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还是不补?这真的是个问题。
中国教育的成就举世公认,中国教育的一个特点也有目共睹,那就是补课。最鲜明的例证就是,中国有着世界最庞大的课外教育市场,有着最著名的课外教育上市公司,以及几个补课老师凑一起,就能创出一份举世闻名大业的“中国合伙人”。
在正襟危坐的场合,教育家们大多是补课的反对者,因为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如果承认了补课的合理性,反证出的就是现有课内教育的不足、不够以及不力,对于教育家们来说,无论如何,这总是一件有点尴尬的事情。
但是,没有看到,不等于没有存在。庞大的课外教育市场以及巨大的产值和利润,不能不说,课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早已成了不能不承认的第二教育体系。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才会有“中国合伙人”。
那么,是不是就像本期《新民周刊》的深度报道披露的那样,表面上看,是家长们的不够淡定,带来了课外教育市场的超级红火呢?
是,也不是。
家长们确实不够淡定,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淡定。望子成龙,恐怕是任何为人父母者的共同愿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每一位父母,都希望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即使是再大的学问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总也希望自己的下一辈,能多些自己的传承。而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衡量的标准,就至关重要了。
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衡量标准比较单一,那就是考试成绩。无论是从小学开始的课内学习,还是一锤定音的高考,都是如此。理论依据是:“成绩面前人人平等。”更加深度的依据是:在没有更好的评价体系前,考试成绩还是相对公平的。
存在决定意识。既然“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那么追求成绩的极致,就成了必由之路。由此,造就了“毛坦厂奇葩”和“中国合伙人”纷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原因其实十分简单,选拔性的考试,必然要求有能拉开距离的考试题目,而这样一些题目,很可能是正常的课内教育难以满足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在提醒大家不要都去上奥数,甚至还信誓旦旦地说不要把奥数列入录取的因素中,但是参加过考试的都知道,数学考试一定会有奥数级别的内容放在你面前。对于教育家的提醒,你是相信呢,还是相信呢,还是相信呢?结果是,誰信谁亏。
于是,你不教奥数,我只能自己课外去读奥数。以此推而广之,课外教育市场就必然兴旺发达起来,而且也不可能不兴旺。
当然,可能有些奇才,说自己从来不去补课,照样拿到多少个名校的offer。是的,会有这样的奇才,但是更多的,无非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在补课。我有一个相当熟悉的人,他儿子物理成绩向来班级领先,而且从来不补课。奥秘何在?因为他父亲本身就是物理老师,跟考试有关的内容,都早就通过一套套试卷,做得滚瓜烂熟,不补课,当然成绩也好。国内外都有名的毛坦厂中学,走的其实也是这个套路。在一个基本以考试成绩为选择标准的体系里,补课是必然,某种意义上说,是硬道理。区别无非是以哪一种方式补而已。
补课有没有价值,取决于在一个怎样的考核评价机制中。 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遇到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位从上海去洛杉矶工作的人,工作安定下来之后,把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接去美国读书。他一直很愧疚,由于自己常年在外对孩子教育关心不够,儿子在上海学校里,数学成绩总是班级倒数前三名。孰料,一到美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在同样年级的班级里,数学成绩每次一定都是正数第一名。“哈哈哈哈……”我至今都记得他前仰后合的笑声。
事情正在向好的、合理的方向发展。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上海将从今年开始,对学生运用更全面更合理的考核方法,引入更加多样合理的评价机制,从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到更全面评价学生能力,让教育真正“立德树人”。在前几天举行的教育综改座谈会上,我讲了一个观点:“评价的指标越全面,评价的准确度越高。”
好的教育,真的不需要补课。
中国教育的成就举世公认,中国教育的一个特点也有目共睹,那就是补课。最鲜明的例证就是,中国有着世界最庞大的课外教育市场,有着最著名的课外教育上市公司,以及几个补课老师凑一起,就能创出一份举世闻名大业的“中国合伙人”。
在正襟危坐的场合,教育家们大多是补课的反对者,因为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如果承认了补课的合理性,反证出的就是现有课内教育的不足、不够以及不力,对于教育家们来说,无论如何,这总是一件有点尴尬的事情。
但是,没有看到,不等于没有存在。庞大的课外教育市场以及巨大的产值和利润,不能不说,课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早已成了不能不承认的第二教育体系。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才会有“中国合伙人”。
那么,是不是就像本期《新民周刊》的深度报道披露的那样,表面上看,是家长们的不够淡定,带来了课外教育市场的超级红火呢?
是,也不是。
家长们确实不够淡定,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淡定。望子成龙,恐怕是任何为人父母者的共同愿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每一位父母,都希望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即使是再大的学问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总也希望自己的下一辈,能多些自己的传承。而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衡量的标准,就至关重要了。
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衡量标准比较单一,那就是考试成绩。无论是从小学开始的课内学习,还是一锤定音的高考,都是如此。理论依据是:“成绩面前人人平等。”更加深度的依据是:在没有更好的评价体系前,考试成绩还是相对公平的。
存在决定意识。既然“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那么追求成绩的极致,就成了必由之路。由此,造就了“毛坦厂奇葩”和“中国合伙人”纷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原因其实十分简单,选拔性的考试,必然要求有能拉开距离的考试题目,而这样一些题目,很可能是正常的课内教育难以满足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在提醒大家不要都去上奥数,甚至还信誓旦旦地说不要把奥数列入录取的因素中,但是参加过考试的都知道,数学考试一定会有奥数级别的内容放在你面前。对于教育家的提醒,你是相信呢,还是相信呢,还是相信呢?结果是,誰信谁亏。
于是,你不教奥数,我只能自己课外去读奥数。以此推而广之,课外教育市场就必然兴旺发达起来,而且也不可能不兴旺。
当然,可能有些奇才,说自己从来不去补课,照样拿到多少个名校的offer。是的,会有这样的奇才,但是更多的,无非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在补课。我有一个相当熟悉的人,他儿子物理成绩向来班级领先,而且从来不补课。奥秘何在?因为他父亲本身就是物理老师,跟考试有关的内容,都早就通过一套套试卷,做得滚瓜烂熟,不补课,当然成绩也好。国内外都有名的毛坦厂中学,走的其实也是这个套路。在一个基本以考试成绩为选择标准的体系里,补课是必然,某种意义上说,是硬道理。区别无非是以哪一种方式补而已。
补课有没有价值,取决于在一个怎样的考核评价机制中。 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遇到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位从上海去洛杉矶工作的人,工作安定下来之后,把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接去美国读书。他一直很愧疚,由于自己常年在外对孩子教育关心不够,儿子在上海学校里,数学成绩总是班级倒数前三名。孰料,一到美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在同样年级的班级里,数学成绩每次一定都是正数第一名。“哈哈哈哈……”我至今都记得他前仰后合的笑声。
事情正在向好的、合理的方向发展。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上海将从今年开始,对学生运用更全面更合理的考核方法,引入更加多样合理的评价机制,从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到更全面评价学生能力,让教育真正“立德树人”。在前几天举行的教育综改座谈会上,我讲了一个观点:“评价的指标越全面,评价的准确度越高。”
好的教育,真的不需要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