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方法的作用

来源 :现代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h99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形结合”就是以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据,在分析其代数意义的同时揭示其几何的直观意义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数形结合包括“以数辅形”、“以形助数”两个方面。同时有效的“数形结合”方法的运用,往往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从而达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1.数形结合的概念
  数学中的两个最基本也最古老的研究对象就是“数”与“形”,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可见,“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数形结合”就是以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据,在分析其代数意义的同时揭示其几何的直观意义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使数量间的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和代数数据的精确和谐并巧妙的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思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解决数学中所存在的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众所周知,“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简而言之,数形结合就是指将直观的几何位置、图形关系抽象的数量关系、数学语言相结合,同时通过“以数解形”、“以形助数”的方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油滑解题方法。即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优化解题途径。所以说,究其本质,数形结合是一个包含“以数辅形”、“以形助数”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关键是图形与代数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其实质是将直观的图像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相结合。此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几何问题代数化或者代数问题几何化。但是,当我们要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设恰当参数,在合理用参的基础上建立关系,同时由“形”想“数”或者以“数”思“形”,做好数形转化;其二,确定参数的正确的取值范围;其三,要明确某些曲线的代数特征以及相关代数概念、运算的几何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进行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的分析证明。
  2.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方法的有效应用作用
  “数形结合”就是以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据,在分析其代数意义的同时揭示其几何的直观意义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因此,“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非常奇妙的巨大作用。
  首先,合理有效的应用“数形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初、高中阶段数学知识掌握的过渡和衔接。众所周知初中数学内容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具体,其解答过程模仿性较强。而高中数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其掌握的重点则是在对数学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同时,在对数学语言的运用以及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进入高中阶段数学内容的学习时,学生需要一个相对适应的学习过程。相应的就高一所学数学内容来看, “数形结合”——这一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恰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说,合理有效的应用"数形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初、高中阶段数学知识掌握的过渡和衔接。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其次,合理有效的“数形结合”方法的运用,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数学,以其独特的符号化、形式化和抽象性给人以“生冷冰硬”的感觉,因此而“难得人心”,是以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特殊难度,使得学生怕它不愿学,甚至产生枯燥、厌恶的情绪。然而,高中数学教材中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得以体现思想。例如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给代数提供几何模型,这样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揭示问题的本质。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说,合理有效的“数形结合”方法的运用,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
  再次,数形结合思想能帮助学生树立现代思维意识。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点意义:其一,有效的“数形结合”数学方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使之养成放射性思维的好习惯;其二,有效的“数形结合”方法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进行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相结合运用的良好习惯,即以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考虑问题,更好地把握事情的本质;其三,有效的“数形结合”方法的运用,即先形象后抽象,尽可能地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条件。
  最后,合理有效的“数形结合”方法的运用,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数学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
其他文献
【摘要】 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落实学生的课堂主题地位,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施体现能力与形成过程的评价方式这五个角度进行了总结探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激发兴趣 高效课堂 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广,新理念,新方法已经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
期刊
【摘要】 在新课改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解放学生的思想,切实提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关键词】 创新 培养 素质  实施新课改以来,我通过研习教材及与同事们的讨论,认识到数学新教材的编排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实施新课程一年来,发现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
期刊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发现,课堂变得活跃了,孩子们胆子变大了,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了。但是,在低年级课堂,我却发现许多现状不容乐观:当一个孩子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孩子却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大声嚷到:“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  活跃的数学
期刊
1.让学生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能动性  比如,在进行CO有毒这一课题的教学时,先把报纸上登出的一段消息读给大家听:我省某地一家三口于寒夜中门窗紧闭,用煤炉取暖,清晨发现三人皆昏迷不醒,经检查为“煤气中毒”。学生听了就会产生质疑:“煤气就是一氧化碳,怎么会使人中毒呢?”“使人中毒的原因在那里?”“生活中应怎样防止煤气中毒呢?”这些问题教师先不给予正面回答,而是围绕问题张开讨论,使提出问题的学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作为初中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根据时代发展之需、学生身心发展之需,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应该作出调整,培养出具有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一批新人。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
期刊
转眼间在这三尺讲台上执笔从教已数十年,回首走过的路,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令人称颂的伟业。但其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足以令我回味终生。  说实话,毕业之初我不善于也不喜欢与学生交流,加之所带的是小学,所以踏上讲台很长时间我都是上课即来,下课即走,从不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我总认为老师与学生没有必要交流,除非他犯了错误。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我所教的班级有一名女生,长相
期刊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角色所要做的“激活”的工作(当然实远远不止这三方面)。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激活”仅仅是一个方面,甚至是相对次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激活”的基础上做好“导引”的工作。 这样几种情况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导引”的作用:  1目的不明时,将其引向思维目标  无论什么方式的思维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无目的思维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又叫无价值思维。只有当思维具有明确的目标
期刊
数学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采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
期刊
班主任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是班级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班主任应如何有效开展班级工作呢?笔者认为一个良好的班级体离不开班主任的爱心培育、耐心鼓励、信心鞭策,班主任唯有以其崇高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方可使我们的班级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现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谈点滴体
期刊
【摘要】 要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质量效果,与教师的大量付出是成正比的。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自身良好形象的树立等方面入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科学素养 教学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