤”,将厚底直筒形状的玻璃杯浸入水中,如图2所示.已知玻璃杯的质量为200g,底面积为30cm2,高度为15cm.求:
  (1)将杯子开口向上竖直放入水中时(注:水未进入杯内),杯子受到的浮力.
  (2)此时杯子浸入水中的深度(即为该浮力秤的零刻度位置).
  (3)此浮力秤的最大称量(即量程).(水的密度ρ=1×103kg/m3)
  ◎分析:“浮力秤”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求解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浮=G物.将公式展开后再具体化,即可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具体解法如下:
  (1)杯子的重力为G杯=mg=0.2kg×10N/kg=2N.
  ∵杯子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得杯子受到的浮力F浮=G杯=2N.
  (2)设杯子浸入水中时的深度为h,则有F浮=G排=ρgSh,
  
  (3)当往杯子内放被测物时,若杯子下沉到水面刚好到杯口(水未进杯内)时,杯子下沉的深度为h'=15×10-2m;受到的浮力F'浮=ρgSh'=1×103kg/m3×10N/kg×30×10-4m2×15×10-2m=4.5N.
  所以,“浮力秤”能称量的最大值为F=F'浮-G杯=4.5N-2N=2.5N.
  
  ★考点预测: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些实用的新器材,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它能促使同学们主动参与实验,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使同学们在探究、制作新器材的过程中体验发明创造的艰辛与快乐.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观察和体验,还应特别注意对与浮力相关的探究以及联系实际问题的复习,这些都是中考浮力命题的重要素材.
  
  考点6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基础知识链接: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例6】(2006年无锡市中考题)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
  
  图3是小明同学3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一格长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1)请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2)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
  ◎分析:杠杆平衡条件是简单机械中的核心内容.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杠杆的力臂.在调解过程中,若发现杠杆的左端偏高,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边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边调节,即“左高向左调,右高向右调”.
  (1)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计算出第一次实验中的阻力臂L2=15cm;第二次实验中的阻力F2=2N.
  (2)从前两次实验可以看出,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均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而第三次的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却大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这说明在测量动力臂的长度时发生了错误.
  ※答案:水平,力臂,左,左.(1)15,2;(2)动力臂测量错误.
  ★考点预测:本题从同学们都经历过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出发,重点考查了实验中易出现的错误,如杠杆平衡的调节方法及寻找杠杆平衡的方法等问题.这种考查方式有利于引导同学们对实验细节的重视.除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外,与杠杆相关热点问题的考查内容包括:杠杆力臂的画法、简单问题的计算、生活中杠杆问题的具体分析、与杠杆相关的(如杠杆与密度、压强、浮力)综合题等,这些都是大家复习的重点内容.
  
  考点7与功和功率相关的综合题
  
  基础知识链接: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物理学上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W=FS.
  
  【例7】(2006年绵阳市中考题)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绵阳城内出现了许多高层建筑,电梯是高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电梯公寓的电梯某次在竖直向上运行的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4所示,忽略电梯受到的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向上运行的动力只有竖直向上的电动机拉力,电梯箱和乘客的总质量为600kg(g取10N/kg).求:
  (1)电梯在匀速运动阶段上升的高度h1是多少?拉力F1做了多少功?
  (2)电梯在加速阶段的平均速度等于该阶段速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值.已知在加速阶段,电动机的拉力F2做了11520J的功,求加速阶段电动机拉力F2的大小.
  (3)电梯开始向上运动后经过64s,电动机的拉力的平均功率是多大?
  ◎分析:(1)由图4可知,电梯匀速运动阶段的速度v1=0.8m/s,时间t1=60s.
  电梯在这段时间内上升的高度为:h1=v1t1=0.8m/s×60s=48m.
  因电梯处于匀速运动阶段,处于平衡阶段,则拉力F1所做的功为:W1=F1h1=6000N×48m=2.88×105J.
  
  ★考点预测:本题通过具体的图像提供信息,突出了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这种命题方式既是近几年中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新变化,又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初中物理图像类问题虽不复杂,但由于同学们对图像的认识容易分散、不完整,所以需要通过认真复习,将所学的知识上升到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复习的效果.除此之外,联系生活实际仍然是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的重点考查方式,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注意汽车、电动自行车等身边事物中所隐含的力学问题.
  
  考点8力学综合题
  
  【例8】(2006年太原市中考题)某城市进行高架桥工程建设,为兼顾城市发展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将一栋古建筑平移.在移动过程中,施工人员先在古建筑四周深挖,把古建筑连同地基挖起,然后在地基下铺设平行轨道,如图5所示,再用4个推力均为8×105N的千斤顶同时推动古建筑沿轨道缓慢滑动50m,最后在新地点安放、固定、复原.若古建筑连同地基的总重力为1.5×107N,铺设轨道的地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7.5×105Pa,求:
  (1)为防止移动过程中轨道下陷,轨道对地面压力的作用面积至少应多大?
  (2)在古建筑的整个平移过程中,4个千斤顶对古建筑做的功是多少?,
  (3)若使用电动机通过滑轮组移动古建筑,已知电动机对滑轮组做功的功率为80k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古建筑移动的速度多大?
  
  (2)在整个平移过程中,4个千斤顶对古建筑所做的功为:W=F总S=4×8×105N×50m=1.6×108J.
  (3)电动机对滑轮组所做的总功为:
  
  ※答案:(1)20m2;(2)1.6×108J;(3)0.02m/s.
  ★考点预测:本题从古建筑平移中提炼出物理问题,情景真实且具有可操作性,命题角度新颖.本题在求解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比较简单,求解的关键是将实际情景转化为物理模型,这是求解联系实际问题的核心内容,也是2007年中考命题的重点所在,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考前提示:对于力学这部分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基本技能应作为复习的重中之重;联系生活实际,用力学知识解释(决)简单实际问题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实验的探究过程,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得出结论是重要的得(失)分点,值得重视。
  ★编辑/王一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不同的头颅里闪耀着不同的思维火花,所以看见一件事,有人会哭,有人会笑,有人会骂,有人会叹,你会怎样做呢?不同的看法如泱泱潮水向你袭来时,你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     “十年辛酸泪,满纸荒唐言”,《红楼梦》凝聚着曹雪芹太多的心血,它像一潭幽深的湖水,引得无数人潜身水下,想要寻得水底的蛟龙。同是一本书,在不同人眼中便有了不同的意义。“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你所想的
期刊
左边第三颗牙齿,一直养尊处优。某一日竟造起反来。这还得了,大脑不敢怠慢,冷静地分析这次叛乱的影响。  1.波及范围广。上及脑袋,下及腿脚,无一不受其牵连。  2.破坏范围大。这颗牙,不,这颗牙匪,扰乱我的正常工作、读书、写字、吃饭,就连上厕所也受它影响。而且还额外占用我的劳工,也就是那只左手,整天护着它。  3.持续范围长。想想也有十天半月,整天无事可做,只觉得除了痛还是痛。唉!何其苦哉,何其悲哉
期刊
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说过:“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也可以把握,而选材角度对大多数人来说则是个秘密。”因此为文者只有独具慧眼,作文才能独辟蹊径。  打个比方,选材探寻角度,好比选择道路。一般来说,大路顺畅,直道快捷,当然走的人多。人一多,你往往会被湮没在人海之中。想要与众不同,显示自己的个性风采,就必须开拓出别人不走或少走的路。  作文选材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逆向思维角度选材。
期刊
祝小妹妹芊芊在新的学期里学习进步,成绩有新起色,天天开心!  姐姐 郭彦    姜老师,虽然您就教过我一节课,但您是我心中最好的老师,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学生 朱亮     申申,愿你越长越可爱,越长越漂亮,越长越聪明,成绩也越来越优秀!  晓静    冲刺的时候到了,初四(8)班的兄弟姐妹们让我们加油吧,明年我们一定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王志刚    明皓,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挫折
期刊
“卖鱼啦!就剩几条了,50块钱全部拿走!”卖鱼的老人在不停地吆喝。  “50块钱全部拿走?便宜!”3个同路的人商量了一下,想买这几条鱼。可是,3个人口袋里的钱都是面值20元的,而卖鱼的老人又没零钱可找。  “我们每人出20块钱买下这几条鱼算了。”另外两个人都同意,于是他们就凑了60块钱买下了鱼。  卖鱼的老人拿着60块钱觉得不合适,怎么可以多收10块钱呢?于是就换了零钱去追买鱼的人。老人发现3人过
期刊
从2005年全国各地物理中考试卷内容看,中考试题朝着重基本知识与技能、重实验探究、重实践应用、重创新思维的方向发展。由于绝大部分省、市地区逐步进入新课程改革,预计2006年中考物理将会遵循2005年的中考命题指导思想,继续全面体现课改精神,平稳过渡,适度体现创新。在考查同学们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注重对同学们思维的过程及物理方法的考查。本文就2006年物理备考复习策略
期刊
一份中考数学试卷是从填空、选择、解答、作图、几何证明和综合运用等题型去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方法运用的能力.怎样在答题时做到概念清楚,解答规范,成为每个考生所关心的问题.为了使考生在答题时做到心态平静,抓住各类题型的特点,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本文特从各类题型的答题方法给予一些指导.必须指出的是,要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一、怎样做填空题   填空题是
期刊
校园里的学习生活虽然枯燥,却总是能够看到学生们灿烂的笑容,听到那些爽朗的笑声……“点名”、“提问”,这些司空见惯的事情也会因为有我的参与而变得令人捧腹。    点名的尴尬    大一的时候,上法律课,我们法律老师有个癖好:喜欢提问,提问之前必高声重复一遍问题。有一次正在讲《民法通则》,突然老师又提高声音开始提问,所有同学都恐惧地盯着老师,惟恐被喊到。因为老师经常以提问来代替点名,所以是看着点名册提
期刊
玉,无论你走到哪儿,我都会在第一次见你的地方等着你!  念玉    禄,曾经的生活因为有你才不寂寞,才更快乐。我曾天真地以为会一直和你在一起,但没想到那些我不经意说出口的话伤害了你,请原谅我好吗?现在我真的很想你。  姐姐    即将分别的日子里,愿昔日的好友杨虹鑫、孙悦能顺利考入理想的学府。也愿我们之间的友谊如松树一般,永不褪色!  温佳楠    笨小孩,谢谢你陪我走过多彩的花季,虽然曾经为你伤
期刊
电学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也是中考物理最主要的考查内容之一,分值平均约占30%左右(其中江苏省南京市为27%、辽宁省大连市为32%、上海市为33%、湖北省黄冈市为26%、北京市课标A卷为28%、浙江省杭州市为20%),且涵盖了所有的题型.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简单电路的认识与作图,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电功与电功率,安全用电,超导等新材料的应用,磁场及磁感线,地磁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