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情境教学策略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其涉及的教学内容也非常广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除了生字词的学习和文章的阅读理解外,还包含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与掌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小学生能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更加轻松。为了使小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古诗词并且爱上对古诗词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寻古诗词的重要特征,冲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以及授课方式的变化,能够在富有感染力的古诗词空间中得到直接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内容进行感知的同时,对于古诗词背后的意境进行塑造,对诗人的情感进行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教学;教学策略
   古诗词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积极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对于民族感情的培养以及爱国情操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古诗词虽然具有语句言简意赅的特点,但是在小学生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却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其中最难理解且最抽象的就是古诗词意境的把握。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沉浸在古诗词的意境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
   一、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征,抓住学生喜爱的点,创设出既能结合教学知识点,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自愿融入课堂,在情境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更加准确地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含义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换言之,就是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充满诗歌气息的课堂,一方面要对传统的教学环境予以改变,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内心情感。
   以小学三年级教材中杜牧的《山行》为例,这首古诗词在记忆上很简单,但是能够深入地感知古诗词意境以及所体现的情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由于在传统的教学中缺乏与之相应的学习气氛,教师也只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现阶段,多媒体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普遍,教师就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与诗词中意境相符的图片或者短片,让学生用心去看、用心去听,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背诵。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以及课堂氛围的营造,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发散自身思维能力的学习空间,更有助于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
   对于古诗词教学,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但要想真正达到共情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换言之,即使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写的内容,却不理解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如果学生能够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背景,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也能在古诗词中发现很多文字以外的情感。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想象和联想,再结合教师给出的相关提示,对古诗词进行深入挖掘,帮助学生逾越空间距离,与作者产生共情。
   以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为例,在教学前,教师要向学生做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是苏轼,由于早年苏轼曾受佛学的影响,因此诗歌的写作背景也是受一幅僧人的画作所启发。教师简单讲解之后,要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能够用心感受,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并与僧人进行交流,然后想象僧人将自己的画作拿出来欣赏,作者在作品的启发下完成了这首诗。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印象更加深刻,也能体会到诗中透出的宗教信仰。
   三、鼓励学生审美创造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很少能够考虑到让学生在诗词中提升审美。但事实上,审美创造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记忆,提升其文学素养。为了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就必须要提升审美创造能力。但是其途径不是一定让学生去写古诗词,而是让学生能够将古诗词中写作手法、意境描写转变成自己的写作形式。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教师进行《古诗三首》的教学中,首先三首诗都是写景的。教师可以先对诗词大意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经历,如假期和家长出游,学校组织学生去登山,或者自己身处漫天大雪时是怎样的体验,之后要求学生完成审美创作。其內容要简洁,用最少且最生动的词汇描绘出自己的感受,并且在情感的表达上要内敛。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完成修改,并将优秀作品和同学分享。
   四、结语
   在进行古诗词知识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利用意境创造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内容,继而使得学生能够将古诗词的内在意境与自身的艺术特征完美结合,通过多角度、全面性的理解,对小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古诗教学,进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情操,并有效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朋.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华夏教师,2018(24):43.
   [2]朱晔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244.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讲课堂”为出发点,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讲课堂”中小组合作的教学设计策略展开研究。同时,提出五点可行性建议,分别是:将学生分层划分小组、发布任务引导自主学习、组内交流以探索知识、组间分享以深化思考、教师总结以助力学习,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讲课堂”;合作教学;设计与策略   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帮助初中生树立正
摘 要:新时期我国学校教育对育人观念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推行,当前的高中德育要创新工作思路和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核心素养理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德育;创新策略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教育改革发展也已進入新的阶段。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要着眼
一、活动方案   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教育活动,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永登县红城镇宁朔小学将开展以“传承红城端午习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是以红城古镇深厚文化底蕴为依托的大型文化展演活动,通过用儿歌、走秀、品尝、讲述、演艺、刺绣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古镇独特魅力和学校特色文化,营造文明、进步、
摘 要:当今的社会,教育行业不断涌现出更具有创新能力和号召力的青年教师群体。潜移默化地,美术教育也在朝着崭新的、更富有朝气、更全面的方向迈进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是美术课程,为此,结合专业技能,在校开设版画艺术课程,将版画艺术融入日常美术课程中,如结合现行美术教材,设计初中版画艺术课程;因地制宜,开展有地方特色的版画艺术课程。   关键词:版画;教材;地方课程   版画课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小学美
摘 要:充分考虑第三学段阅读和口语表达要求,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确立将“讲故事”这一主线贯穿教学始终的目标,将文言文与现代文结合起来,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讲故事;人物形象;人物品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学生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指出:“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炼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劳动技术课也是学校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爱上劳动好滋味,养成习惯创造美   都说现在的孩子太幸
沉浸理论是1975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i 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它是指一种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感觉,忘我,忘记时间,忘记其他所有不相关的东西,完全沉浸在某项事物或情境中,就像是自己极端地专注于做某件喜欢做的事,完全没有因为迷惑、重复、繁杂的任务而引起烦躁或无聊,沉浸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Csikszentmihalyi把这些感受统称为“沉浸
摘 要: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当中,美术课程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通过视觉形象地感知理解和创造,美术课程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近几年来,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主要结合美术学科的相关要素,阐述多媒体技术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多媒体;美术教学;实践   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美术课堂当中,能够为传统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如今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升整体教学效率,但是目前学生学习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与现阶段新课标要求不再符合。虽然部分学校已经不关注学生成绩高低,而是关注学生素质教育,但是整体教育局面仍存在较大问题。针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今教学的惯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接跳过了“发现问题”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逆问”精神,拓展学生思维,课堂首先要从“逆问”开始。   一、明确“逆问”模式,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逆问”,是通过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思维、产生碰撞、认清问题本质、锻炼逆向思维的一种提问方式。“逆问”遵循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提取关键信息—具体解答